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关于我们 > 地名地理
地名地理

民心相通——探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景观时间: 2018-11-30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3日第1581期 作者:责任编辑:刘远舰 责编:ZLH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中国和沿线国家在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文化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基本形式,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推进器。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语言文化景观的理论、在沿线各国和地区呈现形式及其现状进行论述,以探求比较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中国和沿线国家在民心相通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一起构成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前提条件。


白丽梅: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视角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由兰德里(Landry)和波伊士(Bourhis)于1997年提出:公共路牌、街名、广告牌、商铺招牌、单位标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了某个地区或城市的语言景观或语言风貌。2009年,舒哈米(Shohamy)和瓦克斯曼(Waksman)提出,语言景观是“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中出现或陈列的文字”。现在,语言景观研究范畴也不断扩大,涉及多种理论。


刘全国:构建一带一路多语语言生活治理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也蕴含着中国发展和外交的智慧,这一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包括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使用的语言近2500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仅官方语言就有50多种,境内语言在100种以上的国家就有8个。语言资源丰富、门类繁杂、语际差异巨大、使用群体众多,各国的语言生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语言生活治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


马春华:挖掘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


语言景观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语言生态的反映,其内涵、外延及功能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是文明和文化最直接、最直观的载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充分认识并挖掘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


李发元: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应用状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是加强民心相通的基本要件。中亚是我国的近邻,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当代的“欧亚大陆桥”都从这里经过。我国西北部,尤其是新疆地区有不少民族与中亚邻国相应的民族同属跨界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极为相似之处,并有强烈的认同感。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包括与中亚国家加强语言文化交流这一重要内容。而加强对中亚地区语言状况和语言政策的研究,将为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武和平:变迁中的中亚语言景观


中国与中亚五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数千年的人文交流史。研究上古丝绸之路上的语言交流及五国语言政策及语言生活现状,有助于加深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文交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好沟通基础,更可以从语言服务的角度助力“五通”。


曹进:敦煌旅游语言景观的三维透视


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储藏的博大“基因库”,也是多种语言交集的语言“博览会”。其实,语言景观并不是单语或多语的简单陈列或展示,符号之后往往蕴藏着设计者的思想意识和创制体系。


周震 杨晓丽:海湾国家语言景观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和海湾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加,出现在海湾国家公共标牌上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语言景观也越来越多。


谢旭升:多姿多彩的新疆语言文化景观


新疆是我国历史上文明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它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自古就是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新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不同的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