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时间: 2018-08-06信息来源:百家号 2018-07-11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编:qgy

2018年7月1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对2017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回顾,对2018年经济形势走势进行了预测与研判;本报告聚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的重点问题,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财政金融、区域发展等领域,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预计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从外部环境来看,2018年全球经济将延续恢复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虽然北京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全国出口即将面临的形势也会影响到北京的需求。这无疑对北京在2018年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内部约束来看,北京将继续疏解非首都功能,“腾笼换鸟”工作仍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高精尖产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也需要时间。另外,北京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仍将加大力度,这些硬性约束都将对2018年的北京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预期2018年北京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但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经形成,并非短期能够改变。北京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蓝皮书测算,预计2018年北京GDP将实现6.5%的同比增长,略低于2017年增幅。

2018年北京经济各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1.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

由于首都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预计2018年投资整体增速将有所放缓。具体来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建设等千亿元级重大项目的逐步完工,投资增速将会高位放缓。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尽管2017年土地供应节奏有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将进一步加快,但由于北京房地产调控总体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虽然会有所增长但将保持非常低的速度。三是产业投资仍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为“腾笼换鸟”所带来的高精尖产业投资落地仍然需要一定时间,雄安新区建设将使得部分投资资金分流出去,受燃油车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的影响,汽车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下滑。四是民间投资在2016年和2017年均是负增长,预计2018年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预测2018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上一年有所放缓。

2.消费需求将实现稳定增长

一是从北京近几年的消费增速来看,消费增速基本保持稳定,预计2018年消费增长趋势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二是健康消费将继续领衔消费增长。2017年北京健康消费增速位于八大类消费支出首位。北京市常住人口中老龄化程度较高,由此带来的护理、养生、保健、体检等健康消费需求是北京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三是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消费继续稳定增长。这类消费符合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且符合后工业化时代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北京消费增长的主力军。四是网络信息消费将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消费将日益深入北京居民的消费之中。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北京2018年市场总消费同比增长8.8%,略高于2017年,实现稳定增长。

3.第二产业增长将有所恢复

2017年北京第二产业增长4.6%,比2016年略有下滑,预计2018年增长势头将有所恢复。一是经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北京第二产业中的新生力量已经基本形成。2017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占工业比重已接近四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第二产业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二是工业生产的质量效益不断上升。2017年北京38个工业大类中,25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尤其是电子、医药、电力等重点行业利润增速较高,均超过20%。三是工业生产的投资均集中于国有和集体经济,民间投资近年来增速下滑明显,将会使得第二产业增长后劲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预计北京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将有所恢复,达到4.8%。

4.第三产业增长将略有下滑

一是北京由于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对一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市场和小型商贸服务企业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这对第三产业的增长将会有一定的影响。二是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速较快,继续引领北京服务业的发展,但在短期内难以弥补产业疏解所带来的缺口。三是由于北京实行严格的房地产业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业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保持低迷。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北京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将比2017年略有下滑,实现7.0%的同比增长。

5.通胀水平将适度上升

由于全球经济继续恢复增长的预期越来越明确,在总需求不断提升的世界经济环境下,本市通胀水平也将会适度上升。北京新一轮医疗价格改革和农业水价改革等资源型产品的改革将会助推本市通胀水平有所上升。北京不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改变CPI涨幅的结构性变化。总体来看,我们预计2018年消费物价总水平将同比上涨2.5%左右,仍然处于可以接受的适度通胀范围。

北京市实体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

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全国实体经济正呈现稳步恢复的发展态势,本市的实体经济以及与实体经济关联较密的流通、商务等产业稳中向好,预计2018年产业能够实现稳定增长。

1.工业将实现5%左右的较快增长

2017年北京市工业增长已渡过剧烈的调整下行阶段开始稳固筑底,预计2018年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一是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力量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比重已上升至全市工业的1/4左右,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5,对于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也达到一半左右。二是市场需求在不断改善,从上游的工业原材料价格PPIRM到工业产成品价格指数PPI均呈现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产销率、出口交货值增速保持在合理较好水平,调查数据PMI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上。三是分行业看,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较强,预计在全国实体经济向好的环境中能够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汽车制造业依然处于调整期,预计2018年仅能实现零增长。按照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左右考虑(2017年为9.3%),根据上述重点行业的走势及其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65%左右),粗略估算,2018年我市工业增速与2017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5%左右的平稳增长。

预计2018年本市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持续改善,主要表面在三个方面:

(1)企业利润将有所改善和提升。一是北京全面推开营改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优惠、创业创新发展相关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助力企业成本下降。二是金融领域防风险、去杠杆力度不减,但金融发展更加关注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等手段有望扩大商业银行对实体企业金融支持的覆盖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全球铁矿石供应增加、美国页岩油气复产,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震荡走弱,但去产能、环保限产下原材料购进价格难有明显回落,效益改善幅度有限。

(2)能耗有望持续下降。一是一般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疏解整治持续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向低耗能、环保节约的新型工业化方向转变。二是煤改电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改造等将提升工业节能降耗的强度。三是严格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将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能耗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控制。

