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深化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间: 2019-02-01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1日  作者:陈晓东 责编:qgy

改革开放前30年,老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老工业基地较好地完成了转型升级或者正处于这一进程中。但总体上看,大部分老工业基地仍或多或少地处于路径依赖的惯性中,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竞争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艰难转型之中。因此,实现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

 

东北三省不仅工业基础好,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铁、锰等。近年来,东北三省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类别偏向重化工业,经济活力难以提升。2014年至今,东北地区深陷发展低谷,三省GDP增速一直在全国排名倒数。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而是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力图解决的历史性难题。对此,可能需要首先回答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是全部推倒重来,还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往前走?如果选择前者,接下来的问题是,现有劳动者的就业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问题怎么解决?是承接其他地区产业低端环节的转移,还是在现有产业上实现转型升级?如果选择前者,则必须评估老工业基地的人工成本是否有优势,以及企业能否承受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成本。

 

从理论上讲,如果技术足够先进,世界上将没有废弃物和污染物,所有的物质都将是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重化工业还将继续存在。从技术上看,重化工业的所有环节包括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已不存在任何障碍,现实问题在于采用这些先进技术所付出的成本如何消化。这涉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从全局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怎么办?全部淘汰或者转移并不可取。随着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现在所谓的传统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也将得到很好的改造和升级,从而逐渐转化为绿色产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和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都充分说明,引进或注入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不仅可以重新成为朝阳产业,占领世界高端市场,更能催生新技术或者新产业;而且还可以带动老工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解决相当比例的就业问题,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升级,既要立足于当地产业基础和自身特点,又要突破产业发展局限和路径依赖,“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从实体经济内部激发新活力和新动能;要逐步摆脱资源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产业结构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因此,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作用”二者的关系。这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如此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才会有新突破。可以预见,今后各地方政府会从支持企业追求优惠政策,向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创新转变。虽然当前全国经济形势向好,但实体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迫切需要政府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目前,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仍然是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但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东北本地上市公司,把高比例的投资放在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其他东三省以外的地区;而对于东三省范围以内的投资比例较低,而且以金融、投资、矿业等业务为主,很少涉及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生产等项目。另外,一些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也将注册地南迁,其中一些迁往深圳、珠海等发展环境较好的城市与地区。

 

作为当年国家重点支持与发展的地区,老工业基地国企比例一般较高,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当地政府具体办事部门流程依然较为繁琐,很难为民营企业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因此,老工业基地要为国企卸压,为市场腾位,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激发企业创新潜力,鼓励民众创业热情。尤其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对“软环境”要求更高。谁在创新发展意识、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上步子早、力度大、效果好,谁将更快赢得新时代的发展优势。这既符合我国改革逻辑,又符合发展实践,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和突破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部分地区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规范发展环境,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让企业办事“只跑一次腿”;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要做到“三真”——在思想上真正尊重企业、在工作上真情服务企业、在发展中真心帮助企业。此外,政府还必须通过有效而适度的干预,提高一些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弥补要素市场的缺陷,如融资难问题。

 

统筹产、城、人、文协调发展

 

工业化不仅是物质技术过程,也是一个文明过程。城市化的发展本身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流入,土地使用比重增加,城镇空间也随之扩大。而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则表现为,土地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在土地财政的诱导下,我国城市高速扩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很难满足实际需要。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靠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已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必然,产城融合发展也已成为普遍共识。当年,东北的白山黑土吸引着全国各地民众闯关东。而现今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东北人南下寻找发展机会,海南就成为了重要的去向之一。三亚一直被戏称为“黑龙江省三亚市”。在全市购房人员结构中,来自东北三省的购房者约占23%。仅2017年上半年,东北业主在三亚买房的资金超过150亿元。在海口、三亚等城市限购之后,东北人热衷买房的地区又增加了广西北海。

 

当前整个东北三省处于人口净输出状态,尤其是科研技术人员以及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快。产业若没有城市作为依托,便失去了活力;城市如没了产业支撑,则容易形成所谓的“睡城”“鬼城”。而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人”。有了人,产与城就有了灵魂,也就有了能够把人聚拢起来的文化。随着东北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东北经济恢复平稳并逐步向好;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越来越平衡,经济空间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成为协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处在不同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的文化因素不断加强,但是与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移民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产业文化。而在影响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将决定着东北整个区域发展的长远走势。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必须把产、城、人、文的发展协调起来,把发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秀产业文化传统与放眼全球统筹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才能找到正确方向;只有植根于人文土壤中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保持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