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时间: 2020-06-30信息来源: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2020-5-2 作者:张燕 责编:qgy
原文载|赵白鸽、蔡昉、史育龙主编:《"一带一路"年度发展报告(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总抓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此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发挥不同战略区域的特色优势和作用,增强区域协调联动性,对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开放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
1 序论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是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总抓手。从区域战略层面看,除了在“十五”时期形成的以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又先后推动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逐渐构建形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是深入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就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战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各区域协调联动,有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设,构建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深度对接和融合互动,对于新时代我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以“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显然,“一带一路”建设为全国不同区域对外开放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新路径;同时,重大区域战略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又有力支撑服务了“一带一路”建设。
2 “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全局部署,相关重大规划、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实施,为“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指明了方向,一批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性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对接协同的系统性还不够,战略实施的叠加作用、协同效应有待强化发挥。
2.1 重大战略规划及政策文件中均明确对接方向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就西北、东北、西南、沿海、港澳台和内陆等不同地区开放态势做了明确部署。近年来,为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各地区结合地方基础条件和特点,相继出台实施了地方层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等。此外,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及已对外公开的重大区域战略规划文件看,也均明确了各区域板块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见表1),应该说,不同战略区域差异化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线图总体上已经设计好。
表1 重大区域战略规划、文件中关于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要点
主要任务 |
|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
①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走廊境内段建设。②加快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高效的跨境基础设施网络,稳步拓展内陆无水港体系。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衔接。总结推广重庆等地中欧班列建设经验,统一规划建设通道路径和枢纽节点。③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探索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高标准的产业集聚区。④支持“一带一路”重点旅游城市间增开国际航线,拓展国内段业务。⑤完善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支持甘肃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广西办好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在“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展会品牌。支持开展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对外文化品牌活动。 |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
①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对俄合作,加快对蒙合作。②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以优势产业为先导,支持企业采取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推进资源开发、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轻纺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产能合作集聚区。③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参与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建设。 |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 |
①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更宽领域、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②依托郑州、武汉等国际航空港,打通“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空中通道,创新中欧班列集货运营模式。③完善“一站式”大通关服务体系,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的互联互通。 |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
①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②发挥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把四川培育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③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区域物流集聚效应,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提高连云港陆桥通道桥头堡水平,提升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建立中欧铁路通道协调机制,增强对中亚、欧洲等地区进出口货物的吸引能力,着力解决双向运输不平衡问题。④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关的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⑤提升江苏、浙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贵阳等中心城市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建设。⑥推进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 |
①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②支持在海南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教育、农业、旅游交流平台,推动琼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③加强海南与东南亚国家的沟通交流,重点开展旅游、环境保护、海洋渔业、人文交流、创新创业、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 |
2.2 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性带动作用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框架下,先后推进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国别合作重大平台和项目,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重大区域战略融合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如,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聚焦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开展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合作,随着项目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加快建设,有效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有机融合。
又如,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大大促进了我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并通过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有力衔接了国内重大区域战略,更好地统筹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设。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6363列,国内已有59个城市与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间开通了中欧班列,国内中欧班列运行线已达65条[1],自此,2011~2018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经达到13000列(见图1)。
图1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2011-2018年)
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铁路总公司网。
再如,随着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化布局建设的深化推进,特别是在海南全岛推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内不同战略区域充分依托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先行示范平台和重要载体支撑。
2.3 “一带一路”有力带动了各战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投资合作不断深化,经贸区建设稳步推进,大大拓展了国别合作的空间,这对于统筹各战略区域“走出去”和“引进来”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既促进了优势产能走出去,又吸引了先进生产要素,有利于不同战略区域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2013-2017年,中国同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中国已经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3995家;此外,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领域,营造高标准的营商环境,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投资[2]。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将进一步扩大双向经贸往来和便利化投资,这将充分激发国内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对于衔接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对接协同的整体性协调性仍待提高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总体上尚处于顶层设计与探索推进阶段。特别是2018年以来,新近提出的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刚刚起步,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将赋予新的内涵与更高的要求。
