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时间: 2017-01-08信息来源:邢厚媛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中国政府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在“一带一路”构想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是战略内涵,也是战略路径。其中贸易畅通,是要按照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 推进中国和相关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引领的国际产业布局。这将带动相关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并将对我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稳定增长的发展大局,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我国国内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引我国政府和企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的指导方针。
 
  一、创新发展,是我国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的核心元素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在企业层面需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就企业而言,首先,必须要有贴近当地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满足市场需要,要拥有所在行业领域的尖端技术,才能引领国际产业合作。特别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引领国际产业布局,才能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国际产业合作绝不是对外转移落后产能。落后产能既没有竞争力,也不会有生命力,反而会造成投资浪费,不符合投资者的商业利益。
 
  其次,要进行共建、共享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根据相关国家法律、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潮流,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农业领域里的公司+农户模式,矿业领域的矿业联合体,基础设施合作的建营一体化和EPC+,制造业领域的工业园区,服务业的互联网+等。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关键是要发挥各方优势,提高属地化成分,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在政府层面需要合作机制创新、政策和服务创新。
 
  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合作机制创新。面向亚、非、拉及发达地区,中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国际产业合作的四大合作框架,即中国与亚太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体系,与非洲国家“三网一化”合作新框架,与拉美国家合作“3×3”新模式,与发达经济体的“1+1+1>3”合作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应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国一策、因国施策”的思路,因地制宜地构建双边务实合作的新机制。2015年,在原有的双边经济合作框架基础上,有17个国家与我国开展了机制化的双边产能合作。通过政策对话和项目对接,商签共同推进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务实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加入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要进行政策和服务的创新。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创新外交、财政、金融、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并解决国际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的事中事后监管,在海外向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护。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新政策,继续完善支持“一带一路”和产业合作的服务体系。
 
  二、协调发展,是构建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跨国产业体系、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本质要求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既要用国际视野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又要惠及“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愿意参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国家和人民。
 
  一方面,国际产业合作要发挥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带动作用,还要加快扩大沿边开放,带动中西部的开放发展,通过建设边境合作区、跨境合作区,促进中西部大开发,给中西部地区提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合作应该通过早期收获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政府尽快解决民生问题,比如提高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当地劳动就业,提高当地青年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素质,扩大当地出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等,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所在,也是国际视野的协调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国际产业合作的前提保障
 
  生态环保是跨越国家疆界的全球性问题,关乎所有地球人的生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将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和操守,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中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一带一路”布局下的国际产业合作,不会以牺牲东道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会输出污染。就此,中国政府颁布的多项政策文件,都将成为绿色国际产业合作的指南。商务部编写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进行了专题介绍,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是最直接的引导和提示。由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撰写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技术和社会责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所取得成绩,特别是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四、开放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继续发生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共同建立新型互动关系的载体。通过这种新型互动,中国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可能推广自己的发展理念,有实力采取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带一路”显然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相关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合奏,是新时期更高水平开放,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平台。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产业合作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建设。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国际产业合作中,中国将向东道国企业乃至第三方企业开放园区、开放产业链、开放合作机制,无论从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属地化发展、降低社会风险的角度,“开放”都是国际产业合作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和国际产业合作不是单向开放,而是中国和相关国家市场的双向开放。通过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并举并重,形成中国与相关国家间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跨国产业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体系,进而在促进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5年,在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2%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25.3%,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五、共享发展,是引领“一带一路”、体现大国风范的终极目标和必然结果
 
  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指导下,我国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立足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利益共同体是基础,命运共同体是过程,而责任共同体是结果。国际产业合作,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中国不会剥夺他国的发展机会,而是要顺应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标准全球化的潮流,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并积极推进跨国产业体系布局,引导企业进行全球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共享/分享经济,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各自发挥优势,各得其所,共享发展成果。
 
  总之,“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之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崛起之路,中国将遵循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对外输出有需求、有竞争力的产能,同时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引进和发展高水平的优势产能,从理念到政策,从规则到行动, 最终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