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谋变:“文武”退、“东西”进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海楠 作者:admin 责编:
与诸多经济意义不同的是,老崇文人和老宣武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不舍与伤感
“崇文没了!?”
这样一句听上去略带震惊和怀疑的话语是记者在原北京崇文区社区、街道听到的,后面总是紧紧跟着一句肯定的答复:“没了,真没了!”
“以后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说自己是崇文人了。”原崇文区前门街道鲜鱼口社区的居民王阿姨对本报记者说出了这样一句几乎全部崇文人想问的话,言语间显出不舍。
同样的话题也出现在宣武区的大街小巷,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似乎都离不开宣武被撤销的伤感,街坊间的谈话也多了些对老年间的回忆。
“宣武本来就是北京的发源地,这里边儿全是历史、全是文化,别的不说,光是这名字就能带出一连串北京历史和名人轶事。”原宣武区天桥街道先农坛社区居民孙大爷一边听着京戏,一边对本报记者说。
据悉,这次被称为“文武”退、“东西”进的行政区划调整,意义在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本报记者走访原崇文、宣武主要街道社区居民发现,与官方所赋予的种种意义不同的是,老崇文人和老宣武人似乎还来不及细细体味城区调整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对原崇文区和宣武区的不舍与伤感。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次北京行政区划调整是北京城历史变迁的延续,其效应能否凸显有待进一步观察。
文武两区,承载南城文化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随着北京城区的不断变迁,其名称也经历了数次演变:先后被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据记者了解,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北京的行政区域在解放后也先后经历了多次大的调整,此次被撤销的崇文区与宣武区的正式名称以及现行区域范围就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第四次大调整。1958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撤销当时的前门区,分别并入崇文区和宣武区,才形成现在的崇文与宣武的区域范围。
由于文武二区分别因崇文门和宣武门而得名,也为这两个区带来了不同于其他行政区的历史与文化意味。
崇文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以及正在修建中的永定门城楼、南中轴路、前门大街、前门箭楼被誉为“崇文三宝”。崇文区有着“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被誉为北京工艺美术品“四大名旦”的景泰蓝、牙雕、玉器、雕漆等厂家均坐落在崇文区。
宣武区,更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宣南文化发祥地,秦国统一后的蓟城的中心位置就在宣武区广安门一带,随着北京的不断变迁,也为宣武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区内400余处会馆、故居,堪称京城之最。区内的琉璃厂承载了3052年的建城史和854年建都史,从清代起即堪称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品牌。
“这样的两个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区划名称从此被保留进历史书,对于一直负责承载着北京南城平民文化的崇文区和宣武区而言无疑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韩茂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争
据记者了解,此次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获批,引来众多议论,支持者从经济发展着眼,反对者则多以历史文化保护的视角评说。
“崇文、宣武的历史文化比这两个区的名称长远得多。”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不会对原宣武、崇文的历史文化造成影响,而且由于调整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护和发展崇文、宣武的历史文化。
对此,韩茂莉认为,北京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行政区划的设置只是为了更好地对城市进行管理,使城市经济的区域布局和要素分配更趋合理。
“不过原本南城平民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作为北京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韩茂莉强调,不能因为一味地考虑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
吉林表示,古都风貌是首都北京的一笔宝贵财富,多年来,各区都加大了古都风貌保护的力度,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各区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发展规划,造成了各行政区之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各异、力度不同、政策也不统一,甚至出现重复建设、业态雷同的现象。
“通过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使行政区划与城市区域功能相协调,可以增强市区的科学调控能力,解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不足的矛盾。”吉林强调,这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对旧城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不断延伸和发展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
“此次调整的效应能否发挥,还需要时间以待观察的。”韩茂莉说,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平衡是最关键的。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