(3)减员增效持续显现。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传统制造业的持续疏解将带动人口减少,同时越来越多企业生产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成为趋势。如北京汽车智能制造2.0投入175台机器人进行焊接,自动化率80%以上;京东方年产1800万台整机智能制造生产线75%采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节约劳动力成本近60%。在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机器替代举措有望继续推广,减员增效将持续显现。

2.服务业将实现7%左右的平稳增长

从趋势看,服务业波动相对较小,是经济的稳定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8成左右,近年来总体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从动力看,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制度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战略新兴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文化艺术服务领域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互联网+”与各领域加速融合,规模以上电子商务平台法人单位收入也保持两位数增长,伴随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的提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分行业看,北京市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竞争优势突出,近年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较快增长,商贸流通业伴随实体经济的好转,内部结构升级和外部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将会有所缓解,行业将步入弱复苏的阶段;金融业将继续承受转型阵痛,特别是占比较高的传统货币服务行业,预计增加值增速将回落至与服务业整体增速大体相当的水平;公共服务业在触网融合脚步加快推动需求加速释放,“放管服”深入推进带来优质供给快速增加等因素共同带动下,预计能实现近10%左右的增长。根据重点行业的走势及其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初步判断,2018年我市服务业增速将会较2017年略有回落,预计增加值增速为7%左右。

北京服务业规模与集聚程度居全国首位

2016年,北京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4%,服务业区位熵为1.55,上述两项指标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均排在首位,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服务业发展处于遥遥领先地位。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全国领先,首都服务贸易全国优势明显。2016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27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6%,仅次于上海(17.3%),在2016年GDP总量超万亿的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凭借绝对的优势,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位居前三甲,分别为17.3%、16.6%和14.9%;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2%、16.5%,位居全国首位。

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制度

北京市建立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力求从源头上解决北京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新生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和进一步厘清的问题——主要包括与原有保障制度关系的认知、相关配套措施及政府与共有产权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等。因此,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明确制度定位,厘清与已有保障型住房之间的关系

明确坚持共有产权住房的保障性功能。遵循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以政府帮扶家庭为原则,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共同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同时强调保障对象的义务与权利。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厘清共有产权住房与原有各类保障型住房之间关系。北京作为房价高、流动人口多和非户籍常驻人口多的一线城市,现阶段应将共有产权住房供给的主要来源定位于新建开发的住房,同时将其它各类型保障性住房作为其补充形式,使各类型政府保障住房构成一个前后顺次衔接的体系,搭建起多层次、多渠道保障型住房体系,尝试建立不同类型保障住房的连通机制,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在不同阶段的基本居住需求。

2.充分借鉴国外类似经验,进一步完善共有产权住房的制度设计

共有产权类似制度在国外一些国家已运行多年,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英国、瑞典、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而且在不同国家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体现不同政策侧重点的保障住房制度。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完善北京市共有产权制度,可充分借鉴国外类似经验,包括:申购门槛方面,以来京工作年限为主要参考,适度放宽准入门槛,扩大保障群体的范畴。定价方式上,在综合考虑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后,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即在政府指导价格(基准定价)的基础上将地段的差异性纳入定价因素内。对于产权的分配比例,首先,可参考共有产权住房的平均价格与相邻地段、相似品质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之例来确定购房者所占比例,并在购房合同中进行明确。其次,初始产权比例应灵活、确保保障面宽广,并且产权比例应具备可调整性。采用封闭式运作模式,可参考美英国等国共有产权住房从开放式逐步发展为封闭式运作模式,在融资渠道不断扩展、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实现共有产权住房持续作为保障性住房,为政府所用,体现其社会福利性。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模式上,必须从现阶段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原则运作”的转变。初期可以适度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或非盈利机构成为共有产权的联合供给主体,待运行机制日渐成熟后,可尝试将共有产权供给主体交由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盈利性机构组成的第三方机构。

3.明晰权利及义务,协调好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分配

目前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所涉及的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未在理论和制度规定层面上明晰各自的权利及其义务,实践中产生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对此,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及所涉及组织,在实践操作中的权利与义务。现阶段满足共有产权住房供应主体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共有产权住房的参与主体之一,主要承担共有产权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因此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划设计方案,实现套型设计功能布局合理,有效满足居住需求。与之对应,可尝试对于承担共有产权房开发项目的建设单位予以适当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或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4.不断完善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制度配套服务体系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制度,需要发展起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当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法》,保障对象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尝试通过对《住房保障法》的完善,以解决共有产权住房的产权问题,特别是与物权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二,建立个人社会信誉征信体系。目前《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共有产权住房有一定准入门槛,在今后还需进一步地完善,为方便核实共有产权住房申购者准入门槛,需要与之匹配的个人社会征信体系,以方便核实,并彰显共有产权住房的公平性、透明性及其公益性。第三,完善共有产权住房保障对象的评估程序。对保障对象的精准评估是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从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发来完善相关机制,实现精准保障,特别是提高住房“夹心层”的保障力度。在统筹考虑北京市的物价水平、工资水平和住房条件等实际情况下,划定住房“夹心层”群体范畴,划定过宽或过窄都会对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划入“夹心层”群体范畴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区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