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责编:

为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改委《“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为显著的时期,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1倍,建成和开工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五年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4188公里,新增通车里程983公里,建成干线公路314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4.8万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8万公里。新开工建设铁路1400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891公里,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3695公里。干、支线机场建设有序推进,启动了长沙机场、张家界机场、常德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增千吨级航道90公里,千吨级以上泊位29个。建成天然气管道554公里,全省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到901公里,原油、成品油管道里程达490公里。
2、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高速公路建成了“一纵五横”骨架网络,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等级公路大幅增加,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普通公路客货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铁路运输大面积提速,武广高铁的建成,使我省率先步入高铁时代。民航机场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航班航线大幅增加。水运通过能力、码头生产效率有了较大进步,千吨级以上航道达到875公里,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91个。油气骨干网络初具规模,天然气管道覆盖7市12县。综合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经受住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支援四川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及2010年岁末的暴雪冰冻灾害考验。
3、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抓住成品油税费改革机遇,建立了“政府主导、分级负责、事财统一、权责对等”的新型交通投资体制机制,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6费,撤销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146个收费站点。积极推进以合资方式为主的铁路建设,部省合作成果显著,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邮政实现政企分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指导思想,先后成立了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湖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湖南省发展投资集团公司、湖南公路建设投资公司、湖南高速公路投资集团公司、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等一批投融资平台。
4、规划工作成绩显著。先后编制了《“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2020年)》、《湖南省铁路发展规划(2008—2030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10年版)》、《长沙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导网络空间和功能合理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省综合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发展总的供给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技术等级、通达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形成,不同运输方式系统效率偏低,枢纽建设和一体化服务发展滞后;运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与交通运输融合度偏低,运输市场环境有待优化;不同运输方式发展不协调,水运、城市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发展滞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四化两型”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布局和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两型交通的建设,构建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功能。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市群发展布局、主体功能区定位、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等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运输通道和枢纽。统筹协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着重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合理配置交通运输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着眼于“两个加快”总体部署和“四化两型”重大战略的要求,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运输供给能力适度超前。绿色发展。以发展两型交通为重点,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贯穿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的各环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线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内河港口、空港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大幅增加,不同运输方式更加衔接配套,运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适用,绿色交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基础设施。公路。基本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项目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40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省际通道和市州骨架公路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二级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县城。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客车。到2015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公里以上。铁路。基本建成“三纵三横”铁路网,快速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出省通道、能源运输通道基本畅通,主要站场作业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700公里左右。民航机场。基本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航空网点,80%以上的县市能够在1.5小时左右的车程享受到航空服务。打造长沙黄花机场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机场,将张家界荷花机场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机场。逐步启动有条件地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水运。基本建成湘江、沅水高等级航道,基本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体系。到2015年末,全省1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971公里,1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27个。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长沙轨道交通1、2号线,基本形成长沙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到2015年末争取长沙市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里程约160公里。管道。初步形成功能配套、高效便捷、安全环保的油气管道运输网络,管网布局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力争到2015年末省内输油管道总长度达到1400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3900公里。
2、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以机场、铁路站、港口、等级汽车客货运站等重要的交通运输节点为依托,打造一批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

3、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不断优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公交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公交协调发展,基本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4、邮政。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邮政普遍服务网。发展农村邮政,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5、管理服务。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政府运输监管与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交通运输加快融合,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逐步降低,应急保障能力初步实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贯通东西、连接南北、区域协作的交通通道建设,完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
1、公路。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和出省通道项目,加强同周边省市高速公路连接,打通进出省通道25个,加快高速公路网的完善,提高对县市的覆盖率。建成“十一五”跨“十二五”高速公路项目4064公里,规划新建高速公路2024公路,先期开工建设桑植至张家界、武冈(城步)至靖州、马迹塘至安化等高速公路,再根据形势、发展需求和资金保障能力有序推进规划内高速公路的建设。重点提质改造现有普通国、省道网,积极开展拟新增普通国、省道网中重要路段的建设,实现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比重达50%。建成“十一五”跨“十二五”干线公路项目4706公里,规划新开工建设干线公路11573公里,其中优先建设续建项目,先期实施5946公里新开工项目,再根据形势及资金保障能力逐步实施剩余5627公里项目的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范围和技术标准。加强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完成所有县道和75%的乡道砂路改建。加快乡镇到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加强农村公路上危桥、窄桥、渡口改建,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增强抗灾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建设总规模为8.5万公里,其中,优先建设3.5万公里通畅工程项目,逐步实施剩余5万公里建设目标。

