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时间: 2015-07-24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内容摘要:“大都市区”这一功能地域正在成为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重庆正步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新阶段,空间发展上总体呈现以下特征:城镇发展处于聚集与扩散交替并行阶段,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多层次产业平台初步构建,但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协调性有待增强;人口分布呈圈层组团结构,局部地区公共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对外通道能力显著增强,但内部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议:一要顺应大都市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探索跨行政边界的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二要着力实施“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强心”战略,提升区域集聚引领功能;三要突出城市发展新区的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建设,带动大都市外围圈层发展;四要加快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对大都市区空间演进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发展潮流 大都市区 一体化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纵深推进,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加快重组,大都市区这一功能地域正在成为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重庆大都市区[1]作为重庆城市经济的主要载体,既是重庆按照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西部中心枢纽的核心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市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前瞻性、动态性的眼光,深入研究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和空间优化策略,对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五大功能区建设,提升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都市区概念和内涵的基本认识
(一)大都市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大都市区是重要的统计地域单元,并有官方权威的定义和界定标准。大都市区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目前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大都市区定义为“包括一个可识别的人口核心和具有核心的高度一体化的毗邻地域的地区”。日本的都市圈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功能地域、节点地域,它并不仅是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具有功能的社会实体。德国将大都市区称作城市区域,并划分为中心城市、辅助地区、城市化分区和边界分区。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大都市区,如巴黎、东京、芝加哥等大都市区的幅员面积和常住人口均在1万~3.5万平方公里、1000万~4000万人口左右。我国对大都市区没有明确的定义,使用较为频繁的相关概念主要有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镇群体等;在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方面,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方案。总体而言,国内外普遍认为大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一个由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组合而成的功能区域。
(二)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演变阶段
借鉴弗里德曼的演化模式和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大都市区形成实践,可将大都市区的空间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人口、产业、资本、技术等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城市规模迅速扩张。集聚与扩散交替并行的大都市区形成阶段。随着城市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不断形成,部分产业和人口的外迁,城市新城逐步形成,呈现环状圈层或放射状扩散的特征;在城市中心区职能加快升级和转换的同时,周边的卫星城也开始大量涌现,城市控制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向中心区和卫星城集中,由中心城市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郊区、卫星城共同构成的“一主多副”多核心大都市区逐步形成。以扩散为主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大都市区空间向城市中心区、卫星城周边地区加快块状扩散,通过环状区域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把周边地区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分散型大都市区网状结构。
二、重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现状及主要问题
重庆大都市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三个功能区域,而积28662km2。2013年常住人口1870.6万人,占全市6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63.2亿元,占与全市77.1%;城镇人口达1293.1万人,城镇化率达69.1%,高于全市城镇化率10.8个百分点。综合分析,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大都市区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城镇发展总体处于聚集与扩散交替并行的大都市区形成阶段,城镇化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城镇以组团集聚的方式向外扩展,初步形成空间圈层结构。回顾直辖前后,根据夜间灯光指数反演,重庆大都市区城镇空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与交通主动脉的形成也基本一致:一是直辖前以都市区(主城六区)为核心,以长江、嘉陵江为轴线呈点轴式扩展的城镇空间格局;二是1997—2005年在“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城市中心区在主城六区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拓展,与渝北、巴南基本连片,北碚的时空距离也进一步缩小,而周边的涪陵、江津、永川、长寿、合川、铜梁等节点也相继发展,形成“一核多极、众星拱卫”的空间格局;三是“十一五”期间在“一圈两翼”战略背景下,璧山东部、江津北部、合川东南部与城市中心区联系加大,荣昌、南川、綦江、潼南也加快发展,以都市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各区县城区为支撑,形成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呈组团式分布的“星云状”空间格局;四是“十二五”以来在五大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以内环和绕城高速为分界线,初步形成具有空间圈层结构的组团集聚式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框架。
