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定位、规划与建设时间: 2018-08-19信息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2017 年第8 期 作者:肖金成 责编:qgy 詹灿辉 乔咏波

中央建设雄安新区决策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中央对于雄安新区的规划,现在还没有向社会公布。我作为参加雄安新区规划的研究者和建议者,就雄安新区定位、规划、建设等有关问题,这里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包括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议。


一、雄安新区的设立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雄安新区的区位

雄安新区位于北京正南方,距离北京市 100公里,距离天津市也是 100公里,距离保定市 30公里。它处于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辖区范围内,取雄县和安新两县首字而名“雄安”,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雄伟”和“安定”这两个词,名字寓意非常美好。雄安新区南面是华北明珠白洋淀,或者说未来的雄安新区将环抱着白洋淀;其东侧是大广高速;西侧是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津保高速和津保高铁都从雄安穿过。雄安新区北侧是新修建的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离首都第二国际机场50公里——和从北京到这个机场的距离是一样的。雄安新区交通将非常便捷,环境也将非常优美。

(二)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三个发展轴,第一个是京津发展轴,第二个京保石发展轴,第三个京唐秦发展轴。在这些轴线上,尤其是在京保石发展轴上,要打造几个节点。保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经济增长极;雄安新区距离保定非常近,正处在京保石发展轴线上。

(三)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减轻北京市的压力,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缓解或者根本治理“大城市病”?就是要把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转移出去。转移的原则有一条 ——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很多,其中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工业制造业等,需要采取分散疏解的办法,分散到沿海地区或冀中南地区;北京市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则要集中疏解到北京的行政副中心通州;中央机关的附属机构,以及一些医院、学校、学会和协会等,则要采取集中疏解的办法,使雄安新区成为它们的承接地。

第二,有利于提升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水平。

河北与北京、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比较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意味着要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的发展差距。如何缩小呢?当然有很多途径,其中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来集聚产业要素,拉动河北发展。建设雄安新区是有利于促进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因为它位于冀中地区,对冀中南地区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

第三,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

我们在研究京津冀空间布局的时候,发现在京津冀范围内,有北京、天津两大都市,北京人口超过 2000万,天津人口也超过了 1000万,两市人口规模都很大。但是河北省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城镇人口超过 300万的城市一个也没有。当然,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在户籍上人口有的超过了 300万,但事实上,真正生活在城市的城镇人口规模是不够的,有的地级市城镇人口甚至只有 50万。这就是说,从城市规模来看,京津冀城市体系布局不太合理,需要有一个二传手,也就是说在河北需要出现一个 500万人口左右规模的城市。但是,在现阶段,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短时间内不大可能崛起一座这样的城市。所以,中央决定建设雄安新区,是有利于优化京津冀的空间布局的。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河北的产业结构偏重。比如河北省的重化工业比重比较高,以钢铁、化工、能源、建材居多,都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对于环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调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就需要有一个能够集聚人才和高科技产业的承接平台,使高素质人才能够愿意到这里来发展,使高科技产业能够在这里聚集,从而提高河北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雄安新区的设立,无疑承担了这样一个使命。

第四,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所谓世界级城市群,就是指京津冀城市群要在全世界能排入前十位,甚至前五位。世界级城市群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除了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区域容纳人口总量之外,还要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比如说,城市群的影响力要很大,这里生产的产品要有品牌,对外出口产品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科技发展应用水平要排在世界前几位。在城市规模、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等方面,我们京津冀城市群是有条件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但是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仅仅靠京津两大都市是不够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可以使京津冀能够尽快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之列。

第五,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京津冀区域人口有 1.11亿,比除俄罗斯之外的任何欧洲国家都要多。京津冀区域面积不大,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只有东南部是平原地区 ——大量人口在此聚集。在人口密集地区如何进行优化开发,如何进行提高城镇化水平?就是要增加城市数量和扩大城市规模。如果仅仅发展小城镇或者中小城市,是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口的。这也是河北省至今城镇化水平不高,没有超过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需要有载体。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创造更多的城市就业岗位,让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这样才能实现优化开发。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是说把户口改一下就提高了,或者说在农村盖个二层楼就提高了,而是需要有产业,有就业岗位,使劳动力从农村走出来,从农业进入到二三产业。现在河北农村滞留了大量人口,很多农村家庭是一个人在城市打工,家属都留在农村。这样的人口分布结构是不合理的。通过设立雄安新区,通过产业聚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就使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第六,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或经济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创新也不那么容易,比如北京中关村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尽管河北省有区位优势或者地缘优势,但是中关村的科技成果在河北的转化率很低。——都转化到哪里去了呢?都转化到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什么就近难以转化?或者说,河北省为什么不能聚集高科技产业?因为高科技产业属于城市高端产业,而河北缺乏这样的基础条件。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就能使它成为吸纳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产业的载体,使它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二、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


