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时间: 2018-03-09信息来源:彭 刚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各项合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提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这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把握哪些关键问题?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支撑和保障体系?这些都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言献策。关键词:绿色“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001-19 收稿日期:2017-09-20
2017年8月21日,外交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发布会。《进展报告》系统总结了2015年9月以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梳理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今后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部署。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在沿带沿路发展中国家愈发深入人心,为所在国政府和人民所了解和认知,取得初步成效,如何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把中国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取得的成果复制到沿带沿路国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看到,越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渴望就越迫切,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就越欢迎,所报的希望也就越大。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落后,资本高度匮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都表现为制约和障碍因素。正因为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接纳,他们也乐于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步入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而对于中国来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就是要睦邻惠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后发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最终取得双赢的结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下谋求绿色发展,避免重走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从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反映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含义认知的不断深化,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了背景框架。千年发展目标是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全面、权威、明确的目标体系,是衡量发展水平、指导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指标。概括而言,千年发展目标就是要通过既定年限的不懈努力,使那些极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改善生活,挽救生命,寻求生存。事实证明,千年发展目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反贫消贫的典型案例。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预设目标存在明显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2015年观测的144个样本中仅有68个样本达成了具体目标,仅占样本总数的47%。就实际情况来说,武装冲突、绑架、恐怖袭击等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各个子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消除极端贫困和普及初等教育这两个目标取得的进展最大,其余目标基本都未能如期完成,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出现了恶化。第三,各个地区的项目进展参差不齐。千年发展目标在东亚的进展最为顺利,各项具体目标基本都能如期完成,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积极推动,但就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都没有如期完成2015年的既定目标。第四,发达国家的努力程度和实际表现与其承诺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做出过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但是大多数承诺都没有及时兑现。除此之外,千年发展目标本身也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如虽然环境保护被定为核心议题,但无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在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往往处于被忽视和牺牲的地位。正如有关学者所言,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成功是短暂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总而言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千年发展目标聚焦的焦点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极端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而对于如何保障可持续发展却难以给予应有的关注。
千年发展目标的最终愿景与《联合国宪章》的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从以减贫脱贫为核心的千年发展目标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成为必然。在吸取千年发展目标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多地考虑了人和地球和谐相处的因素,吸纳了尊严、人、地球、繁荣、公正和伙伴关系六大要素。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审议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顺利召开并通过《巴黎协定》,这标志着2020年后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由此可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在更高标准、更高起点上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如果说,经过了15年的不懈努力,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什么本质性的进展,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极端贫困的人们来讲,不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在此,所谓要有尊严地活着,其核心宗旨就是要在谋求摆脱贫困、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绝不仅仅是单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尤其是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维持生存,而必须是要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并赢得了越来越多沿带沿路国家的呼应,特别是对于那些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下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即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避免重走“先污染、再治理”“没发展、已污染”的老路。例如,我们就北京的情况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历史名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然而,与此同时,蓝天、白云却轻易难见,重重雾霾不期而至,各种防霾口罩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之物,那么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北京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无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战略理念。因此,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注重发展、不忘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原则,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的主色调。
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互联互通为抓手,以帮助完善沿带沿路国家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而这些正急于摆脱贫困、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或者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民来说,不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实际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帮助沿带沿路国家融点资、修条路、挖个矿、开个厂,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们共同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使这些国家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既能够稳步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可以有效避免跌入环境恶化的陷阱。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全力推广和践行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广泛传播要有尊严地活着的理念。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的目标由8个拓展到17个。除原来重点强调的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等目标外,增加的绝大多数新目标,譬如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缩小差距、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人的消费和生产以及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无不涉及在发展进程中人的尊严、社会地位、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沿带沿路国家能够在2030年前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完成从活着到有尊严地活着的成功跨越,那就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是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国贫民穷的国家发展成为繁荣昌盛、民富国强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然而,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有豪迈的跨越,也有艰难的探索,更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譬如我们在前面所谈及的如何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因此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就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完整、讲清楚、讲精彩。尤其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资源过度耗费、生态环境恶化应该作为沿带沿路国家的前车之鉴。“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由于摆脱贫困、迅速发展的急切心态,往往在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时,会选择发展优先而导致环境问题恶化。这个时候,坚持“一带一路”的绿色属性,并向他们讲述中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些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树立典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仅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赢得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有1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以及和“一带一路”的对接程度都不尽相同,而在这其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对接项目的不同特征,对于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和实施那些能够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的项目,树立样板、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广泛复制,从而争取做到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建设项目都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笼子里,坚决杜绝以生态环境恶化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发生。一旦这样的样板树立起来并得到广泛推广,就会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加顺利。
作者简介:彭刚,男,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