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缺失,大都市区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有待强化。国内外大都市区的经验证明,卫星城是疏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防止大城市郊区无计划向外蔓延的有效引导手段。我们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交通距离等因素对大都市区各区县之间的引力和潜力进行测算,显示都市核心区及拓展区具有很强的集聚能力,与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经济联系紧密,对各区县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大都市区内部城镇等级结构不尽合理,大中卫星城偏少,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型卫星城,导致城市发展新区各县区相互之间联系比较弱,尤其是潼南、大足、荣昌发展相对孤立,不利于大都市区更高级的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多层次的产业平台初步构建,但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环境承栽的协调性有待增强
以产带城、产城融合是国内外大都市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路径。沿长江黄金水道及主要交通干线,重庆大都市区已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西永、两路寸滩保税区为极核,高新、经开、长寿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北部新区、万盛、双桥市管开发区为中坚,21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1+2+6+21”园区(开发区)平台体系[2]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总体而言,目前大都市区工业尤其重要的开发开放平台大多布局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仅东部板块有长寿国家级经开区,而广阔的西部、南部板块尚没有重量级平台支撑,工业支撑相对较弱。我们通过对大都市区土地开发潜力系数、土地开发强度系数(扣除水体,未扣除基本农田)的测算比较分析,显示城市发展新区的西部板块土地适宜性普遍较好,建设用地空间还有较大可开发潜力,同时也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工业化的主战场,迫切需要强化产业布局。
(三)人口分布呈国层组团结构,局部地区公共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
大都市区人口分布整体呈现由沿交通干线组团分布向圈层组团分布的演变趋势。我们基于夜间灯光(DMSP/OLS)、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DEM)等多源遥感数据与人居指数进行融合建立的大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模型显示,都市功能核心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0.4%,却承载了全市1/8的人口,而且近年增长较快。都市功能拓展区聚集了全市主要的工业园区,人口的分布与中心城区出现了粘连特性。而城市发展新区的璧山、江津北部、合川西南部与都市功能拓展区在人口分布上也形成了密切的空间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区的一、二圈层。此外,城市发展新区的大荣永双、綦万南、长涪、合铜潼城镇之间也出现人口分布的粘连趋势,且与主城间相对分离,形成了4个区域性的城市群,构成了大都市区外围组团片区。在人口加快集聚的同时,都市功能核心区交通拥堵、公共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加重等城市病不断显现,而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局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配套设施等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更为凸显。如我们对文化设施可达性分析表明,辐射范围极为有限。
(四)对外通道能力显著增强,但内部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是推动大都市区能够在集聚发展与分散扩张两者中交替进行的重要因素,国际上大多采用高速公路、市郊铁路以及轨道交通等实现大都市区内部远距离运输和近距离内部循环。1995年重庆首个高等级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后长涪高速、渝长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继开工建设,支撑了城市向北拓展战略的实施。2000年以后, “两环八射”[3]公路路网、“一枢纽六干线一支线”[4]铁路网基本形成。我们重点考虑公路道路等级、路网密度、出人口等因素可以看出,重庆大都市区向东联接长江经济带、向东北经渝新欧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优势度较为明显,但向西连接成渝经济区、向西南经云南连接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向南经贵州和广东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度还不明显,尤其是从大都市区内部的交通可达性来看,一方面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向心连接都市功能核心区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实现一小时通达;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之间的快速连接干线也较为缺乏,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重庆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有关建议
重庆城市形态向大都市区演进,不仅使城市功能地域发生重组和变化,也使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形成新的空间格局,进而对城镇化、城市规划乃至城市空间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建议按照“大都市区整体发展”的全新战略思维和理念,加快构建“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新城)—卫星城—周边地区”的大都市区“环形+放射状”圈层及轴带格局。
