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失败论站不住脚 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精准定位时间: 2016-06-08信息来源:张可云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东北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区域发展问题,期望短时间内和完全由外部因素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实现的。东北地区应该立足自身,精准定位,依靠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通过长期努力来重现自身曾经的辉煌。
  【关键字】东北地区  区域战略  关键条件  精准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2015.31.030
 
  作为中国空间格局的重要一极,东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2014年开始至今,东北三省经济指标持续走低,甚至有媒体开始断定东北振兴战略已经失败。为了厘清东北发展问题的本质,本文从区域经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7月在吉林省调研过程中的重要讲话,对东北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区域发展规律和中国发展实践都表明,东北振兴失败论站不住脚
 
  首先从区域发展规律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生命周期规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区域所面临的区域问题(区域病)不同。一般而言,区域病有三类:落后病、萧条病与膨胀病。在三类区域病中,萧条病是最难医治的,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刚性,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许多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萧条地区“返老还童”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英法等发达国家的萧条地区政策已执行近一个世纪,但萧条病还没有得到根治。中国振兴东北地区的政策只执行了短短的12年,怎么能期望在这么短时间内促使东北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另外,在评价区域政策的成效时,必须对比有无区域政策时的结果。一般而言,萧条地区的突出问题是增长率极低与失业问题严重。但事实上,东北地区并没有出现类似西方发达国家萧条地区的典型病症,其增长速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失业率也不是特别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东北振兴失败论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从中国发展实践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下滑有其自身如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滞后等个体原因,但是同时这种下滑也受到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影响,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凸显,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东北地区经济下滑同样受到这种共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地区增速下滑并不是一个个体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整体特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四个条件并没有发生变化: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未来中国宏观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平稳增长,在党中央高度关注东北地区发展的背景下,东北地区能够继续得到党中央大量的政策支持从而焕发发展活力。
 
     虽然东北地区当前发展遇到了困难,但是仅据此来论断东北地区振兴失败,无论是在区域发展规律还是中国发展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东北地区应该坚定信心,重视发展问题,依靠中央政策支持,深入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
 
  未来振兴东北的关键条件:培育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也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实际上,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动力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任何区域都应该重视发展动力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调整。
 
     在区域发展之初,包括煤、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区域资源禀赋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从世界各国及中国区域发展实践看,资源禀赋丰富区域往往比其他区域能够更快地进入发展阶段。在新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曾经长期处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领头羊位置,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其重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东北地区在整个区域版图中的率先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其他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禀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效果将会逐渐降低,甚至由于长期依靠资源会形成发展路径依赖,最终还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阻力。东北地区当前所遇到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问题,其本质是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区域在进入这个发展阶段后,单纯依靠自身努力已经无力摆脱困境,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来帮助区域发展。该阶段的区域发展动力就由先天的自然禀赋优势转为后天的政府政策优势,振兴东北战略就是中央政府基于东北地区发展困局提出的破局之策。该战略实施十余年来对促进东北地区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东北地区成功避免进入经济增速急速下滑的危险境地。2003—2012年经济增速仍然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别为12.8%、13.8%和11.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因此可以认为该阶段的振兴东北战略效果是显著的。
 
     然而2013年后,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换挡降速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这提示我们,任何外部发展动力和优势都会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而衰减,只有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从而能够保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东北地区应该加快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内部发展活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增强东北地区的发展能力。
 
     在区域发展理论中,区域发展动力转变遵循“资源禀赋优势(先天比较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后天比较优势)——内部的自我发展能力(内生比较优势)”的演变规律,东北地区应该加快和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以此为基,结合自身已经具有的先天比较优势和后天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东北振兴如何实现精准定位
 
  首先,东北发展思路需要精准定位。东北地区在实现振兴战略中应该坚持“立足东北、跳出东北”的发展布局,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特征和区域主体利益,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加速,同时也要加大自身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力度,在区域合作中加快自身发展。
 
  在国际区域合作方面,《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要把东北地区建成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自2014年以来,东北亚经济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5月,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以及供气购销合同,合同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同时,俄罗斯也加紧推出远东地区的建设规划,加速实施开发与开放远东地区的政策。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时提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并承诺帮助蒙古解决过境运输问题。2015年6月,中韩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东北地区要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意识,通过国际区域合作提高区域发展实力。
 
     在国内区域合作方面,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展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将要重新洗牌。东北地区应该充分把握此次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机遇,一方面利用与京津冀现有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找准与沿线省份和国家经贸合作的契合点,提高区域合作力度,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其次,东北地区发展模式需要精准定位。传统的投资驱动、出口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的技术体系,任何政策和要素优势都无法长期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才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为合适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就反复强调“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因此东北地区要按照创新发展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快构建有利于鼓励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最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最后,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第一产业应该坚持以规模化为发展方向。一方面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农业,另一方面相对中国东部区域而言,东北地广人稀特征明显,规模化发展农业具有先天优势。东北地区应该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转变农业低收益的传统观念,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第二产业方面,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应该坚持“升旧”和“引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升旧”指的是东北地区要对传统优势行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淘汰技术落后和对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的前提下,采取先进发展思路和生产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变“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产业发展特征;“引新”指的是东北地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身产业体系的多样性和技术含量。
 
     第三产业与工业相比更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资金资本的集聚。东北地区目前各种要素集聚程度不仅不高,而且外流现象严重。因此,东北地区一方面应该重视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水平,提高对要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国企改革,赋予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增加民营经济活力。
 
     东北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区域发展问题,期望短时间内和完全由外部因素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实现的。东北地区应该立足自身,精准定位,依靠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通过长期努力来重现自身曾经的辉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之兵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0日,第1版。
 
     责编 / 周素丽  美编 / 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