2、铁路。完善国铁网络骨架,提升运输能力,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新增进出省通道5个。建成杭长、长昆客运专线、湘桂复线、石长铁路扩能改造、衡茶吉、洛湛铁路娄底—邵阳段扩能工程;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怀邵衡、黔张常、渝怀二线铁路;努力推进焦柳铁路石怀段扩能工程、洛湛铁路邵永段、益娄段扩能工程及安张(衡)、常岳九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城际快速铁路。建成长株潭城际铁路,做好长沙至益阳、益阳至常德城际铁路建设研究工作。根据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整体要求,切实做好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
3、民航。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完成长沙、张家界、常德、怀化机场本期综合性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实施长沙黄花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空港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将长沙机场打造成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新建衡阳、岳阳、武冈机场,认真开展娄底、湘西自治州、郴州机场前期研究;加强与贵州省的民航建设合作,共同推进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鼓励有条件地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加快现有及在建民航机场的通用航空设施建设,在干支线机场发展通用航空飞行,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产业应用、通勤公务、飞机维修等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4、水运。打造湘江、沅水等主要干线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建设湘江衡阳至城陵矶2000吨级航道、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力争实现湘江衡阳至城陵矶航道达到2000吨级标准、近尾洲至衡阳航道达1000吨级标准,将湘江打造成为一条水深稳定、通江达海的出省大通道;整治沅水500吨级航道326公里;整治澧水张家界旅游航道10公里;建设三江口至茅草街1000吨级航道168公里;开展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涟水复航工程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加强长江黄金水道、湘江及环洞庭湖港口建设,拓展港口功能。注重大型公用码头建设。重点建设长沙港霞凝港区三期工程、株洲港铜塘湾港区一期工程、湘潭港易俗河港区千吨级码头工程及岳阳港湘阴港区城关作业区二期工程等二十多个港口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和配套完善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在重要港口港区建设必要的疏港铁路。着力扩大港口吞吐量和码头靠泊能力,提高码头专业化运输水平,形成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烟花鞭炮等重点货种运输港口的专业化、集约化布局。
5、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实施长沙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成长沙地铁1、2号线,构建长沙地铁“十”字主骨架。开工建设长沙地铁3、4、5号线和1、2号线延伸线等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开展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研究工作。

6、管道。完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系统,建设连接全省油气生产、储备、中转和重大用户的管网系统。结合国家油气管网规划,开展全省天然气及输油管网规划研究。积极推进连接各区域中心城市、各主要工业集中区的输油管线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输油管道运输网络,新建成品油管网900公里;积极推进未气化县市区的输气管道建设,新建天然气管道3000公里,加快形成覆盖全省的主干输气管道框架,增强气源保障能力。

(二)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坚持统筹规划、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以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城市中心站场等重要节点为重点,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其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融合,建立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货物集散和中转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换乘或转运。重点建设长沙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加快其余市州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以各城市重要枢纽为节点,完善省际间、市州间、城乡间的高效衔接。
1、综合客运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加强以铁路、公路客运站、机场和城市中心站场等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客运枢纽布局和功能。依托客运枢纽,加强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干线公路、机场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城市内外和不同方式之间便捷、安全、顺畅换乘,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建设长沙黄花机场、长沙火车南站等一批示范枢纽工程。
2、综合货运枢纽。按照无缝衔接的要求,加强以主要港口、铁路和公路货运站、物流园区等为主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完善货运枢纽布局和功能。依托货运枢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建立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系统和邮政、城市配送系统,提高货物换装、转运的便捷性,降低物流成本。重点港口应着重加强疏港铁路和进港高等级公路建设,铁路货运站场要配套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匹配、衔接顺畅的公路集疏运网络。建设以岳阳港城陵矶港区、长沙港霞凝港区及长株潭、怀化、衡阳铁路中转中心为基础的一批综合货运枢纽示范工程。


(三)加快发展城市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交通发展,逐步建成规模合理、网络完善、结构优化、换乘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和生活需求。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合理引导需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构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扩大公交服务范围。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加快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到“十二五”末,长沙市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因地制宜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初步建成公共汽车专用道网络;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结合自身条件,尝试发展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加快快速公交系统、公共汽车专用道建设,完善公交接驳系统建设;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加快完善公共汽车服务网络,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
2、增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鼓励公共交通用地的综合开发,增强发展公共交通的要素保障能力。加快市内交通枢纽周边道路建设,推进大、中城市绕城公路建设,增加出入城通道数量及通行能力。优化城市客货运枢纽站场和大型物流园区的布局,缓解主要枢纽和城市出入口周边的交通压力。积极发展上学、旅游、购物等特殊公交服务,鼓励大型商场、企事业单位发展通勤交通。完善机动车停车系统及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接驳系统。有效引导私人机动车的合理使用,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3、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和站场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交通资源,建立布局合理、衔接有序、换乘方便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向城市周边延伸,支持有条件地区对城际客运、城乡客运进行公共交通化改造,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线网通达深度和覆盖面。


