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时间: 2015-07-26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21世纪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但三大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探索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区域经济利益与国家经济利益的和谐。只有保持三大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机遇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于陕西而言非常紧迫。本文结合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通过计算2003-2013年陕西三大区域泰尔指数以及变异指数,发现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并利用因子分析找出三大区域具体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通过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原因的探寻,给出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以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三大区域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泰尔指数 因子分析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3775万,下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10个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根据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等,将陕西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区。陕北位于陕西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个市;关中位于陕西中部,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西安五个市及杨凌示范区;陕南位于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陕西三大区域因自然区位、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基础等差异,导致陕西省内部区域间经济差异非常明显。为了协调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异,陕西省委省政府于“十一五”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发展战略;至“十二五”,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调整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陕西GDP达17689.94亿元,增速9.7%,位列全国第七。虽然,陕西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且制约着陕西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陕西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三大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进行评价,还利用因子分析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地区差异进行了定量度量,最后对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缩小三大区域经济差异、促进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国内外都很重视。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主要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系数等古典经济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差异;(2)主要用时间序列模型、横截面数据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区域经济差异;(3)主要以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为主测量区域经济差异。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主要是利用绝对差额、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单指标测算法和以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为主的综合测算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近年,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综合评价的角度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三大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进行评价,同时还用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对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各个区域的综合得分,以期找出地区差异。


  二、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


  在计算泰尔指数与变异系数时,本文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进行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测算,原因是GDP和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地区的生产力以及地区收入。


  1.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1967年由泰尔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提出,它是一个可以按照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数,该系数把整体差异分解成组内与组间差异以及它们各自对总差距的贡献,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量化,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实证研究。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

  本文利用2003—2013年期间的相关数据来计算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2003年以来,陕西三大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2008年,泰尔指数逐年增大,由2003年的0.84上升至2008年的0.98,增幅达16%;2009年泰尔指数有所回落,但较2008年仅回落0.02;2012年泰尔指数值达2003—2013年间最大值为1;2013年泰尔指数为0.99,较2012年稍微有所回落,较2003年、2008年的泰尔指数分别增加0.15、0.01。


  综上所述:2003至2013年间,陕西三大区域泰尔指数逐年增大(在不考虑2009和2012年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泰尔指数所代表的经济含义:泰尔指数越大,区域经济差异就越大,说明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步扩大。


  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其平均数的比,常被用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越大,波动程度越大。本文用加权变异系数测量区域经济差距,通过计算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此处的加权系数是各区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陕西三大区域人均GDP偏离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变异系数的公式:

 

  以陕北、陕南和关中2003-2013年的人均GDP为样本,通过计算,可以得到2003-2013年陕西三大区域的变异系数曲线,如图2:

 

  从图2看,陕西三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从2003年的0.266上升至2013年的0.362,增加0.096,表明三大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变异系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又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3年变异系数为0.362,较2003年增加0.096,较2008年仅回落0.031。


  结论:变异系数越大,表明经济差异越大,根据变异系数结果可以得出,2003年以来,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是扩大的


  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本文通过对三大区域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构造出三大区域及所辖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1)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检验。本文选取了陕西三大区域及其所辖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公路里程、进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生产总值、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在对陕西三大区域进行因子分析时,本文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选取的指标体系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KMO=0.694>0.5,且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为0.00<0.05,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计算因子载荷矩阵。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三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0%,这表明公共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同时,得到这三个因子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它所表示各因子与原始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第一公共因子 在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公路里程、进出口总额上的系数分别为0.952、0.940、0.837、0.778,明显大于该因子在其他变量上的载荷,是这四个指标的综合反映,本文将第一个公共因子 命名为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力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39.68%;第二个公共因子 在指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生产总值上的载荷较大,本文将第二个公共因子 命名为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因子,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7.43%;第三个公共因子 在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两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载荷值分别为0.844、0.713,本文将公共因子 命名为医疗与生活因子,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2.85%。


  (3)计算因子得分。为了考察三大区域及所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采用回归法来计算因子得分函数,三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三大区域及各市的综合经济状况,见表2。


  从综合得分来看,关中综合得分最高,为1.024,较2008年得分降低0.037;陕北次之,陕北综合得分为0.875,增加0.112;陕南综合得分区域中排名最低,为-0.349,增长0.042。进一步分市来看,榆林、西安、延安、宝鸡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综合得分分别为0.698、0.466、0.391、0.028,均为正值,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且这四个市均分布在关中和陕北两个区域;铜川、咸阳等7个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均为负值,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陕南下辖的三个市汉中、安康、商洛综合得分分别为-0.524、-0.612、-0.762,均低于其它地市。就综合得分而言,三大区域及各市差异显著,尤其是关中和陕南差距较大,二者综合得分相差1.373。


  从各公共因子得分来看,第一个公共因子,即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力因子,关中得分最高,为2.815,是陕北得分0.856的3倍,是陕南得分0.293的10倍,表明三大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活力方面差距较大。陕北在第二个公共因子——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因子上的得分最高,为1.702,而关中和陕南得分均为负值,分别为-0.470、-0.538;三大区域在第三个公共因子——医疗与生活因子上的得分均为负值,且排名与其在第二个因子上的得分排名一致,陕北最高、关中次之,陕南最低。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区域在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力、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以及医疗生活三个方面差距悬殊;(2)各区域所辖城市之间差距过大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还是因子分析,都一致地验证了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子分析结果体现了三大区域的具体差距,即三大区域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投入、人民医疗生活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在下一部分对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成因分析


