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时间: 2016-10-18信息来源:尹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当前,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但吉林省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过度依赖汽车产业等问题。为加快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主导产业群的杠杆作用、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型。关键词: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12-0079-03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512079
作者简介:尹明,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注:本文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测量与治理对策研究”(编号:2014Bs38)和东北师范大学校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汽车产业成长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2QNJJ023)的成果。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能耗高、污染重已成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促进吉林省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 80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5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26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4991.99亿元,增长6.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50 162元,比2013年增长6.5%。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52.8:3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55.6%和37.6%。[1]1978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9.3:52.4:18.3,37年来,吉林省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8.3%,第二产业占比提升0.04%,第三产业占比提升17.9%。可见,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强。
(一)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和粮食商品率都位列全国第一。以2014年为例,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3532.8万吨,其中玉米产量2733.5万吨,水稻产量587.6万吨。[2]2014年,吉林省仅秸秆产量就达396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达80%以上。同样,2014年,吉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570.2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888.6亿元,占比56.6%。在第一产业构成中,其他产业构成情况是:牧业增加值546.1亿元,占比34.8%;林业增加值65.3亿元,占比4.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5.6亿元,占比2.9%;渔业增加值24.5亿元,占比1.5%。[3]可见,吉林省农业和牧业的产值占吉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绝大部分份额。
(二)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吉林省以第一汽车集团为核心,已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汽车产业体系,该体系集中了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和专用车生产的功能。一汽集团作为吉林省汽车产业的主导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中无论产量还是规模一直处于优势地位。2014年,一汽集团整车销量达2 935 344辆,位列全国第三名。[4]吉林省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汽车产业集群的建立有效整合了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企业,促进了企业和政府的互动,促进了效率和创新的提升。同时,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充分挖掘了区域竞争优势,并借助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了汽车产业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其次,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已形成具有石油、天然气、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等多种类的生产体系。许多企业是国内的主要生产厂家,多种产品生产能力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目前,吉林省油气、乙烯和炼油的产能正逐年提升,且炼化一体化使产业链扩展到应用领域。同时,近年来吉林省一直积极促使汽车产业与石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开发供应汽车产品的系列专用化工产品。最后,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支柱产业之一,玉米、林蛙、人参、梅花鹿、矿泉水和干果等均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志性产品。目前,吉林省已形成西部畜牧产品加工区、东部长白山生态食品加工区、中部粮食加工区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有:大豆、水稻、杂粮等种植物加工;畜禽产品加工;长白山特产资源的加工,等等,并已具备一批大型加工类企业集团,如皓月集团、德大有限公司等。
(三)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第三产业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均呈快速发展态势。200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1075.49亿元,而2013年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4658.63亿元,十年间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了3倍多。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3.1%,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7.4%,十年提升了4.3个百分点。[5]第三产业正成为吉林省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400.8万人,2013年增加为542.2万人,增加了0.35倍。[6]从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从业人数构成比例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38.4%,略低于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
总体看,吉林省第一产业结构简单、第二产业占比偏重、第三产业范围狭窄。具体看,吉林省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2014年,吉林省农业增加值为888. 6 亿元,是林业增加值的13.6倍、牧业增加值的1.6倍、渔业增加值的3.6倍、农林牧渔服务业的19.5倍,农业占据了较大比重。第二产业中,201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2.93亿元。其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为69.2%,轻工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为30.8%,重工业占据较大的比重。[7]吉林省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吉林省的第三产业无论在发展程度还是在发展维度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吉林省虽立足自身优势,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但总体看,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成果转化能力仍显不足,科技投入总量有待提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能力薄弱;相关服务、配套体系和市场机制尚需完善等。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吉林省服务业存在总量水平偏低的问题。2014年,我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8.1%,而吉林省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7.6%,低于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8]在增加值总量排名上,吉林省位列第24位。目前,吉林省服务业仍以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型服务业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发达省份的10%左右。同时,吉林省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缓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吉林省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模式,充分发展生物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产业等具有吉林省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9]吉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把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引领;其次,培育发展的主体——企业,明确企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最后,为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发展规划的建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技术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和传统产品;技术创新催生了新的产业群的出现。另外,从产业成长历程看,技术创新能力也决定了产业的兴衰,[10]决定了产业是否可以健康的成长。因此,吉林省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氛围的培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合,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引进高端人才,鼓励省内大中专院校有针对性地输入人才。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社会投入的三维合作平台。
(三)发挥主导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群的发展基础是地区优势生产要素和资源,它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升级、价值链的延伸等方法形成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倡在资源有限的国家,借助政策的优势及集中有限的资源对特定产业重点投资和发展,这更有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导产业群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可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整个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群一经研究确立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目前,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化和旅游等基础好、前景广的产业已被列为吉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充分发挥这些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四)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型
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高、产值比重大、产业关联性强,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大。主导产业经过产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期、成熟期后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其向支柱产业转型,可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阶段性调整与升级。目前,吉林省应加快其发展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医药业、建筑业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借助这些支柱产业,还应积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促进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多业支撑的新局面。另外,新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发电、新建材等节能环保产业和城市综合体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应加快其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2]吉林省统计局. 吉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15-03-23]. http://tjj.jl.gov.cn/tjgb/ndgb/201503/t20150323_1959884.html.
[3][5][6][7][8]吉林统计局. 2014吉林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14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M]. 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4.
[9]吉林省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N]. 吉林政报,2011-08-15.
[10]杨彬彬. 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态势与对策 [J]. 经济纵横,2015(8):68-72.
(责任编辑:任春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