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之魅与惑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市群的崛起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发挥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编 者
魅力: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添丁进口”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长 三角城市群一直是一个耀眼的闪光点。最近,它又“添丁进口”了。
程建新,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总干事,前不久刚刚结束一个“内部会议”,“是给刚刚‘入长’的几个兄弟城市通报情况。”程建新口中的“兄弟城市”,就是今年4月中旬在合肥市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上被批准“入长”的芜湖、连云港、徐州、滁州等8个城市。随着它们的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增加到了30个,比20年前的“15+1”几乎翻了一番。而安徽省5个城市的加入,使长三角城市群突破了地理上的传统框架。
成员的持续增加,再证长三角城市群之魅。
苏浙皖城市争相“入长”,源于对区域融合带来的发展红利高看一眼。长三角是国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它以2.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20%以上的GDP,吸引了占全国50%的境外资金。近在咫尺的周边城市,心向往之长三角的诸多诱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高,对外开放度强,正处于产业战略升级的重要阶段等。对周边城市而言,主动接轨长三角,有利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
作为新晋成员,芜湖市副市长汪华东表示,芜湖市将利用长三角的整体优势和“金字招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芜湖投资。
“扩容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的需要。”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姚新说:“扩容后城市群的代表性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区域间融合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
龙头:上海辐射力持续提升
上海,对长三角而言是中心。“长三角”三个字,在上海也一向举足轻重。
尽管程建新一再强调,“长三角的所有城市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上海的龙头地位无法否认。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四个中心”的建设,更使上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为长三角发展带来了不少机遇。沪浙苏签署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贷款转让市场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全区域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上海与宁波设立了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诸如此类的举措增强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活力。在产业调整方面,苏浙皖的许多企业纷纷到上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而上海也不断加大对外产业转移力度。
上海还利用先发优势,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输出成熟的品牌与管理。南通市把港闸区一块5.24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整体打包给上海市北高新集团主导开发。港闸区区长沈红星坦言,他们就是看中了上海市北高新集团作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优势——品牌、管理以及深厚的产业积淀。
困惑:制度性瓶颈之伤
今年春天,黄浦江上游的“死猪漂浮”事件,给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协调发展敲响了警钟。
4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上,22个城市发出“打造绿色长三角”的环保宣言,提出要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在区域内重点实施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联防联控联治。
“水域、大气等污染治理绝非一地可以自行解决,但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谈何容易。”程建新认为:“没有刚性条款,就缺乏硬性的约束力。在现行体制机制下,宣言也只能是提出某种希望。”
行政分割的制度性瓶颈,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根本障碍,由此引发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难以有效对接,社会保障一体化有待加速,产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依然突出,环境污染也难以协同治理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推进区域合作缺乏相应的力量配置和资金保障。姚新指出:“由于城市群以‘市’为单位,难以推动很多涉及省级层面的协调。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城市群,没有明显行政划分,一些合作组织有规划乃至立法权,合作便无壁垒。”
面对制度性瓶颈之伤,一些专家建议应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还要加快设立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基金,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应建立非政府组织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区域非政府间的合作交流。(记者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