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经贸活动之中时间: 2018-03-09信息来源:钟 茂 初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各项合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提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这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把握哪些关键问题?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支撑和保障体系?这些都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绿色“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001-19 收稿日期:2017-09-20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全球各经济体而言,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经贸活动良好的发展预期和较高的预期收益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看好,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和更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投入到“一带一路”经贸活动中。笔者认为,“一带一路”经贸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活动以及由此所带动的相关产业投资活动。二是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身条件,借鉴中国建设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在沿线各国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并推进中国各地相关园区与之进行密切的经贸合作。三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稳定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根据各自的资本、劳动力、资源、产业技术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形成紧密合作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联系。四是中国企业通过FDI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五是国际贸易活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活动方式:与中国制造业相关联的贸易活动;与中国主导的资金信贷支持平台关联的贸易活动,如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贸易活动;与中国主导形成的国际贸易平台相关联的贸易活动,如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形成的贸易活动;与中国不断释放的庞大市场潜力相关联的贸易活动。那么,在“一带一路”相关经贸活动中,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笔者提出以下主张。

一、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
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当秉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准则:首先,对于任何拟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不管所在国家是否有强制性规定,我们都应该以国际公认的生态环境标准为活动准则,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其次,对于道路交通类、能源开发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要考虑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期间的生态环境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基础设施运营期间的生态环境影响。我们应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模不超过当地生态承载力作为硬性约束条件。再次,在区域性和全球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应该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必须遵循生态目标优先于经济效益目标的原则。最后,推广节能、节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水平,对所在国的其他建设活动起到相应的示范带动效应,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由废弃物转换的能源,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实行能源的梯级利用;建筑物和住宅区实现节地、节水、节能、治污;使用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的建筑材料;住宅区内建立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住宅区内实现污染物及废弃物低量排放。

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之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并成为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应逐步形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循环型企业群。园区内各个企业应坚持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准则,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效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为社会提供低环境负荷产品。同时,企业通过内部循环和延长生产链,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循环型产业群。园区内企业间要实现物料、能源的梯级利用、循环代谢,加强在治理污染、资源再生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循环型区域经济。我们应基于循环经济3R准则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选择和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和循环化水平,提高企业排污成本,提升环境治理水平,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联系,建立起低污染且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效益。园区所在区域还应实行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建设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区。

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双边经贸合作之中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紧密的双边协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借鉴清洁发展机制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的生态协同。所谓清洁发展机制(CDM),即《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它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以代替其减排责任,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林业碳汇交易、减少农业污染、降低工业碳减排量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第一,支持中国企业以资金和技术参股方式,帮助当地落后企业提高节能、碳减排和污染防治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共同分享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减排与减耗收益。第二,通过双边协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升级。鼓励中国各地成熟的产业园区以参股等方式,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中。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林区适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清洁发展机制承认森林碳汇对碳减排的贡献,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的碳汇项目,以此抵消部分工业源碳排放。因此,中国可以以对口合作、直接投资或参股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林区的植树造林、生态涵养等项目。

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
企业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推广者,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经贸活动的企业应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来寻求相应的利益,并形成绿色发展共识;通过主动承担“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方式,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得到消费者信任、占领市场份额的目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企业的绿色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应该确定企业在产品生产、储存、销售、消费、废弃等全过程中对于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者责任与扩大生产者责任。排出者责任是指谁排出谁负责。扩大生产者责任是指企业不仅在生产过程、消费阶段承担责任,而且对产品废弃后的处理也要承担责任。第二,企业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在生产源头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从而有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第三,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第四,单个企业通过内部循环,构建循环经济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园区通过企业间循环,组成生态产业链,让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市场化环境污染权交易活动。如企业可以将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外包给相应的第三方企业;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采取联合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
 
五、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贸易活动之中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资源、产品等的贸易活动,必然会对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产生相应影响。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主体的各类企业,一方面在贸易活动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应着力防范贸易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促进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鼓励进行技术贸易,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以达到在同等经济产出水平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有效解决资源及环境要素分布不均的矛盾,降低资源稀缺及环境薄弱区域的环境恶化程度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缓解由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而在环境需求方面的不同认识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金、技术、环境认识等方面的优势来帮助降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恶化程度。四是深化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贸易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应自觉以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来进行相应的国际贸易活动,以避免由于各国环境标准、环境控制政策的差异造成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的转移。二是基于环保要求,尽可能降低因贸易扩张引发的不必要的交通运输量的扩张以及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达成明确的协定——禁止污染物和废弃物的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发达国家的各类企业以资源再生等名义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造成污染物和废弃物的转移。
 
作者简介:钟茂初,男,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