  1.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存差异,资源优势利用不充分


  陕北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其为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中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陕南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三大区域资源禀赋、质量差距很大,导致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关中经济发展明显好于陕北和陕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因子分析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这点:2013年,陕北、关中和陕南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分别为0.875、1.024、-0.349,关中综合得分比陕北高出0.149,比陕南高出1.373;陕北比陕南高出1.224。


  三大区域的资源优势没得到有效互补和充分利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水资源开发、协调力度不够:陕南拥有全省50%的水资源,而关中和陕北的水资源极为紧缺,两地的企业和项目以水定产、以水布局的现象时有发生。(2)矿产、生物资源开发任务紧迫:全省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主要集中在陕北,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较低,污染严重,没有发展成为循环经济,如煤炭没有形成高产、高效和绿色开采,油气采收率较低;陕南水力资源、生物资源丰富,金属、非金属矿藏分布较广,但因地理条件、技术、交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2.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若政府根据区域现有差异,对其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则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得到有效控制,反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可能会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强调关中率先发展战略,政策向关中倾斜,关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快速发展;陕北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被国家确定为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陕南秦巴山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总体上属于限制发展地区,使其难以推进工业化进程,导致陕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制约。三大区域经济因政策的倾斜不一,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以来,三大区域人均GDP极差由2003年的4411.91元增加到2014年的51790.60元,扩大了12倍;标准差由2003年的2415.75元增加到2014年的26113.27元,扩大了11倍。


  3.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次产业产值大小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到“三、二、一”的结构演进。结合三大区域2003年到2014年的数据,2003年,关中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三、二、一”,2004-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二、三、一”;2003-2014年,陕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一直为“二、三、一”结构;陕南在2003-2009年期间,是“三、二、一”结构,2010-2013年为“二、三、一”结构,和关中极为相似。目前,三大区域无一个达到“三、二、一”的结构,2014年,陕北产业结构为5.9:68.8:25.3,关中产业结构为8.4:50.2:41.4,陕南产业结构16.3:50.4:33.3,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


  4.三大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失衡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将资本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中是连接陕南和陕北的枢纽地区,是陕西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经济文化较发达,西安作为关中的中心,具有吸引人才流入的强大引力,人力资源优势表现较为明显。自从十二五规划以来,政策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倾斜,陕北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的发现,促进了其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陕北人力资源发展得到了提高。虽然基础投资设施得到改善,但陕南的交通依旧欠发达,再加上经济资源欠缺,人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化发展水平低,人力资源发展落后。


  四、实现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市场活力、提高企业动力、循序渐进地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改革方式的改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化经济特征更加鲜明,提高市场化程度,为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其次,要根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2.协调三大区域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


  (1)水资源方面: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丰富,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完善资源的有偿使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标准。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要加快引汉济渭等重点水源和关中供水网络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陕北的经济主要靠能源化工行业的支撑,要加快实施黄河引水工程和陕北供水网络,保障能源化工基地供水需求。


  (2)矿产资源、能源方面。陕南的铁、铬、锰、钛、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对陕南的生物资源应以秦巴医药、富硒食品、陕南丝绸等为重点,拉动该地区医药化工、生态农业和丝织印染工业的发展。陕北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为了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要综合规划能源的开发、深加工及利用,提高能源产出效率。关中资源较为稀少,应该加快分布式风电开发项目,调整能源结构。


  (3)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打造一体化、跨区的旅游路线,加强三大区域旅游资源内部的联合发展,使陕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促进陕西旅游业持续、和谐和稳定的发展。


  (4)人力资源和资金。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大区域人力资源与资金的协调,均衡三大区域的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源,需要加大对陕南等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改善落后区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区域人才流入落后区域;还需要在发展三大区域经济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激励政策、规范人才引进办法,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在三大区域的流通,为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三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陕西要抓住国家为西部地区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和丝绸之路带来的新机遇,加快三大区域资源开发、优势互补,协调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发展,缩小三大区域的差距,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


  第一,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政府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依据。建议根据三大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差异,实行差异化产业政策,通过发现三大区域发展中的症结问题、挖掘其资源与产业比较优势,定位三大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区域产业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发展现代化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确定区域农业结构的主要调整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深化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关中拥有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要将这些技术推广和应用到陕西的落后区域,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五是要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育,通过创新农民培育模式,健全农民培训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成果转化。


  第三,合理调整第二产业,高度化产业结构。近年来,三大区域工业迅速发展。2014年,陕北、关中、陕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7.2%、39.2%、37.6%,三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比悬殊,这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有很大关系。缩小区域工业经济的差异,实现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动产业升级。陕北的经济主要靠工业,工业在创造GDP的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技术含量低等,传统的工业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工业的升级。二是要节约能源、挖掘新能源,推进能源产业升级。陕北要改变原有粗放的能源开采方式,实现能源高产、高效和绿色开采;其次,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推进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大力重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借助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关中产业基地信息技术的辐射和推广,带动陕北和陕南地区城市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紧密协调,缩小三大区域的差距。


  第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4年,陕北、关中、陕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3%、41.4%、33.3%,占比均较低。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一是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大区域互联互通。二是要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提升服务业。要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通过形成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带动陕北、陕南两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努力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陕北、关中和陕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深度挖掘其潜能,通过将三大区域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全面规划,发展陕西旅游大格局,促进三大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颖忆,陆玉麒.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决策参考,2011.

[2]安乾.基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

[3]于成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

[4]杨遐龄,张应剑.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陕西省统计局,2014.

[5]李佼瑞,徐书雅.陕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

[6]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级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

[7]王恩胡,高全成,殷红霞.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J].理论导刊,2010.

[8]苏风昌.陕西区域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

[9]张宁.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0]王海波.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