(四)拓展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促进邮政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快邮政、快递网络资源整合。积极拓展邮政物流、代理代办等业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配送等新兴业务。大力发展便捷高效的快递服务,实施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枢纽附近规划建设快递物流园。完善邮站与铁路站场、空港相配套的邮件处理中心,推进航空、快速铁路邮件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配套的城镇邮政网点,推进邮政网络扩容,新建城市邮政网点396个,实现邮政网点平均服务半径达到国家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积极发展农村邮政,加快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提高乡镇以下邮政服务能力,加强村邮站建设,实现普遍服务覆盖城乡。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邮政业务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建立高效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系统,提高运输服务能力与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运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运输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推进交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提升运输服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1、加快运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与经营秩序,加快构建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深化运输价格改革,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与监督机制,规范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和收费结构。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发展运输代理、交通工具维修检测和租赁、运输咨询和信息传播等运输辅助服务,培育行业协会组织。

2、完善政府运输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政策体系,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对运输市场的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运输市场结构合理化,着力提高运输服务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运输监管能力与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与邮政普遍服务的扶持力度,促进基本运输服务均等化。
3、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强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合作,提高客货运输服务效率。鼓励运输企业开展一体化运输服务,加强运输服务中的线路、能力、运营时间、票制、管理的衔接。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现代物流服务、快递等先进一体化运输服务方式,有效延伸运输服务链。建立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的货运物流系统。提高普遍服务能力与水平,适应低收入人群和偏远地区运输需求。
4、推进交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进条码、射频、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科技对交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加强运输及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初步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网络。加快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5、强化安全保障。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中,完善并落实安全标准和措施。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交通运输监管机构,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运输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配套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强化危险品运输的市场准入和全程监控。加强交通运输各行业领域的安全意识和运输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加大安全宣传与教育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惩戒和善后处理相结合的方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6、提高应急能力。构建省、市、县交通应急保障机制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形成跨区域交通应急信息报送和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加快安全救助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救援成功率。依托重点骨干运输企业,建设应急保障队伍,扩充应急救援力量。

(六)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切实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发展节约型交通方式。大力发展水运、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运输方式,开展专项规划研究,在政策上加强扶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项目上做好策划生成。
2、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摆到突出位置,特别注重土地利用效率,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利用土地、线位、岸线、空域等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养护等过程中的材料、施工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充分利用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存量交通设施设备的提质与优化,改扩建项目优先于新建项目。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提高节能环保型车船、铁路机车、民用航空器、港站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应用水平。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鼓励港口使用电力驱动的装卸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交通设施设备和工艺。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降耗。合理引导运输需求,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

4、加强环境保护。增强交通环保意识,从规划、建设到运营,从技术、装备到管理服务,将环保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方方面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落实规划环评制度,重视事先防范,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监管能力,对建设全过程实行环境影响动态监测,监督做好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环境补偿工程建设。推进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鼓励应用清洁环保交通装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公交,不断提高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环保型公交车辆比重。积极开展运输工具烟气脱硫除尘和尾气净化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的实施和协调。科学统筹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社会经济等相关规划的协调发展,强化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实施、监督、评价等过程环节的部门协调机制,保证综合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中长期需求,从整体和综合角度谋划交通运输建设与发展,科学合理的确定规模总量、区域布局和进度安排,有效引导、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健康、较快发展。建立规划实施监测、绩效评估机制。及时开展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工作,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规划目标和重点时,要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对关系富民强省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足够的财政保障。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多元化融资平台,通过集中优势资产筹集建设资金;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售后回租、捆绑组合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保险资金、信托融资、投资基金等形式发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作用。三是充分调动各级人民政府筹资的积极性。在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机制,明确投资、运营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理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形成各级层次清晰、权责明确的投资、建设、管理体制。四是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充分利用“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结合“四化两型”建设需求,努力争取中央投资,减轻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同时要加强项目投资行为和规模的监控,在科学合理审视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地评估地方政府投资能力,通过有效手段规避交通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各类风险。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国家相对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一是增强政府综合统筹能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体制优势,打破行业各自为政,强化综合交通主管部门职能,实施综合管理。二是实行梯级管理。理顺省、市、县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在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交通的工作合力,形成综合交通建设、管理联合调度协调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应继续把综合交通运输事业作为重中之重,为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