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三角
长三角

打造长三角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时间: 2020-01-10信息来源:区域发展与城市群 2020-1-9 作者: 陈建军  责编:qgy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给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这是今后若干年长三角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长三角的国土面积,包括沪苏浙晥一市三省,约为35.8万平方公里,和日本国土面积大数相当(为37.7万平方公里)。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如果在长三角的国土空间上率先达到如日本那样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密度,那么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就会非常的强劲。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其中心区域的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的集聚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化水平等正在快速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探究合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凝聚创新力量,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历史使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其地理范围涵盖三省一市,中心区包括27个城市,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历史使命,需要依靠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共同努力。《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各地的发展定位做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了重点的描述。如指出上海要突出发展五大中心,提供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江苏侧重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要发挥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安微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从上海的国际科创中心到江苏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从浙江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到安徽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成了长三角共同的关健词。再看《规划纲要》对长三角一市三省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关联元素的综合性表述,提出上海方面要“打造上海制造“,“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以及”疏解一般制造业“。江苏省要“打造成先进制造业中心”。浙江是”打造集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安徽是“打造成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地”。这段关键性文字,反映了两个事实:第一、有关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区域模块合成的行动指导,在明确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并肩负着引领和服务的功能之外,一市三省之间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以不同概念表述,但内涵指向大致相似的先端产业发展,是有合有分,相互嵌入,但又各有侧重。联想到《规划纲要》是中央决策层指导下、一市三省政府及综合管理部门,学术界,决策咨询界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知识产品,其作为知识产业链产品的后加工环节带有明显的一市三省发展与改革综合管理部门之间反复协商协调的痕迹,从而最大化的保留了长三角各市省对本区域发展定位的基本诉求。第二、作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核,长三角的区域发展联动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要打造长三角成为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区域一体化模式和发展联动模式的创新。对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认为,迄今为止在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模式上面。有三种选择,第一是以欧盟一体化为目标模式,即所谓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或与国际接轨一体化模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有借鉴欧洲一体化的含义在内,不少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事实上是把欧盟的一体化模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行为摹本和目标模式,认为实现如欧盟模式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长三角一体化中产生的诸多矛盾的唯一或最终解决方案。但现实中的欧洲一体化从二战以后到如今,已将近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但迄今为止依旧矛盾重重,问题多多,从英国脱欧,到希腊危机,以及中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发展两张皮,欧盟一体化依旧是长途漫漫,前途未卜。第二、在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潜意识中存在的希图利用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推动长三角地区以产业垂直分工体系构建为主要内涵的一体化体制形成,实际上就是长三角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华东局体制的再生版。改革开放以前,在长三角实际上存在着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的分工模式,即以上海发展工业,江苏、浙江等省发展农业和初加工工业为主的地区产业垂直分工体系,这种地区间的分工体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以计划明确界定,以实现地区间发展静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分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最大化地利用了长三角各地的比较优势。如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上海拥有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而江浙等地区则拥有发展农业等的比较优势,彼此分工合作,从而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利益最大化。但历史已经证明,华东局体制下的地区分工,虽然从计划层面上来讲,各地区分工明确,产业结构相异,各地静态的比较优势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关键的是这种分工体制不能应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行为,不能适应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特别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后进地区对先进地区的不断逼近乃至赶超的历史发展现实规律,因而蜕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为改革开放的进程所抛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模式,必须走创新的道路,必须走适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现实可行的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框架,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构架组成。第一、是加快推进统一市场构建,当然,统一市场的边界范围并不限定于长三角三省一市,而应该覆盖全国,乃至是全球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作为全国发展增长极的长三角,首先要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行政壁垒,从而为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创造制度条件。第二、是区域间的政府合作,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行试验区,如何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充分发挥党和国家行政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联动中引导和制度创新作用,构建地方分权,相互合作 ,相互激励,有分有合,有序竞争的区域合作模式是必须的。第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价值导向的确定,必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导向,必须明确以创新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导向,由此来判定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中各方行为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以创新和共同富裕,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关键性环节。为此需要形成共识。第一,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以政企互动的产业链空间优化分布行为,突破地区间行政壁垒,提升要素空间配置效率。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分工,应该以创新策源和创新链的空间生成为主要源头和牵引,重视创新策源地在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连动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禀赋优势,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政策支持为后盾的,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动力的产业链跨(行政)区域发展的优势格局。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优势和动力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先在杭州获得发展突破,形成了自主创新链环集群,进而向长三角向其他省区和城市拓展,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在上海,南京以及安徽的等地形成了创新驱动的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势格局。鼓励创新策源地市场主体充分利用长三角各地区各城市的优势资源禀赋,同时也以自身的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化行为促进了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各地政府部门来讲,如何将一体化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自主创新倒逼营商环境的改革,倒逼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在区域和区域之间,城市和城市之星,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打造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创造可行路径。


从浙江跨越到安徽场境,作为长三角发展的相对薄弱的一环,其和沪苏浙长三角中心区的关系。就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和上海之间的发展关系再生版。回顾近20年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和市场化之间的互动空间,以推动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推动了阿里巴巴为代表和标杆的互联网创业的兴起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差别化优势,形成了长三角创新一极。比对浙江,安徽在科学资源,区位条件,劳动资源的集聚方面也具有自己的差别化或异质性发展优势,安徽作为国家三大科学中心城市所在区域,其具有的充裕的科学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科研研发能力是安徽打造创新链策源地的重要依据,安徽在先进制造业的要素资源集聚方面也具有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安徽有必要确立如下思路:从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实现创新突破,将研发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空间优势格局,从而带动安徽发展的后来居上。&



(该文据2019128日安徽大学创新论坛上的发言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