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在苗尖寨听雨时间: 2020-03-18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18日 ) 作者:疏泽民 责编:万山
图为四叠龙井瀑布。 |
雨落在砂土上,扑簌簌;雨落在树叶上,啪哒哒;雨落在屋瓦上,会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周末,细雨绵绵,我和朋友去大山深处的安徽桐城市唐湾镇蔡畈采风。车如一尾游鱼,沿着进寨的水泥路游了不到两公里,便到了寨门口。我们撑着伞,下了车。伞面上传来的雨声弱下来,前方山林掩映处的轰鸣声显得更加清晰。那是一挂四叠瀑布,从屏风似的山体上,四叠四咏,飞流直下,訇然作响,震得脚下的石桥也在颤抖。此潭被称为龙井,此瀑被称为四叠龙井瀑布。
白亮的瀑布是送给我们的见面礼,更好的风景还在寨子里。乘车翻过屏风似的山峦,我们来到停车场。停车场边的山坡上,站着5棵树龄300多年的古松,如五岳相聚,顶天立地。雨伞稍稍一抬,不远处一群灰墙黑瓦的古建筑映入眼帘。
这是一座四合院式古建筑,依山势而建,上下两层木框架结构,体量庞大,足有100多间。第一道大门左右两侧有黝黑的石礅防护,门楼上有一块木匾,斑驳褪色的四个大字“宝婺增辉”,掀开了苗尖寨发展史的一角。明代末年,远在江西婺水一带的吴氏家族为避战乱,不远千里,瞄准山尖(二姑尖山峰)迁徙至此,筑土为房,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吴氏村落就此形成,此地便称为苗尖。
走进建筑群的第一道大门,里面是天井、穿堂、四合院。前后四进,重重叠叠,环环相扣,每一进都设有主道、中厅、正堂以及东西厢房,回环布局,户户相通,将整座建筑群连成一个整体。
四合院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墙壁斑驳,木梁黝黑,牖窗酱紫。堂屋里摆放着曾经使用过的风车、水车、纺车、斛桶、花轿、火桶、木摇床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旧时的气息,在这里萦绕。摸一摸这些古朴的木质器具,似乎握住了先人的手,苗尖寨先人的智慧,被镌刻进这些器物里。
雨,落在四合院的屋瓦上,有时如铁锅里爆玉米,“噼哩啪啦”炸成一锅粥;有时又如春蚕噬食,“沙沙沙”响成一片。“噼哩啪啦”与“沙沙沙”之间的过渡,便似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弹拨出抑扬顿错的抒情慢板。
屋瓦上的雨水顺着瓦槽流到屋檐,淋成一排白亮亮的瀑布,如晾晒的挂面,如冬天的冰溜子,如垂挂的编钟,真想拿根竹棍轻敲那银棒似的编钟水柱,听一听金属的脆音。矩形天井的一角,是屋面交错的排水槽,汇集的雨水自排水槽俯冲而下,跌落在天井光滑的石板上,“哗哗”作响,水花四溅。排水沟石缝里生长着地钱、水菖蒲,苔藓漫上了甬道,书写着时光的流痕。数百年前,苗尖原居民生活于此,山寨炊烟萦绕,鸡犬相闻,想必,他们一定在天井里听过雨,赏过月,数过星星,讲过故事。如今,他们一部分迁出四合院,择地另建;一部分携家带眷到山外谋生定居,留下数百间空房,在时光中坚守。
房舍密集,这栋与那栋之间狭长的过道,曲径通幽。有的过道经过小门通向院外,清冽的山溪沿着四合院外围檐边的水沟顺流而下,在不同落差的石阶处弹奏出不同的乐声,充斥耳膜的,便是民乐合奏的回响。有人说,“最重要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此刻,我和朋友就站在苗尖寨古民居的屋檐下听雨,耳根清净,一如水洗。
如洗的梵音,不绝于耳,给屋檐下的我们涤去仆仆风尘。
水洗的古民居,水洗的五棵松,还有那水洗的乡村旅游标识牌,在我们离别的视线中渐行渐远,我又想起在标识牌前读过的文字:“缘峰回路转,寻柳荫花明,达古居门前,仰古建筑雄伟,‘宝婺增辉’,徐趋而入,越中厅,登明堂,聆听村人备述百年沧桑……至若晚霞落幕,百鸟还巢,苍山如黛。古民明烛,遂入农家小屋,‘八仙’列座,山珍佳肴食于腹,矿物甘泉润于心,举杯杜康,曲水流觞,品者应。家常夜话,窃窃私语,娓娓而侃,身心愉悦,物我皆忘,升华境界,登峰造极。梦幻若‘仙子’,‘桃花源’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