雄安新区所在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现有居民人口 100多万,远期控制区面积约 2000平方公里。在这个地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实际上就是平地起家,从平地上崛起一座现代化城市。我们规划建设这样一个城市,它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这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雄安新区的区位和背景情况,我个人从正式文件中提炼和总结了三条。

(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区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除了分散疏解 ——比如说疏解到河北曹妃甸、天津渤海新区、河北北戴河新区、武清、香河,还要有集中疏解 ——雄安新区就是集中疏解的一个承载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已规划了北京的哪些非首都功能要向外疏解——比如说中央机关附属机构、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医疗机构、部分教育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这些都可以疏解到雄安新区。这是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功能。通过规划与建设雄安新区,要使北京的这些机构能尽快搬过去,使它们在那里办公。雄安离北京很近,只有100公里,无论是开车还是乘坐高铁等城际交通工具,时间都不超过一个小时。

(二)北京市的“反磁力中心”

“反磁力中心”这个概念,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少。如何理解?我们知道,北京市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人口 2000多万,而且很多要素还在向北京市聚集,这是因为在北京发展有一种“虹吸效应”。所谓都市虹吸效应,就是随着都市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功能就越来越健全,城市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链条会日益延伸,产业链条延伸就能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人们来到这里就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收入水平要比周边地区要高,所以很多人都吸引到大都市里来。大都市里聚集的高素质人才多,比如科技研究机构多,科技企业就愿意到这里来,因为在这里可以招聘到很多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都市对企业很有吸引力的,对个人也很有吸引力,这些吸引力就使大都市产生了虹吸效应,也就是把经济发展要素从周边往大都市吸引、聚集。作为一个城市来讲,这种虹吸效应是好事,也是必然的。城市规模越大吸引力就越大,这是区域经济学所认为的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也知道,北京吸引来这么多人,城市范围就要不断地扩大。为了改善交通,北京不仅地铁规模日益庞大,而且地面在修了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之后,还修了六环路,现在七环路都修到河北了。这就是所谓的“单中心、摊大饼”。单中心、摊大饼就是因为城市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打造一个“反磁力中心”,“抵消”中心城市的巨大吸引力,让中心城市的要素向这个“反磁力中心”疏解。“反磁力中心”概念,借用的是物理学上的磁铁吸引力 ——磁铁质量越大,其吸引力就越大,或者说磁铁重量越大,它的吸引力越大。

要在北京附近打造雄安这样一个“反磁力中心”,就是要让雄安的吸引力比北京还要大。雄安吸引力怎么来?第一,交通必须非常便捷。大家到北京来,也是奔着交通便捷而来的:北京有很多高铁,从北京始发到广州、到上海、到天津、到沈阳,将来还要到呼和浩特,还要到很多其他地方。第二,城市设施更加完善。只有雄安的设施更加完善,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才能集中疏解过去,被疏解的人群才会愿意去。当然,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国家安排,他们很可能必须去,但是他们的家属、子女会不会去?这就不能强制,必须出于自愿了。所以城市设施更完善是增加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环境更加优美。人们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环境,大家喜欢到北京来,也觉得北京的环境是不错的,虽然近年空气不是很好,但是环境整体还是优美的。雄安新区环境将会更优美,只会比北京好,不会比北京差。第四,经济更繁荣。对于这一点,实际上很多人不是很认同,我则是极力推崇的。雄安新区经济更繁荣,就意味着这里的服务业更发达,服务业也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没有经济繁荣,实际上就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家属去了以后不能安心当家属,大家就可能不爱去。只有人们在雄安都有更合适的工作,人们才会举家都搬过去。对于雄安来讲,其“反磁力中心”的定位是我一直主张的。一定要让雄安的吸引力更大。