目前看,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地方层面大多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和特点,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出台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较好地服务支撑了“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但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实施属于跨省际行政区域层面,战略区域内部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协调性统筹性还不够;此外,不同战略之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衔接也远远不够,这些都是未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的重要衔接点。
3 “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协同的总体思路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协同是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这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大局。
3.1 增强战略实施的全局性系统性,推动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当前,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为统领推进的我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更高水平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相配合,离不开国内市场的深度整合,以及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和整合提升[3],这当然也依赖于重大区域战略的统筹实施和融合发展。此外,以优先对内开放、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为基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也将有利于扭转对外开放引致的区域经济失衡[4]。
因此,应从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全局发展高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设。要充分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不同战略板块的改革开放基础条件,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不同战略板块在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特色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强化不同战略板块之间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从而引领、支撑和带动全国各地区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见表2),加快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国内市场空间支撑。这样,在战略统筹中,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推动构建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表2 “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我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与方向 |
|
西北 |
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
东北 |
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
西南 |
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
沿海和港澳台 |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
内陆 |
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
3.2 以四大板块战略为基础,全域国土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大板块各具特点和优势,是支撑形成中国东西双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基础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区域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视角,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开放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四大板块的一些传统优势正在削弱,一些新的优势正在催生形成,如,东部对外开放和创新优势、西部特色资源和向西开放优势、中部人力资本和新型工业化优势、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和冰天雪地经济优势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基础新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新优势新条件,统筹“一带一路”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全国不同区域板块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通过四大板块战略深化实施,更好服务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3.3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各有侧重地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国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重大战略引领。应立足各大战略的内涵要义、优势条件和实施特点,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各有侧重地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具体地,应有力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制定、文化共享、发展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牵引作用;有效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通道连通、腹地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依托作用;充分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实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改革开放窗口、全球要素配置、多元包容发展等方面的样板展示作用[5];切实增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平台带动作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则要更好地发挥在优质国际营商环境建设、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更有效地统筹国内外市场、规则和经济体系建设。这样,突出不同区域战略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可以避免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出现力量分散、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等问题,有利于发挥不同战略的独特优势,服务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4 充分发挥战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精准有效对接协同
由于四大区域板块、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不同战略区域,在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要素资源优势、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战略区域对接协同的重点、路径和方向显然不完全一样。因此,应始终把握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错位差异化推进与“一带一路”精准有效对接,积极有效的引导不同战略区域扩大对外投资和经贸往来、深化国别产能合作,更好地带动不同战略区域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特别是受国际贸易摩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同战略区域在外贸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新的优化调整任务。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总统领,统筹不同战略区域“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调、结构和次序,以及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不同战略区域的独特优势,实现精准有效对接协同,增强战略实施的统筹力与合力,更好发挥不同战略区域的作用,扩大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等外部风险冲击的回旋余地和空间,切实提高国内重大战略区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协同互补性。
4 “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重要方面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完善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在产业创新发展、扩大经贸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政策沟通衔接等重要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向纵深发展。
4.1 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正处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大大拓展了我国国际市场空间,既有利于深入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国际经济要素投入中国发展。应在拓展相互投资领域、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加强科技合作等方面,全方位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
具体地,要着眼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调整的新趋势,以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的国别产能合作为引擎,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区域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基础为支撑,充分激发不同战略区域的产业创新潜力,积极主动地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创新互动与产能合作,既积极鼓励传统优势产能走出去,也要加快我国高新技术国际化步伐[6],还要积极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要素进国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更好统筹配置国内外市场及其要素资源,率先在京津冀等战略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和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地位。
