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三角
长三角

长三角进入“御冬”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拿着三个热水袋、两张电热毯、一双防滑用的套鞋和几副厚厚的手套,家住江苏泰州的黄阿婆从超市走回了家。“之前我家已经换了一台功率更大的空调。加上今天买的这些东西,我们家今年就靠这些东西过冬了。”黄阿婆对本报记者说,“另外,我们家还拆了不少旧衣服,准备在大冷天时盖在我家楼顶的水管上,防止水管冻坏。”
  “本来不想换新的,但都说今年是什么‘千年极寒’,我就下定决心去买了。”黄阿婆笑着说,“这样,就该万无一失了吧。”
  事实上,准备御冬的不止是黄阿婆这样的普通市民,国家相关部门、长三角各个城市也在高速公路建设、电力保障等多方面提前进行准备,并尽力保证居民在寒冬的正常生活。日前,上海市发改委发出的通知就明确表示,“不能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用电、用气。”
  此外,多位专家昨日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提前预防”的重要性,“可能的严寒将不可避免地冲击长三角相关城市的交通、电力供应等,特别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完善城市应急系统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旦遭遇极寒天气,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城市交通。今年2月,由于大雪路滑,比利时一条公路的堵车总长竟达到了938公里。在国内,长三角很多城市也在下雪天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堵车情况。
  “一旦今年真遇上极寒天气,相关城市的交通系统难免会受到严峻考验,长时间和大规模堵车不可避免。”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城市交通体系的不断健全,尤其是不少城市加大了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发生长时间堵车的几率和范围正在逐渐降低。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城市来说,由于车辆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在相关部门的统筹指挥和安排下,或能‘大事化小’。”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对于各城市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治’。”徐长乐说,首先,相关部门从现在起就可对今年可能的堵车进行及早准备和统筹安排,如安排预警装置等;其次,交通部门应建立起更为多元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分化车流量;再次,建立起城市交通的长效机制,或可将各种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囊括进去。
  专业人士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极寒天气不可怕,关键是长三角城市需要在未来逐步加强对城市交通体系的规划,“具体而言,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并存的城市交通格局。进而,这种一体化的城市交通模式,就能充分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缓解在极寒天气下的堵车情况”。
  徐长乐还相信,2008年南方雪灾已给各个城市如何应对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好好上了一课”,相关城市在应变能力、防御能力及救灾能力上都有了提升。
  此外,专家还提醒,相关部门应在极寒气候下,保证除城市交通外的其他民生需求,如及时修缮普通居民的供电和供水系统、控制与冬令有关产品的价格过快上涨等,以最大程度保证民众的利益。
  改变长三角电力结构
  电力短缺是长三角城市在应对极寒天气时不得不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以上海为例,今年1月,上海冬季用电最高负荷首次超过2000万千瓦大关,接近2007年夏季高峰用电水平。在专家看来,上海市今年仍将接近或突破2000万千瓦这个关口。而且,大多数城市均在强调,不会对居民用电拉闸限电。这再次让人们担心起长三角城市可能遇到的电荒问题。
  “极寒天气肯定影响城市电力供应,尤其是对处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而言。”昨日,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短期看,这种暂时性电荒难以避免,也难从根本上解决。因为,长三角电力结构并不完善,很难完全满足长三角城市越来越大的电力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煤价也不断上涨,这将给长三角的火力发电企业带来巨大的亏损压力。”据专家介绍,长三角电力供应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本地的火力发电,核电比例非常小,“西电东送”占比也不大。
  “也许今年、明年还能通过一些紧急措施应付电荒。但这显然非长久之计。”宋亮称,“从长远着手,还需要改变长三角电力供应过于单一的局面。一方面,加快‘西电东送’;一方面,大力开发包括核电、风电、垃圾发电在内的其他发电模式。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长三角可在相关激励机制下,率先试点提高地区电价的举措。”
  在电力供应方面,徐长乐同样强调了“预防”。“预防、预告、预警尤其重要,尽可能全面做好应对准备,做好防灾应急预案,在能源与原料方面要尽可能达到最大的储备值。”他说。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着手应对“气荒”。国家相关部门上个月已经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现有多层次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天然气市场监测分析,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提高天然气产量,通过优化管网运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测预警,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对平稳运行的影响等。”这对长三角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荒”来说,显然是福音。
      
  “千年极寒”真的要来?(延伸阅读)
  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美洲、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热的夏天。但进入9、10月份之后,气温开始骤降,10月俄罗斯已出现低温,英国10月均温为17年来最低,连日本北海道都比往年提早下雪。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低温,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
  其实,对于“千年极寒”的说法目前存在着众多争议。这一说法最先起源于俄罗斯电视新闻频道RT的报道。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欧洲将面临近一千年来最冷的冬天。专家分析说,因墨西哥湾暖流速度近年来不断减慢,无法缓和北极风的冷气流,今年欧洲冬天会特别冷。波兰科学家甚至宣称,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不动时,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期。加拿大气象学者大卫思朋斯也提醒说,“赤道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已经降到了50年来的最低温度,这可能是我们有生之年遭遇的最强‘拉尼娜’寒冬。”
  对于“千年极寒”发生的可能性和寒冷程度,各界并没有确切结论。联合国气象组织此前澄清,所谓“千年极寒”纯属臆测,该组织的长期预报数据显示,今年冬天并不会特别冷。至于中国是否受影响,有学者认为,中国并不处于“拉尼娜”影响的核心区,该气候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