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
珠三角的“国际梦”时间: 2016-10-04信息来源: 作者: 张阿嫱 责编:万山
大珠三角的五大城市经济引擎
从广州南站出发,乘坐广珠城际铁路,1个小时内就可抵达珠江口西岸的珠海。
在这里,可以沿着情侣路漫步、欣赏渔女雕像,感受这座“百岛之市”的惬意与诗意。铁路沿线经顺德、中山等发达城市,未来还将与澳门轻轨相连接。在这座世界赌城,能尽情博彩、购物和旅游。
而从同一高铁站出发,乘坐广深高铁,只需半小时,就能抵达位于深圳西北部的深圳北站,途经东莞市的几个富庶的镇;而从深圳北站经过深圳市密布的地铁网络,可直达香港落马洲,也可经厦深高铁沿着中国东南沿线,一路深入福建。
如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小时的生活圈轨迹已趋现成熟。这扇享改革开放之先的中国“南大门”,已成为国家级城市群中,发展最早、也最充分的一片区域。
最早提出建设的城市群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这一规划。
根据规划,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共计9个城市为主体,这也就是被通常所认为的“小珠三角”。
而现在,人们更愿意将“大珠三角”的概念,纳入到各种对区域经济比较的考量内。“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个城市,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
根据政府规划,至2020年,大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将从2014年的6800万人增至8100万人,经济规模将扩大至1.7万亿美元;城际高铁里程将从1019公里增加至2236公里,城际轨道里程将从446公里增加至900公里。
珠三角缘何能成为中国发展最早、最完善的城市群?这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看来,首先是区位优势。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珠三角靠近港澳,且商业发达,再加上珠海和深圳是特区,能享改革开放之先。
今年5月,世邦魏理仕发布的《大珠三角基建展望》报告中显示,大珠三角正以全国的0.6%的土地面积和5%的人口,贡献了中国八分之一的GDP。
报告将大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全球GDP排名,大珠三角2015年的排名为14位,长三角城市群排名第7位。根据测算,到2020年,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排名可上升至第10名,整体GDP超过加拿大。
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华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广、深、港的三大引擎
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中,将珠三角地区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广州及深圳将继续起带动示范作用。
其中,广州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则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香港继续重点发展国际级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然而,香港空间资源有限,因此珠三角地区亦为香港提供了广阔腹地和实业资源。
在内地,香港是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一直是深圳的一大优势。然而在许多方面,深圳可能正在赶超香港。从苹果到微软,从索尼到三星,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不停地生产出的大量电子产品,其中大多在深圳组装。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和腾讯的总部也在深圳,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是全球最繁忙的证交所之一。
1979年,中国指定深圳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当时的深圳只是香港北面一个贫瘠的渔村,而如今深圳的人口已经多达1000多万,且还在增加。起初,深圳还是一个不受管制的低成本劳动力中心,这对于急需外国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培训大量劳动力、进口技术的中国来说,时机恰好。结果中国用短短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花费200年做到的事情。
在此期间,大上海地区和广东省占了中国出口的80%。如今,中国的新“城市化”策略正推广到深圳以外的地区,其重点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提高生产率,促进消费,增加工资。而香港和新加坡,都是靠良性贸易循环,发展成一流国际大都市的典范。
“世界第一大都市圈”的晋级路
如今,这个最早发展的城市群,正不断向国际接轨。
2015年1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变化中的东亚城市区:十年空间增长测量》报告,指珠三角地区已超越东京都市圈,成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圈,常住人口超过阿根廷、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等国。
报告称2000-2010年,东亚地区城市人口新增大约两亿人,其中大约36%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中国政府实施的城镇化在东亚占主导,东亚地区869个城市有600个在中国,其面积超过东亚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3。
不过,舆论普遍认为,相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圈如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珠三角城市带的城市发展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与国际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是产业竞争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竞争力。” 中则智库(北京)经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智国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以来,珠三角以对外加工出口贸易为主,贸易量很大,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相对不高。
此外,陈智国表示,珠三角的整体品牌影响力还欠缺。目前,广州、深圳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区域内部还存在发展竞争,产业同质化、区域功能交叉等现象;同时,珠三角在城市服务上缺乏特色,缺乏以国际知名龙头企业、品牌形象区域主导的影响扩散。
“相比于东京都市圈和纽约都市圈,珠三角在经济总量上还有些差距,属在赶超阶段。”牛凤瑞另外提到,在管理体制上,珠三角还存在很大差异:小珠三角区,属于广东省辖区;但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比如大陆人进出,还需要通行证。这就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的特殊性。
“世界工厂”的尴尬
上世纪末,在美的、TCL、宝洁等一众龙头带领下,珠三角快速占领国内市场空白,以庞大的出口量和众多的制造业,成为了改革东风初起成效的典范。
然而,昔日的“世界工厂”,如今也正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尴尬。
不久前,华为、中兴要搬离深圳的传闻曾一度成为热点,事实上,深圳的高成本、高房价、小空间,已经成为许多创新企业扩大发展的阻碍。尤其是今年深圳的房价不断飙升,让许多企业和人才望而却步。
深圳的尴尬也是整个珠三角地区在面对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该地区曾集聚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近些年,随着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提升,不少企业外迁、人口流失。
这在许多专家看来,密集型企业的退出,实则难以回避。因为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整个制造业链条都逐渐在往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个过程中,珠三角是全国起步较早、动作比较快的一个区域。
不过牛凤瑞认为,由于珠三角的大部分企业是民营和外资,这种转移,对于社会的震动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并不会太强烈。而现在的珠三角产业,也正在不断向中高端递进。
而在陈智国看来,珠三角城市群未来还将有几个发力点:一是基础创新,特别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如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国(深圳)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都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储备。
“二是新兴产业升级,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未来网络(5G)、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处于突破孕育期,这对珠三角是大好机会。”陈智国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表示,第三个机会是区域内部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通一体化,通过快速干道+轨道交通,未来珠三角各城市间,形成一或二小时经济圈、乃至三小时物流圈,进一步加强城市资源流动配置;另一方面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网络一体化的普及,也会提升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牛凤瑞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珠三角城市群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高。而所有城市群的地位,也都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他指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空间形态,是以若干个都市密集区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这个过程中,珠三角有世界级的规模和水平,也有这个发展态势。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也都有望在未来,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