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让要素自由流动是协同发展当务之急时间: 2015-08-03信息来源:王一鸣 作者:wyg_admin 责编:
2015(夏季)崇礼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于8月1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召开。论坛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财经》杂志、财经网联合主办,主题为“解码京津冀——演进趋势与协同红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必须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解决发展落差悬殊,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体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要打通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王一鸣认为,京津冀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板块。它在经济体量可与长三角、珠三角是比肩。但是,由于它是首都所在,所以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京津冀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又有许多特有的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京津冀区域发展落差大。北京周边的环京津贫困带与首都的落差都非常大,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这种现象出现。比如美国的纽约的大都市圈、洛杉矶大都市圈,周边都很难有这样的落差出现。
第二、京津冀市场化发育程度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行政壁垒和利益格局的影响,京津冀的要素市场,如资金、土地、产权、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相对滞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畅,自然就会影响你的产业的配置和经济的空间格局。
第三、京津冀优质资源过渡集中。北京是首都,天津是直辖市,企业总部、银行总部、最顶级的大学、最好的医院、最好的文化和体育设施都集中在北京或者天津。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京津与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落差,因为要素都是驱利的,所以落差会倒过来影响要素的流动,人才也会流向有更好的公共资源地区。
第四、京津冀的“城市病”。北京的城市人口现在已超过2000万,城六区超过1200万,人口数量膨胀过快。最近几年,每年外来人口的集聚速度非常快,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等等因素增大了城市管理的压力。
第五、京津冀生态环境矛盾突出。京津冀是最缺水的地区,土地开发强度居高不下,湿地面积大幅萎缩,“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这些问题都是京津冀面临的特殊挑战。所以,用什么理念,什么机制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是综合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的一个出路。
在如何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上,王一鸣认为:
第一、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重点要解决城市体系结构失衡。京津都是特大城市,功能高度聚集,但是中小城市功能非常薄弱,规模等级有断层,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一种路径。
第二、要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解决发展落差悬殊,优质资源过度集中问题,最重要的体制就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发展核心要打通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这就意味着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要增强创新的引领功能。科技资源的高度密集是首都经济圈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好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等集中了全国最多的两院院士、最多的科研机构,现在中国经济的转型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和效率驱动。最核心的就是要提高要素的生产率,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科技创新,要大大的提升这个区域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而创新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关键点还是在于改革。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产业变革正在日新月异的时期,京津冀从传统的产业退出,要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这就是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问题上,京津冀应走在全国前列,通过体制变革来去解决。
第四、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北京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在生态环境上,面临比其他都市圈更大的生产环境压力。所以,如何将生态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来探索一体化的生态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建立这种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引入这些机制,比以前能够在解决生态环境矛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五、要强化国际的交往功能。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如何提升在国际交往中京津冀的枢纽功能,优化国际化的服务环境、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加快服务业的开放,特别是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这些领域的开放。进一步使京津冀能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王一鸣指出,张家口的崇礼应抓住冬奥机遇,打造一个特殊功能的微中心城市,分解非首都功能。包括大学城、医疗城、文化城、体育城、科学城等等,规模不能大,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来建设,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功能。真正把优质资源能够配置进去,这样就不会造成优质资源过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