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危机倒逼家禽业生产方式变革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谢建超 张李源清 余贵波 作者:admin 责编:
H7N9疫情令国内禽类市场遭受重挫,虽然广东至今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但华东禽流感疫情“城门失火”还是殃及到华南家禽业遭遇“寒冬”。
4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广东云浮市等地区就H7N9新型禽流感对广东畜禽养殖业的影响进行实地采访后了解到,广东省内禽产品售价和消费大幅度下降,家禽生产遭受沉重打击,减产、减销、亏损严重,甚至出现种禽非正常淘汰或销毁种苗的保本现象。
多数养殖企业减产超50%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常务副总裁严居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氏集团和全国养殖同行一样苦不堪言,保守估计每天直接损失超过3000万元,远超2003年SARS和2004年禽流感爆发时期的500万元的日亏损纪录。 ”
广东温氏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优质鸡(黄鸡)生产企业,在全国有160家子公司,其中养鸡为主的65家,每家子公司一年的上市量大约1500多万。连续几周的严峻情况,也让温氏集团经营部总经理陈志强早已将账目烂熟于心:生产成本是6.5元/斤,市场价是7元/斤,目前单价跌到3.1元/斤,平均每只鸡重3斤半,卖一只就亏12块,全公司一天产量300万只,4月份预计亏损10亿,单广东就亏4亿。
“算一次心痛一次!为把损失降到最低,集团已经实施了强制减投苗措施,下属公司减投苗30%—50%,现在根本不是价格问题,是有人要就卖。 ”据陈志强介绍,目前温氏全国销售渠道萎缩仅剩下15%,八成的禽类产品销售遭到冻结。华东市场已全部瘫痪,其他地区的子公司的业务也面临重创。
同样迎来养鸡生涯中最艰难日子的,还有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尚根,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是H7N9禽流感,新广农牧的鸡苗早已上了飞机,这次禽流感的冲击比往年都厉害。 ”
新广农牧是全国知名的种鸡苗养殖企业,每月有几十万数量的鸡苗通过航空和铁路运往全国各地,但禽流感事件不久,即便有检验检疫合格证书,鸡苗还是被限制上机。梁尚根说,铁路运输目前还是允许的,但不知道能持续到什么时候,由于新广农牧的广东市场只占其市场份额的20%,如果所有交通运输渠道禁运,将有80%的鸡苗无法运出。
眼看着各项政策已经开始收紧,梁尚根焦急又无奈:“商品肉鸡苗亏损是100%的,根本卖不出去了。父母代鸡苗等去年同期大概销售了91万套,今年4月,截止到4月16日,才销售17万套,算下来一个月亏损1000多万元。 ”
广东省家禽业协会会长肖智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估计,全省家禽业每天直接经济损失不少于1亿元,“种鸡被毁将可能招致半年后鸡蛋供应短缺,到时政府将面临巨大的物价调控压力。 ”
肖智远说,“尽管现在广东禽群未发现发生H7N9禽流感,但突如其来的风波在极短时间内重创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家禽养殖业。禽苗、肉禽卖不出去,全行业五到九成的产品严重滞销。 ”肖智远估计,全省家禽业每天直接经济损失不少于1亿元,“种鸡被毁将可能招致半年后鸡蛋供应短缺,到时政府将面临巨大的物价调控压力。 ”
“家禽业至少半年才能复苏”
“这次影响若持续发展下去,不止企业难堪重负,更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云浮市常务副市长冯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H7N9禽流感疫情爆发以来,舆论导向不到位,引起了社会群体性恐慌,造成了禽畜批发零售业的大幅度下滑。
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也普遍认为,此次H7N9新型禽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业的冲击,除了由于政府处理经验不足而采取了直接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的过度反应之外,群众对疫情知识不了解而引起消费恐慌等多种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严居然看来,温氏作为龙头企业,现在的风波还能应对,但最困难的是,截至目前政府未有给养殖企业一个明确指引:“政府方面暂未出台明确的救助等文件,只有上海等地对扑杀的动物给予养殖户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远远不够。 ”
肖智远的预计似乎更不乐观:“事件已对畜禽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可能会出现企业破产、养禽户倾家荡产的局面。 ”肖智远认为,随着没有销售出去的家禽的增多,密度增大,或有效免疫期已过,禽主因亏本不想再次防疫,爆发疫情的可能性更大。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未来若行情进一步恶化,企业势必会缩减甚至直接暂停订单,一些农户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根据目前情况,预计广东省家禽业重度亏损期将达2—3个月。即便在形势不再恶化的情况下,最快也要半年才能复苏。 ”
保护行业生产力更为关键
此次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广东省部分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减弱,或会引发 “价贱伤农——亏损不养——供给短缺——价格暴涨——价高伤民”的连锁反应,其后期影响“不可低估”。
“市场低迷,养殖业者因亏损就可能减少养殖量或退出,需求回升时出现供求缺口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这几乎已经成了养殖业每一次遭创后的规律性演变。”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盛逖接受本报采访时建议,政府应充当和发挥好平衡器的作用,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看待与应对本次疫情,不仅要扎紧防控“篱笆墙”,也要织好民生“保护网”。尤其要防止因对疫情的过度防控而对行业生产力造成毁灭性打击,从而导致禽类价格暴跌暴涨而引发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政府应该担负责任,监管养殖源头及上市检疫,加大检测的力度,同时规范杀家禽的流程,而不是一发现疫情就一锅端,停止交易,这对上游养殖业的伤害巨大。”盛逖表示,为避免未来供给短缺禽类价格出现大反弹,应逐级建立重大疫情的扑杀补贴机制和对因销售减少、价格跳水造成损失的养殖户合理补偿制度,在关键时刻保护好生产力,并建立禽肉储备制度。
变革养殖业生产方式是根本
从病毒命名放大行业风险,再到农业保险保障不够完善,行业内部自身格局、市场供求、成本等因素已经让养殖户们苦不堪言,H7N9疫情无疑让禽养行业雪上加霜。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然发生,如何防范风险,如何在危机到来时减少损失,才是养殖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亟须面对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禽流感危机后,就有学者研究认为,以农民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的“亚洲生产方式”,和禽流感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性。在这种养殖方式下,由于饲养数量少,饲养户分散,动物防疫部门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开展防疫服务,成为禽流感疫情防控的盲区。
“禽流感来袭,对行业的影响似乎只是不利,但反过来看,难道只是外部因素导致行业目前的艰难处境吗?恐怕未必。”郑宇洁认为,不利的外部因素在使行业亏损的同时,也在加快行业格局的调整,阵痛必然会产生,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