4.2 互促扩大经贸合作
扩大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任务,也是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立足已有“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发挥不同战略区域的经贸优势和条件,促进与京津冀等不同战略区域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充分对接,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各大战略区域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具体地,借力各大区域战略推动实施,积极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规格的国际论坛与会展、国际博览会等重要载体和平台,加速促进与国际经贸合作的规则、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在重大战略区域优先打造优质高效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双边多边投资贸易合作的重点方向、国家和领域,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提高双向投资便利度和拓宽投资领域,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人文交流,不断提升不同战略区域的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力支撑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3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既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战略对接协同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支撑保障。完善战略实施的基础设施对接协同,全面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的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将有力带动国内外各类经济要素有序高效流动。
具体地,应以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能源、信息等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综合保税、海关监管和自由贸易试验等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设施为配套,在补齐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海南、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内部基础设施短板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畅通不同战略区域相互间以及各自对接“一带一路”的交通、能源、信息等联系通道;同时,应充分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优势能力,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标准“走出去”步伐,稳步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
其中,近期应统筹对接中欧铁路通道规划建设(见图2),充分考虑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的进展与要求,并加强与全国交通、能源、信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有机衔接,以京津冀等战略区域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对接和协同建设的枢纽,加快提升我国跨区域,以及与周边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能力,积极辐射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连通水平,切实增强全国各地区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连接的协调性、联动性。
图2 中欧铁路通道规划图
资料来源:《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4.4 加强政策统筹协调
目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大区域战略实施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均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引导和配套政策。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各类政策的梳理、对接与统筹实施,切实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大区域战略政策互为配套和支撑,增强政策实施的叠加共振效应。
具体地,应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惯例和规则要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制定与国际接轨,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的政策体系制定,重点突出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目标、政策重点和政策工具等方面的衔接,同时也要加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之间的政策设计对接,减少政策交叉重复、冲突甚至可能出现的矛盾,促进政策实施层面的畅通、衔接与统一。此外,适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大区域战略实施方面的政策效应评估和动态调整,切实提高“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大区域战略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性。
5 对策措施建议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机制,狠抓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强动态监测评估,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对接协同效率。
5.1 建立健全“一带一路”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机制
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机制。一是完善规划编制及其实施衔接机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方案、专项规划与重大区域战略规划的衔接,明确各战略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各战略规划中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重点任务甚至重大工程项目等。二是落实经济通道建设融合机制,发挥好“一带一路”国际经济走廊对国内重大战略区域的统筹衔接作用,在国际经济走廊建设中衔接好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在重大区域战略实施过程中更好服务支撑国际经济走廊建设。三是研究建立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融合机制,进一步优化重大战略平台、载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四是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机制,统一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要求,协同推动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5.2 扎实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一带一路”建设项目
目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欧班列以及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等在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应进一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参照中新互联互通等项目的推进方法与工作经验,再研究推动一批与其他国家深化合作的重大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好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战略区域的特色优势条件,推动与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法国、德国、俄罗斯、葡萄牙、英国等具有合作基础的国家,聚焦国别合作重点领域,研究推动一批重大国别合作项目落地。此外,要通过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鼓励民企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国别重大合作项目建设。
5.3 发挥好国家重大平台的支撑带动作用
国家重大功能平台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和引擎,特别是国家赋予重大功能平台各类先行先试职能和特殊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全国已经优化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临空经济试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一大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改革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应发挥好这些重大功能平台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对接协同上的示范带动和有力支撑作用,将一些拉动作用大、示范性强、辐射影响力突出的重大“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尽可能优先布局在国家重大平台。
5.4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动态监测评估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要求高、难度大、系统性强,此外一些国别合作项目建设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多,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形成监测评估意见,对于优化调整重大项目布局、重大政策制定等都具有较好的决策服务作用。具体地,一方面,针对关系“一带一路”建设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协同的重大项目,应注重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专项评估,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效应评价,为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质量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结合重大规划的实施与评估,应及时开展综合性评估,适时推动优化调整相关政策举措。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资料来源: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铁路货运增量行动成效显著。(http://www.china-railway.com.cn/xwdt/jrtt/201901/t20190116_92317.html)。
[2]资料来源:中国网:国新办就共建“一带一路”5年进展情况及展望举行新闻发布会,2018年8月27日。(http://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60481828.htm)。
[3]陶永亮、赵婷:《大国开放路径及影响研究——兼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对空间经济绩效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18年第8期。
[4]段巍、吴福象:《开放格局、区域一体化与重塑经济地理——基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5期。
[5]高国力、黄征学、张 燕:《促进“一带一路”同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
[6]张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推进战略》,《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