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后世博促上海经济转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炜 作者:admin 责编: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不是基础设施、高楼大厦等硬件建设,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包括金融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信用环境和国际化人才等
为期半年的世博会降下帷幕,“后世博”时代的上海经济更受关注。不少专家认为,“后世博”的上海经济面临转型考验,投资和房地产的拉动效应将下降,加快“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主要抓手之一。
后世博上海的投资速度或放缓
一是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二是要通过转型向内涵发展。
“随着世博会的闭幕,世博投资与消费的直接拉动效应,将会出现‘落差’”,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指出。他首先回顾了近年上海经济的发展,从浦东开发启动至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一是得益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二是房地产投资成为主导产业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海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由于上海经济整体发展已先于国内多数城市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先行发展,使上海在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中直接受惠较少。如今,严厉政策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走向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也使得外贸贡献难以恢复到2007年之前水平。
王尧基认为,世博会的举办从硬件方面提升了上海的发展基础,并增强了上海的软实力,扩大了上海的影响。上海为筹备世博会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投资方面拉动了经济增长。7000万人次参观世博会,又从消费方面对上海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世博会闭幕之后,虽然世博效应还会发挥余热,但拉动效应明显缓慢下来。上海还存在服务业结构层次低、渗透性不强;航运金融还没有真正起步;先进制造业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许多行业的高新技术不够高端等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对记者说,“对世博会后投资拉动效应下滑的担心是难免的,现在,一是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二是要通过转型向内涵发展。这对上海是一种挑战,因为不能永远靠投资拉动。”
“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会在世博会后停滞,轨道交通还将有大规模建设投入,迪斯尼项目的配套也将上马”。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石建勋教授认为,世博会举行前后投资拉动贡献的差别,更表现在“前期投资力度更大一些”。
世博为金融发展创造硬件基础
世博会的举行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两个中心”建设创造了条件。
不可否认,世博会的举行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两个中心”建设创造了条件。石建勋对记者说,世博会的举行,提高了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今后在常态管理中,还可以充分应用世博管理的经验。世博会展示的科技理念与成果,如低碳、环保等,都可以用到上海的产业升级中。同时,“世博会对城市文明的影响,给一代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迎接大客流参观世博会的服务过程中,上海的金融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据了解,上海全市已有ATM终端1.11万台,特约商户7.64万户,POS终端23.82万台,世博园区受理本外币银行卡特约商户签约率达100%,重点商业街区受理人民币卡和外卡的特约商户普及率也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此外,交通银行作为世博会银行合作伙伴,为147个参展国和国际组织开立人民币账户190户、外币账户194户。
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28日在三季报业绩发布会上向媒体表示,交行成为世博会银行合作伙伴,既提升了交行的品牌形象,也是拓展金融业务及改进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对今后服务大型国际活动积累了经验。该行参与世博门票销售和特许品销售,代理销售世博门票770万张,世博主题贵金属产品代理销售收入达18.48亿元。钱文挥说,作为赞助商,不方便透露收入数据,但肯定实现了盈利。
在世博会期间,监管部门还积极推进长三角与上海在世博支付环境建设的无缝对接。例如,宁波在2008年率先成功发行第一张金融IC卡,实现了在宁波城区125条公交线路的刷卡应用,并可在5000多家商户刷卡消费。这种金融IC卡还实现了在世博会上的应用。
软环境建设成为转型突破关键
从上海的经济转型来说,发展金融业将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
专家们认为,世博会带来了大量硬件投入,后世博更需要在软环境上做文章。从上海的经济转型来说,发展金融业将被放在更显著的位置。
今年7月举行的“上海市加强金融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紧紧围绕“市场”做好文章,能否把市场环境营造好,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会上特别指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营造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防范风险环境等,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
石建勋对记者说,后世博的重点是软环境建设,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完备的金融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建设,上海在这方面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王尧基认为,上海汇聚了境内外大量的金融机构,尤其成为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聚集地。同时,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已比较完备。但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不是基础设施、高楼大厦等硬件建设,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包括金融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信用环境和国际化人才等。
“上海要有吸取香港的教训,避免高房价带来负效应”,王尧基特别提到。上海房价太高、商务成本太高,不利于各类人才创业、就业。而国内其他地区又因房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优势对上海的企业、人才等形成分流之势。如果由高房价造成商务成本过高,不仅会导致制造业外移,也会使服务业的发展遭遇难题,这是后世博上海面临的新挑战。
他还表示,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来看,税收政策对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制环境、监管环境、信用环境、专业化后勤服务等投资环境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只有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才可能吸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金融营业税较高、企业及个人所得税偏高,税制设计也不合理。在上海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及中国总部,但这些总部的高管没有真正落户上海,其中的障碍之一是税收缺因素。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