雄安的吸引力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把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吸引到雄安去,把北京的一些要素吸引到雄安去;另一个方向就是把全国的要素、全世界的要素也要吸引到雄安去。北京之所以发展到这么大,并不都是我们北京人干出来的,实际上更是周边、全国乃至全世界要素在这里聚集的结果。有些城市发展得很快,原因就是要素向它们聚集。

(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建设雄安新区,不仅仅是要把北京的一些机构与人员转移过去,不是让他们到那儿办公,白天去,晚上回,任那里白天熙熙攘攘、晚上冷冷清清,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希望人们既在那里工作,又在那里居住,不仅自己在那里工作、居住,全家也都要在那里居住。不仅北京的一些机构要疏解到那里去,原来许多想进北京却进不了的,也可以到那里去。比如大学本科生毕业、硕士生毕业、博士生毕业,在北京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就可以到雄安去找合适的工作。这样雄安就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

经济增长极除了它自身能够快速崛起,还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经济学上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对此有充分解释。将雄安新区定位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说明。这一理论认为,如果经济要素均匀分布,那么各个地区的发展条件就都不会得到满足,谁也难以发展起来,如果将经济要素聚集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会迅速崛起,当它崛起之后,就会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佩鲁指出,经济增长并非在所有的行业和空间均匀分布,而是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集聚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区域增长极在自身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雄安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也将从全国、全世界吸引、聚集要素,在自身崛起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这里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上世纪 80年代深圳的崛起。

 1980年,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深圳居四大特区之首,土地总面积 1953平方公里。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只是广东省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现在再看深圳,它已经是一个人口近千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时间仅仅过去三十多年,一个小渔村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深圳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发展这么大?有人说,因为深圳挨着香港嘛。但是深圳也不是上世纪 80年才挨着香港的,它此前也一直挨着香港,为什么那么多年它的发展没有那么快呢?主要原因是设立了特区,国家给了它非常优惠的政策,全国都支持它发展,也就是说全国的要素向深圳聚集。没有全国要素向深圳聚集,深圳也是发展不起来的,仅仅靠近香港,它的发展不可能这么好。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全世界的要素也向深圳聚集,因为它有很大的吸引力。国家政策支持,全国要素、全世界要素向这儿聚集,再加上体制创新,就是深圳成功的重要经验。我们设立特区,实际上有四个字不能忘——“先行先试”。一个地方作为特区,它的政策是可以先行先试的,而其他地方没这个权力。设立特区,就意味着给了它先行先试的特殊权力,也就是可以进行体制创新。通过设立特区这个措施,深圳就迅速地崛起了。

 2009年 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该文件对深圳提出的战略定位是: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制建设模范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深圳崛起带动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深圳附近有东莞、惠州、中山、佛山、肇庆等城市,当然还有广州,它们共同发展,构成了珠三角城市群。这个城市群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全国发展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原来这里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圳崛起了,整个珠三角城市群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深圳崛起是分不开的。深圳周边的很多县城、城镇发展也很快。比如虎门,虎门是一个镇级单位,也就科级单位,在深圳的带动下,现在人口有 50万左右,比河北省的一些地级市小不了多少,经济社会发展也很现代化,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为什么虎门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缘于深圳崛起。

第二个案例,上世纪 90年代浦东的崛起。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成立了浦东新区。浦东在哪里?大家知道,上海有一条黄浦江,黄浦江以西是叫浦西,黄浦江以东是叫浦东。20世纪 90年代以前,上海市市区主要在浦西;浦东大部分是农田,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处于待开发的状态。那时黄浦江上的桥很少,我记得当时曾有这样一条新闻:黄浦江上大雾,住在浦东的人三天都上不了班,因为轮渡无法通行。开发开放浦东之后,黄浦江上修了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还有过江隧道,浦西、浦东交通就很方便。浦东开发建设的速度实际上比深圳更快,如果说深圳发展用了 30年,那么浦东发展只用了 20年。浦东陆家嘴,面积将近 20平方公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已成为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区域。过去人们站在浦东看外滩,现在是站在外滩看浦东,浦东成了上海市的标志区。

