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锅的故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朱胜国 作者:admin 责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川北农村的灶台通常是这样布局的:正上方是一口大圆锅,后面是三五口大小不一的鼎锅。大圆锅主要用于炒菜或煮面,后面的鼎锅分别用于给人畜煮食或者烧水。现在鼎锅不仅在城里成了文物,农村也很少用了。一是很多能干的后生把家搬到了城市,这种土气的炊具登不上大雅之堂;二是如今的锅又便宜又热得快,煮饭煮猪食都很方便,鼎锅自然受冷落。
但我老家至今还有鼎锅。不仅我家有,村里很多家都还有。我记得,那年夏天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买了鼎锅。说是买,却至今没把钱付清,鼎锅因此成了全村人的心病。
那年夏天天气奇热,太阳把树叶烤焦了,蝉鸣声震耳欲聋。有天中午,大路上来了一群挑鼎锅的汉子,前前后后有十来个。汉子们从大路上下来,往村里走。每人都挑着好几口鼎锅,大的里面套着小的。肩上都搭着汗水浸得透湿的毛巾,腰间拴着斑驳的军用水壶。一路走,一路推销鼎锅,听口音像河南的。可能是实在走不动了,汉子们经过我家院坝的时候,就把肩上的担子撂下来找水喝。母亲给他们把水壶装满,汉子们一饮而尽,然后再装满。喝过水,歇歇气,汉子们的精神慢慢振作起来,再次向村民推销鼎锅。村里的叔叔伯伯都到我家院坝,你一言我一语地品评起来。广生是村里的铁匠,按辈分我该称他为“公”,算是爷爷辈。广生公把大小鼎锅排开,用手指弹弹锅沿,把耳朵凑近听了又听,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好铁!”汉子们受到极大鼓舞,极力撺掇大伙儿买锅。还有的汉子抱起鼎锅硬塞到乡亲手里,口里喊着:“我们也懒得挑走了,便宜点卖给你们吧”!
那个时代物资很匮乏,不过鼎锅并不紧缺,供销社的门市里遍地堆着鼎锅。作为土里扒食的农民,乡亲们更紧缺的是钱。即便这些锅确如广生公鉴定的属于“好铁”,但哪家哪户也没必要提前买些放着。汉子们的热情推销并没有多大效果,最后只卖出了三口锅。其实也不是大伙儿不想买,这些鼎锅比供销社的质量好,价钱也便宜,更何况是送货上门。好些长辈把鼎锅抱起来又放下,放下了又抱起来,爱不释手,可就是没钱。再说了,这些锅是从河南老远运过来的,又不能赊账。眼见汉子们只好挑着鼎锅冒着烈日重新上路,这个时候,为首的汉子似乎下定决心,提高嗓门喊道:“这些锅赊给你们要不要?我们过几年来收钱!”大伙儿都有些迷惑:过几年?再从河南跑到四川来?来收几十口鼎锅的钱?那汉子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高声嚷嚷:“哪个要锅?登个记,过几年来收钱!”很快,那些鼎锅被登记完毕。我家也赊了两口。汉子们再次喝了水,道了谢,出了村子。
过了三年,没有人来收钱。
过了五年,没有人来收钱。
过了十年,没有人来收钱。
村里的人越来越着急起来。
爷爷多次问我:“你查不查得到那些河南人是哪里的,我们给他把鼎锅钱寄去。”广生公也多次问我:“那些河南人,你能不能帮忙联系一下?我们不能白要人家的锅。”他们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无非是我的文化水平在村里算高的,长大后又在城市安了家,他们便认为我有这种本事了。我告诉他们,登记的本子被卖锅的带走了,现在一点线索也没有,这个事情我也没有办法。
爷爷去世前问过我,广生公去世前也问过我,村子里很多人都问过我。他们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寻访当年卖鼎锅的人,包括委托去河南打工的后生打听,但都无济于事。一晃眼过去二十多年了。那些鼎锅质量再好,也慢慢被烧穿了。
但是,怎样把鼎锅钱交给卖锅的人,这个话题一直被村里人念叨着。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