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及建议时间: 2015-08-20信息来源:宋冬林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东北三省拥有良好的科研资源,但良好的知识资源对创新、创业的作用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发挥不出来。分析其原因,总体看,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具体看,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东北地区创新创业需求不足,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存在问题,东北地区尚未建立创新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和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创新创业。

  关键词:东北地区;创新;创新:制约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东北三省拥有良好的科教资源,综合排名在全国位居前列,知识竞争力较为靠前。同时,东北地区又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应F当说,这些都是创新创业的有利条件。但研究表明,从全国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看,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是创新创业的沉寂地区,吉林省是创新创业不活跃地区,相对较好的辽宁省也不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地区。那么为什么良好的知识资源和产业基础未能形成现实的知识竞争力,未能产生创新创业的驱动力,未能产生财富的创造力,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解析

  当前,备受关注的“新东北现象”表面看来是一种新的现象,但是究其实质还是老问题,即源于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微观主体老问题的新表现。首先看体制机制问题,历史是现实的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问题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集中体现在强势政府与弱势市场的结合,政府在市场资源调节中长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即便时至今日,其基本面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包括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社会化分工体系在内的基础设施薄弱。再看产业结构,东北地区现有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主要不是基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分工体系自发形成的,尽管历史上看这种产业布局和结构考虑到了资源禀赋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也曾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由计划转为市场)和资源配置区域(由国内转为国外)的扩大,由传统计划经济订制的传统的重化工业优势不再,受到由市场经济竞争催生的新型重化工业的巨大冲击,加之产业延伸受体制机制束缚影响下游市场细分深化。再看微观主体,与传统体制机制和重化产业相适应的微观基础是庞大的国有经济,东北振兴之初,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时达80%~85%,经过改革后,现在国有经济比重降到50%左右,但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数。客观说,国有企业并非天然低效率,天然缺乏创新的冲动,关键是要有激发活力和形成压力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则恰恰受困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和传统的产业结构。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主要可以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两类,前者凭借原有基础和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后者改制后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问题是多数国有企业为什么没能成为创新创业的推动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垄断抑制竞争也抑制竞争带来的创新;二是囿于条块分割企业之间缺乏市场推动的产业分工联系进而影响市场的深化;三是央企与地方经济之间缺乏协同创新的机制;四是央企的分工和技术优势内生化未形成溢出效应,未能带动产业链延长和市场细分从而惠及地方经济发展。以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多数中小企业也未能成为创新创业者,原因在于从其产业构成来看,多为资源开发、房地产、生活服务业和大企业配套等,官商色彩浓,依附性强,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同样受困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

  正是这种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微观主体所形成的相互支撑的铁三角架构对市场活力抑制和束缚导致东北地区创新创业严重不足。

  东北地区知识竞争力未能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财富创造力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成果转化率低,成果转化率低除了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向和机制原因外,主要在于当地市场创新创业需求不足,创新创业的动力源于市场,需求源于市场主体。由于市场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充分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市场主体缺乏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激情,安于现状,怕冒风险,宁愿把钱花在找关系上,也不愿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打算,等等,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必然导致创新创业需求不足。创新创业需求不足除了市场主体的自身原因外,产权制度缺失且执行力差,服务平台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扶持政策不配套、不连贯、不系统,社会未能形成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的商业文化,也是造成创新创业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从供给角度看,高校现有的教学范式难以培养出创新创业的人才。第一,高校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体系不合理。第二,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源于老师课堂讲授,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部分知识严重脱离实际,考试则是由老师根据书本答案认定学生的对错,所有的问题都是标准化、单一确定的答案,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训练,这本身就是与创新创业的理念相矛盾的。基于这样的教育范式,高校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去从事某项事业时,首先印入脑海的总是老师告诉我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书本确定的答案是什么,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或根据实际需要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因此,要推动创新创业,必须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第三,各门课程的设置各自为战,形成了相互孤立的知识体系,而现在的“互联网+”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就是原本互不联系的学科之间发生联系,形成新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事物或者业态。今后的教改过程中,应打破学科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否则,新的知识没有办法获得,新的尝试和实践也没有办法探索。

  三、构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过去曾经有个误区,就是只要政府提出创新创业,发出文件,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创新创业过程十分复杂。创新创业首先需要有人,每个人都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是,未必每个人都会成为创新创业者,真正成为创新创业者是少数,是稀缺资源,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潜质、能力和机会。其次,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所说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就是指为那些愿意创新创业、敢于创新创业和能够创新创业的人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这个环境和条件不仅应当包括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还应当包括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文化。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中,每个创新创业者和服务者都在分工链条上扮演各自角色并形成共生关系。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持续演进的过程,因而给制度设计和创新创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成和演化,离不开政府,政府应该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和维护者,政府要有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体现制度要求的政策要落实落地,明确在执行环节上怎么做,政策还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优化,各种扶持政策还要具体化为各种相应的服务平台和具体措施。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北地区拥有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不仅存在资源的锁定和体制机制锁定,还有区域文化的锁定。上述因素决定了不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能做或者做好的事情在东北就可以无条件复制和照搬,但要研究明白创新创业的一般规律和特定条件下的实现方式。总之,现在研究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需要在规律层面研究,要研究转变的内在机理,要研究转变的形式和路径,还要研究转变的过程和具体的阶段,例如,如何判断以及依据什么指标判断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变化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设计和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推动这些变化,等等。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11方面35条政策措施,措施包括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开展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探索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深化国企改革,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出资参与本企业改制;对央企,整合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的资源,研究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支持央企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围绕重大技术装备等东北地区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链,集中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示范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政策,推动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内在的需求,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遴选试点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很显然,上述政策措施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和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创新创业。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