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东北振兴

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陈晓永 张会平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对于京津冀产业结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该地区结构趋同,应进行产业整合,但缺乏深入到专业化分工层次实证分析的佐证。文章通过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并辅助于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实证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趋同或趋异,并不是恶性竞争存在与否的充分条件,以市场取向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京津冀产业同构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发展的基础。其成因除禀赋因素与制度因素之外,相邻地理位置产生的极化-扩散效应作为一种正效应,也是一个重要成因。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同构;产业梯度系数;成因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中存在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一般认为,过度的产业同构化会影响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减缓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程。京津冀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涵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一省两市三个省级行政区,具备进行省区间产业同构问题分析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开始走向实质性阶段,但由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以及地方政府博弈等因素,产业同构化也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京津冀产业同构的测度


  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以2009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为数据,采用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作为判断产业同构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式(1)。①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其中,Sij是结构相似系数,i和j是两个相比较的区域;xik是区域i产业k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x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Sij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越大。从动态上看,若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说明产业结构趋于相同;若趋于下降,则说明产业结构趋异。一般认为,同构系数大于0.5即表示两地结构趋同度较大,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由表-1、表-2可以看出,京津冀两两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从横向比较来看,天津同河北的结构相似系数最高,北京同天津次之,北京同河北的产业同构程度最低;从行业来看,如表-2所示,北京同天津的轻纺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北京同河北的石化工业,天津同河北的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大大超过了临界值0.5,基本都接近为1。仅从这一数据分析,意味着京津冀产业趋同度非常大。


  三、产业同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近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指出了产业同构问题中结构相似系数的不足。周立群、江霈(2009)认为,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结果只能反映出数学意义上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整体相似程度的强弱,并不能直接反映出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现象的存在与否。②邱风等(2005)认为,产业结构的相似研究必须深入到产品层次才具有说服力。③因此,本项研究中,如单纯以表-1、表-2中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并不充分,在实际中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结构相似系数仅反映工业结构相似性的综合特征,不可能指出具体行业和产品的趋同情况,缺乏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另外,我们注意到,表-2中计算的工业五大类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实际值偏高,但是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有些行业如石化、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链在区域内部是比较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也较为密切。因此,本文除了计算结构相似系数来说明产业同构问题之外,还辅助于区位商④和产业梯度系数⑤这两个重要指标来考察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京津冀产业问题的不足。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综合表-1、表-2及表-3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京津冀三省市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河北与京津在产业、技术层次上存在明显差距。这种技术、产业上的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互补性,是京津冀协作的根本基础。(2)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同构性和相似性。在表-3列出的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五个行业,京津两市区位商同时大于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北京与河北两地区位商同时大于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两个行业,天津与河北两地区位商同时大于1。(3)京津冀虽有同构,但三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采矿业这个大类里面,北京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具有一定优势;天津的优势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表现为绝对优势;河北的绝对优势产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相同产业内部有所分工,同样在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得到体现。在制造业这个大类里面,河北同京津的区别更明显。北京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具有绝对优势,偏重于新能源、石化、电子信息技术、医药、航空航天制造、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及都市文化产业。天津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绝对优势,说明偏重于新材料、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而河北偏重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资源型产业方面表现为绝对比较优势。


  四、成因及结语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和相似性,主要导源于禀赋因素与制度因素。首先,京津冀具有普遍优势的行业主要是禀赋因素起作用而带来的产业集聚。表-1、表-2数据显示,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该地区优势最为显著、在三省市均有规模优势的主导行业,此外石化工业也表现出集聚优势。这与该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密不可分。其次,制度因素对该地区原材料工业的高密度布局态势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特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一直得到京津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近年来,虽然随着首都经济结构的调整,北京已不再将原材料工业作为发展重点,该产业逐步向河北转移。但是,天津、河北仍然在钢铁和石化工业上倾注了极大的投入,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天津、河北两省市在今后若干年内主导产业趋同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增强。最后,京津冀产业趋同度还表明,相邻地理位置更容易产生极化-扩散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北京、天津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并产生规模经济,形成极化效应。随着区域全局性发展,生产要素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京津对河北地区的发展形成扩散效应,带动河北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得京津冀产业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产业同构问题只是一种表象,单纯从结构相似系数判定产业同构是否成为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是不客观、不全面的。产业同构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发展的基础。以市场取向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京津冀地方政府如果能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产业重组和延长产业链来解决同构问题,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形成群体规模优势,就能形成不同的产业分工和结构,并因此提高产业整体水平,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只有京津冀在产业方面实现真正对接、错位发展,企业、行业形成紧密联系、密切分工的共同体时,京津冀经济圈才能打破现有格局,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陈晓永 张会平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


  注释:


  ①关爱萍《产业同构测度的方法》,载于《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9期第32至34页。


  ②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载于《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93至99、238页。


  ③邱风等《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第77至85页。


  ④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一般来说,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区位商等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无明显的优势;区位商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⑤产业梯度系数=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区某一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在全国处于高梯度;小于1则说明处于低梯度。一般来说,高梯度产业会向低梯度产业转移。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