(一)顺应大都市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探索跨行政边界的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
超越行政界限,从单兵突进的城市经济走向协同作战的区域经济,是国内外大都市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近期重点构建“一心多点四轴四组群”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一心”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含璧山城区、江津几江—双福、合川合阳—草街),是重庆大都市区发展的“都心”。“多点四轴四组群”即依托长江经济带、渝新欧、中缅印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四大主要轴线,打造一批新城和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带动形成永川—荣昌—大足、涪陵—长寿、綦江—万盛—南川、合川—铜梁—潼南[5]四大城镇组群,通过完善快速交通网络,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地区、外围各组群之间将逐步实现连片发展,最终形成开放性的重庆大都市区网络格局。二是强化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规划和管理。对大都市区进行全域战略谋划,探索将大都市区作为整体进行经营和管理。建立“全市统筹、区域协调、区县推动”的新型城镇化机制,统筹策划和实施一批有重要影响、跨区域的重大项目,鼓励。一体化发展。
(二)着力实施“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强心”战略,提升区域集聚引领功能
重庆仍处于大都市区初期阶段的发展实际,决定了首先必须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发展,在空间上尽快实现全域城市化,着力构筑具有较强集聚引领功能的大都市区“都心”。一是加快提档升级都市功能核心区。尽快出台都市功能核心区“退二进三”实施意见,参照国土资发[2013]3号和广东省“三旧”改造相关政策,积极开展低效用地冉开发区域试点,争取扩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域范围,加快提升产业和城市能级。二是以新城建设为载体推动都市功能拓展区全域城市化发展。在依托全市重大开发开放平台,继续加快两江新区、“西部新城”建设的同时,以南岸区南山(“内环”)以东区域和巴南区的“二环”以内区域为载体,加快推进“江南新城”建设,打造重庆都市重要(江南)增长极、区域性创新中心、东南向开放高地和生态智慧新城区。此外,考虑到与重庆都市区的密切空间联系,建议将城市发展新区的璧山城区、江津几江—双福片区、合川合阳—草街片区等区域纳入新城建设范畴,着力打造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兴功能区。
(三)突出城市发展新区的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建设,带动大都市外围圈层发展
重庆大都市区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载体的外围地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迫切需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支撑带动作用的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一是重点建设永川、长寿、涪陵、铜梁四大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永川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承担着重庆西南向连接云南对接中缅印巴走廊的部分功能,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教育中心。长寿是国家级重化工基地,专业物流中心和都市休闲旅游服务基地。涪陵是重庆大都市区向东连接长江经济带、辐射渝东南城镇群的重要节点。铜梁是增强大都市区西部外围城镇组群网络化联系的重要新兴节点,也将承接重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部分功能。二是培育壮大綦江等卫星城镇。南部片区受历史、区位、政策等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引擎。特别是由于地形阻隔,该区域可拓展空间普遍有限(图5)。綦江综合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建议作为战略支点型卫星城镇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建成渝黔合作开发门户和大都市区联系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南部板块发展。
(四)加快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对大都市区空间演进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结合大都市区产业与城镇布局调整需要,前瞻性谋划完善大都市区基础设施网络。一是按照“内轨外铁”的方式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构建“4+5”对外大通道[6],重点强化东向、西南向与南向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渝广高速、渝昆铁路等在建或规划项目,力争提前开工重庆—十堰—北京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强化都市功能核心区与拓展区的放射性轨道线路及骨架快速路网的高效联系,着力推动城市轨道向新城延伸。增强城市发展新区与都市区的市郊铁路联系,加快实施璧山—铜梁、璧山—大足市郊铁路,并充分利用遂渝、渝利、渝万城际、渝黔新线等国铁干线的富余能力,开行都市区至潼南、永川、綦江等区县城际列车;积极开展合川—铜梁—大足—永川—綦江、涪陵—长寿—渝北等市郊铁路环线前期工作,增强城镇群之间的快速连接。完善网络化的高等级公路,增强各区县之间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重庆大都市区人口分布特点及趋势,科学规划和建设好民生基础设施,加强都市功能拓展区新建城市区域、大都市区各卫星城的城市功能设施和服务延伸,健全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系。
注释:
[1]包括五大功能区中的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2]全市是“1+2+7+36”开发区平台体系,包括万州国家级开发区、城口工业同、巫山工业园等
[3]内环线、绕城、成渝、遂渝、渝武、渝邻、渝宜、渝湘、渝黔、渝泸等高速公路。
[4]成渝、遂渝、襄渝、渝怀、渝黔、綦涪铁路。
[5]合川区除合阳—草街以外的其他区域重点承担与铜梁、潼南等大都市区外围城镇之间的联系功能。
[6]重庆—新疆——欧洲、蕈庆—上海—太平洋、重庆—昆明—印度洋、重庆—深圳—太平洋4条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重庆—成都、重庆—郑州、重庆—贵阳、重庆—长沙、重庆西安5条国内综合运输大通道
来源:《统筹城乡研究》2015年第3期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球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