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打造两型社会标杆 建设高端品质新城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 作者:admin 责编: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总体推进和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战略思路,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长沙市于2008年6月成立大河西先导区。先导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包括岳麓区、高新区全境约550平方公里、望城区部分区域约500平方公里、宁乡县部分区域约150平方公里。5年来,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综改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坚持科学定位,致力改革创新,为一江两岸、东西互动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新区建设、两型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湖南省委政研室会同长沙市委政研室,对大河西先导区5年的改革建设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初步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

    一、先导作用日益显现

    先导区成立以来,坚持把“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为湖南经济增添新动力、为长沙城市构筑新格局”作为战略使命,统筹推进新城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和体制改革,在打造两型社会标杆、建设高端品质新城、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先导示范作用。

    (一)打造两型社会标杆,树立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样板。秉持“两型”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高度自觉实践,一以贯之坚持,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了有效途径。梅溪湖国际新城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并与洋湖生态新城、滨江商务新城共同获批 “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先导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二)建设高端品质新城,构筑了“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新格局。

    (三)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走出了“科学开发、产业提升”的新路子。遵循“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用需求导向、培育市场,以项目引领、科学投入”的开发建设规律,创造了大面积片区开发、大规模资金运作、高端化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营造了“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新氛围。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行政管理、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改革重点,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环境保护方面,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资源交易机制,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生态优化的同步推进;土地管理方面,在湖南省率先实施“两转变一纳入三同步”的征地拆迁制度;行政管理方面,探索“大部门、小政府”体制,以市直部门“2号公章”方式行使市级行政审批权,取消、合并、精简了17项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审批时限从平均220日缩减到42日,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投融资方面,积极探索票据、债券、保险资金入市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方式,突破了资金要素的瓶颈制约。

    二、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先导区坚持把高起点的功能定位、高质量的项目建设、高端化的产业体系、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贯穿始终,开发建设思路清晰、机制灵活、措施得力、步伐稳健。

    (一)注重顶层设计,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新城发展

    牢牢把握规划这一龙头,把明晰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新城开发建设的起点,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善谋大局的集体智慧抓好顶层设计,引领现代城市的前进方向。

    一是科学选择战略方向。立足长沙“东西互动、两翼齐飞”的发展全局,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探索配套改革路径与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考虑,选择将环境容量大、生态条件好、聚集辐射能力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承载功能强的大河西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既为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路径提供广阔平台,又有利于形成“一江两岸、东提西拓”的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进而实现以城市品质主导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是高起点明确目标定位。到2016年建设成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繁荣之城、创新之城;到2020年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真正把大河西先导区打造成为两型社会标杆、高端品质新城。

    三是高水平规划发展蓝图。率先在全国按照“反规划”理念,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总体规划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新城规划的先进经验,以生态城市和紧凑城市为规划理念,以功能分区引领全域发展,以优化结构统筹空间资源,实现功能合理分区。在片区规划上,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注重功能互补,形成各具特色而互补性强的片区开发规划。

    (二)注重搭建平台,以有效的载体推动开发建设

     根据“借牌子、搭台子、探路子”的思路,在大胆的改革创新中注重强化“功能区概念”、弱化“行政区边界”,强化市场作用、弱化行政干预,切实转变观念集纳资源,深化配套改革集聚要素,通过有效搭建各种平台载体快速推进新城开发建设。

    一是创新综合管理平台。在第一层面,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相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的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形成推进改革试验的整体合力。在第二层面,成立先导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共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在第三层面,先导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大部制”设置综合管理部、国土规划部、项目建设部、投融资部、纪工委(监察室)、财政分局6个职能部门,另设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规划展示馆3个事业单位,具体履行管理职责。

    二是创新融资建设平台。先导区将政府优势与企业优势有机融合搭建融资建设平台,共出资设立(或受托监管)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先导土地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先导公共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4个国有独资公司。除先导公共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片区范围外由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外,其他三家公司分别承担滨江商务新城、洋湖生态新城、梅溪湖国际新城、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的一级开发和引领性项目建设任务。此外,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还在市政府和管委会委托权限内进行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平台。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为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规划建设了梅溪湖、洋湖、滨江、大王山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提升了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金洲新区和岳麓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全面构筑了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平台,有效实现了园区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注重产城融合,以高端的项目提升城市品质

    把发展“两型产业”作为两型建设的重点,坚决摒弃传统型、粗放型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项目朝着高端化、两型化、集约化的目标发展,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避免了“新城”变“空城”。

    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道路100余条、水电气讯项目21个,大大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产业配套能力。发挥自身统筹协调作用,从规划和征地两方面促进园区发展,使各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规模拓展,充分保证了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和扶持80余个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新投产项目发展壮大。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严格产业项目准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5年共否定12个存在污染隐患的产业项目准入,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提升了产业层次;实行“退二进三”,用2年时间完成坪塘等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规划建设大王山旅游度假区,使先导区全域范围内没有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的两型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弥补产业短板;引进和建设了现代商业、现代金融、文化创意、高端旅游等产业引领性项目80余个。

    三是促进产业高端发展。立足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推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大大提高了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四)注重市场运作,以灵活的机制汇聚资源要素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灵活运用各种机制手段,有效集聚各种要素资源,为新城的开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一是以科学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效益;二是以高效的经营机制提升土地价值;三是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

    (五)注重统筹兼顾,以和谐的理念推进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同步、产业提升与资源节约统一、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协调。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环境优势。建立了生态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环评试点;率先在全国实施生态控制线规划,全面落实生态涵养用地、农村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实现了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公共服务。按照“两转变一纳入”的模式,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村民转为城镇居民,拆迁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拆迁、安置、社保同步推进。加快片区保障房建设,充分保证拆迁农民和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大力推进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精心打造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周等全国知名的高雅艺术节(会)品牌,提升先导区的文化品质。

    三、示范效应不断释放

    先导区5年来的实践探索,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要求,更是实现两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先导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坚守“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在开发建设中注重治水复绿,在环境治理中实现生态修复,在示范创建中倡导生态文化,在产业转型中推动绿色发展,探索出了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先导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导向,坚决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坚持高端品质才能实现优质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的战略选择,是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先导区注重结合本地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瞄准国际水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充分展示山水特色、构筑绿色立体交通、完善优质公共配套、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实现了山水洲城与文化名城的融合、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的统一,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先导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规划的精当、建设的精致、管理的精细,实现品质与规模、速度、效益的统一,自觉推动城市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型、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先导区立足于探索改革路径、创新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不断创新观念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了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更富效率的制度体系,更加开放的管理体系,在改革试验中拔得头筹,在先行先导中实现突破,在加快发展中赢得主动。先导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为传统模式所限、不为既有经验所累,始终保持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智慧、勤于创新的境界,不断增强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创新中提升发展优势。

    (四)坚持市场规律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实质是资源的再分配过程,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先导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效益优先,用市场机制经营土地、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用市场激励机制引进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端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产业倍增、收入倍加、城市品质倍升,实现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三量齐升”,打造发展升级版。先导区的实践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推进速度与质量、发展效率与效益的统一。

    (五)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导区以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幸福指数为第一追求,着力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把最优的资源和最美的景观尽可能让公众共同享用、持久享用,提高优质资源、优美景观的普惠性、公益性和公共性。先导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突出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分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