 20世纪 80年代,浦西住房很紧张,上海市政府就在浦东建了一些居民住宅,当时上海人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说明大家不愿意到浦东去,因为浦西、浦东的差异就像城市和农村那么大。现在再看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再看浦东机场,都是非常的现代化。浦东开发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举全国之力,集聚了全国经济要素和全世界经济要素,才使它得以迅速发展。应该说,浦东新区是中国的第二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浦东崛起也带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拉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浦东开发更是减轻了浦西的压力。上海人口比北京多,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但上海交通不像北京这么拥堵——现在北京被称“首堵”,上海的大城市病也没有北京严重。这是和浦东发展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浦东是原来上海市的或者上海浦西地区的“反磁力中心”。大量要素聚集到浦东去了,就减轻了上海浦西的压力。所以,我觉得浦东发开发模式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是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经过实践检验,都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我们把雄安新区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并列。有人说,雄安新区能建成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吗?深圳现在有 1000万人口,雄安新区能不能也建设成为 1000万人口规模的大都市?或者,能不能建成和浦东一模一样的现代化城市?对此,大家怀有种种疑问。在我看来,将雄安建成一个 10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其实是没必要的,但是深圳和浦东模式则是可以借鉴的:将雄安新区参照深圳和浦东的模式去建设,使其作为增长极,聚集更多的经济要素。只有聚集更多的经济要素,它的经济才能繁荣起来,它的吸引力才能扩大,如果经济不繁荣,它的吸引力就不会扩大,它就不会成为“反磁力中心”。

经济增长极之所以能够聚集要素并快速增长、崛起,其实不完全是政府推动的结果。政府只是提供条件、培育主体,并不是说全靠政府拿钱把这个城市建设起来。它主要是市场机制的结果,出于市场化模式,也就是说它本身要有吸引力,然后才能把要素吸引到这里来。所以我认为经济增长极有三大效应:

第一,世人瞩目的焦点。做到让世人瞩目,这一点不容易。一个企业做广告,花几亿、几十亿,知名度也不一定高。有很多名牌产品,都是靠巨额广告费堆出来的。作为经济增长极,它就一定是要有知名度,要能够使全国、全世界的人都很关注。谁关注会比较有价值?首先就是投资者。投资者意味着有雄厚的资本。投资者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如果他看到了这个地方,认为这个地方有投资机会,那么他就会来投资。投资者有一个特性,即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因为他要找投资的机遇。所以我们打造经济增长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世界关注,让人们都知道。我们要建设雄安新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中央一公布这个决策,全国、全世界的人都很关注。在消息公布之前,知道雄安地区的人很有限,消息公布之后,关于雄安新区的消息遍布各类媒体,成为大家乐于谈论的话题。人们关注雄安的热度,一点也不亚于当初设立经济特区、建设深圳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第二,人才聚集的高地。因为人往高处走,所以经济增长极要成为人才乐于前往的高地。人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要去一个地方,最主要的选择就是要有发展的机会。投资者选择一个地方投资,则看重的是有盈利的机会。如果没有发展的机遇,大量人才就不会往这里聚集,那么经济增长极就很难形成。雄安新区要成为经济增长极,一定要吸引大量的人才。

第三,要素流动的洼地。要素流动的洼地,实际上就是指成本的洼地:在这里投资也好,兴业也好,成本都比较低。这里的成本为什么会低?因为作为特区、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政府要做的就是完善它的基础设施。大家知道,过去搞基本建设首先要做到“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土地,后来发展到“五通一平”,再后来发展到“七通一平”,最近一些开发区、新区开始讲“九通一平”。而这每一“通”都是要花很多钱的。这些钱哪里来?政府。政府要大量投入,改善这里的投资条件,也就是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一般地,建设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一亿元;随着物价上涨,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投资也要上升。这些钱谁拿?当然是政府来拿,不是企业来拿。政府投入了,意味着企业就享受了这个基础设施,就不用它自己投资搞基础设施了。政府为企业创造了这样的条件,企业到这里来,企业成本自然降低了,利润也就提高了。我们设立一个新区,要把它培育成为经济增长极,就意味着政府要提供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基础设施投入也不一定都是政府拿钱,可以采取 PPP模式,即政府和民间合作的模式。有很多民间资金,它们只要有收益,它就愿意拿出来和政府一起投资。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需要这些民间资金,就可以把政府的钱和民间的钱结合起来用于完善基础设施。

总之,上述三大效应是我们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我们把雄安新区定位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雄安新区不仅仅是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一个集中疏解地,还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使它聚集产业、聚集要素,使它能够迅速崛起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三、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


 先看现在雄县、安新、容城的基本情况。雄县面积 524平方公里,人口 38万,2016年生产总值 101亿元,地热储量 822亿立方米,早在 2010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安新县面积 738.6平方公里,人口 39万,20163季度末生产总值 40亿元。容城县面积 314平方公里,人口约 28万,2016年生产总值近 60亿元,2006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评定为“中国男装名城”。

目前,雄安新区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编制中。对于雄安新区规划的编制和制定,中央十分重视,将它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求雄安新区规划一定要着眼长远,而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既考虑长远又考虑当前,既考虑全局,又考虑局部。

雄安新区规划分为起步区、拓展区、控制区,起步区面积 100平方公里,拓展区 200平方公里,控制区 2000平方公里。从拓展区 2000平方公里面积看,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搞起来。我的建议是,应该将这 200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规划区,在其中设置有各种功能区,汲取北京“单中心、摊大饼”的教训,采取组团式发展。雄安新区的功能分区包括:首都功能疏解区(中央商务区、行政办公区、教育、医疗健康区等)、商贸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居住区等)、工业区(高科技工业园、物流园、现代制造业工业园)、生态区(农业区、森林、湿地、公园等)。

在规划起步区,主要是考虑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要根据疏解的需求,规划一些楼宇作为办公的地方。当然,在这些办公的地方也要能够居住,要有小学和幼儿园,也要有能购物的地方,所以也要规划居住区、商贸区。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这些人的家属就过不去,发展就会受阻。

雄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当然还需要聚集产业。聚集什么产业?当然要包括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如银行总部等。这就可以考虑建设一个 CBD,即商务中心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聚集第二产业,当然,我也不赞成建设冶金、建材、化工等高排放产业,相反,这些产业不仅不能建设,原有的企业也要淘汰掉或者转移出去。这里要发展的应该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应该在这 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一个产业聚集区。没有产业聚集区,就很难支撑这个未来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因为一个城市要发展,就需要有财政收入,需要有高产出、高利润的现代高科技产业。很多人说,现在北京都不搞工业了,雄安新区还要搞工业吗?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北京不搞工业了,所以雄安新区还是要搞工业,没有工业这个城市就没有活力。服务业需要有服务对象,如果没有产业,服务业服务的对象在哪里?如果说雄安的服务业主要是服务北京,但是北京自身也有服务业,因此我觉得雄安新区还是要搞工业。在这一点上,现在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也没有定论。我的意见是,雄安也一定要搞第二产业,否则其未来发展就会缺乏动力。

雄安新区还要规划生态区。雄安新区有著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白洋淀水面很大,相当于好几个西湖,对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经过规划建设,它将是一个顶级的旅游基地。当然仅仅有湿地还不够 ——湿地是地球之肾,雄安还要有城市之肺——森林绿地。北京之所以生态不太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规模很大而城市森林绿地较少。雄安新区设立生态区,就是要增加森林绿地,强化其城市之肺的功能,为雄安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对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体现了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求。我对雄安新区建设有以下六点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与规划引领。

城市建设要有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现在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规划了,但是规划是不是科学,还是要打一个问号。我们有很多城市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就是规划不太科学。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科学规划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怎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规划者不能操之过急,要对这个地方要有个深入的、细致的、近乎苛刻的了解。作为千年大计,我们要对这个地方一千年中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比如说洪水、旱灾、地震等,都要心中有数,还要搞清楚它的水系、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变化。不搞清楚这些就建城市,那是极不负责任的。

为此,我们要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实际上,专家只在某一方面有发言权,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发言权,因为专家只对某一个领域有独到研究。现在社会上对一些专家多有诟病,说有的专家在什么领域都要发言,在其非专业领域,他们的见解连常人都不如。为什么呢?因为专家把精力倾注于某一个领域的研究上,对于与其研究无关的领域,就难以有深刻洞察。因此,我们要让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对雄安新区提出自己的专业见解,合适的都要吸收、采纳。

规划还须充分论证。既然是千年大计,就必须对规划进行周密论证,使规划的科学性得到有效保障。我们说,规划要有全局意识,要考虑长远,要前看一千年、后看一千年,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不过前看 50年和后看 50年则是能够做到的。

第二,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建设与管理。

我们要掌握城市建设的规律。一个城市,它首先是产业的载体,然后是人的居住地,主要是要让人居住得更舒适。所以城市建设我们要先地下、后地上,先有交通体系,然后再去建楼房和其他设施。在这些方面,我国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操之过急,搞一些三边工程,即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甚至有的连三边工程都算不上。

第三,建设宜居的城市。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城市建设同样要以人为本,主要考虑人住在这里要更舒适,比如居住地到工作地不能太远。现在有的开发区离城市很远,每天几万人长距离通勤,既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时间。现在大家提出要搞产城融合,也就是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意思就是指工作地和居住地不能太远。雄安新区规划在这方面肯定要有充分考虑。

第四,建设智慧的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说通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把这个城市搞得方方面面都非常方便,能够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提供智能响应。因此现在有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都可以用在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上,让未来的雄安新区成为一座生态的城市、低碳的城市、绿色的城市。

第五,建设开放的城市。

雄安新区建设要比照深圳、浦东,因为深圳和浦东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深圳、浦东实际上都是开放的成果。我们为了对外开放而设立了深圳特区,为了进一步开放而开发开放了浦东新区。雄安新区既然把深圳和浦东作为参照系,我们必须首先把开放作为它的重要特征。开放是聚集要素的必要条件,聚集的要素不仅是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只有开放才能聚集大量的要素,因此我们不能搞关门主义,一定要让它成为一个万商云集的国际化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六,建设创新的城市。

我们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意义,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建设雄安新区要有体制创新。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区,一定要有一个全新的体制,比如它的管理机构要精干高效,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雄安新区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它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也都带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艰巨性。协调解决雄安新区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进行体制创新。我觉得需要借鉴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的体制,要把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在一起。

建设雄安新区要有技术创新。雄安新区未来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就需要聚集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怎么来?除了工资待遇、住房、子女就学等方方面面条件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过去河北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起来,北京的高科技成果很难到河北来进行转化,原因之一就是河北省缺少高科技人才。如果这里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那么就不仅能够转化科技成果,还可以产生科技创新。这实际上是科技体制问题,也都需要创新。

雄安新区的建设还要有建设模式创新。一个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法国巴黎 100多年前都建了地下管廊,我们雄安新区能不能搞?我觉得是要搞的,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有这方面的设计。另一个是房地产模式。从北京转移到雄安新区的工作人员要有住房;从各城市到雄安新区工作的人也要有住房。现在大城市房地产商拿出来的几乎都是商品房,由于各种原因,房价不断上升,市场上没有低价房源。未来雄安新区的住房供应将怎么办?要不要房地产商进入和将土地进行招拍挂?雄安新区房价和北京会不会差不多?如果雄安新区房价和北京差不多,或者和保定差不多,那么对于要进入雄安新区的人来讲将是一个重大的制约。我们考察了很多城市,包括国外的城市,在很多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拥有自己的房子,更多的人实际上是租房。在房地产模式的创新上,我觉得房地产商还是可以参与建房子,但是所建住房一部分要作为公租房,一部分要作为廉租房,还有一部分要作为市场化的租住房 ——按照市场租金对外出租。我在一次房地产论坛上提出,房地产商可以由此华丽转身,由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为房地产运营商。未来雄安新区的房地产经营模式,我认为应该是多元化的以租房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来可以推广到全国:雄安新区政府要有公租房房源,房地产建设运营商要提供一定比例的市场化出租房,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廉租房。人们到一个城市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流动的,哪里有合适的工作就可以到哪里去,到了那里可以租个房子住,不是说到一个城市就买一套房子,再到一个城市就再买一套房子。买住房其实就是把人给拴住了,让人们不能到其他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今天我跟大家作这样一些交流,其中官方确定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我个人的想法或建议,并不是说都成为定论了。我是根据中央决策给大家作这样一个分析,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