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之路时间: 2015-07-28信息来源:商文芳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以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它是以人类文化成果为创造元素的一项智力活动,代表了一种新思维、新理念和新工作方式。从早已驰名的北京798,到上海的莫干山M50创意园、苏州河艺术区,深圳的华侨城LOFT,文化创意产业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总是那么光彩夺目,随时能够给人带来创意的惊喜。
建筑专家陈伯超认为:“工业建筑有它自己的形象和空间组成特点,它往往以‘工业语言’表述着它自身所具备的‘工业美’……我们应该以‘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思想对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区,使它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厚度的新城区。”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对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能够让‘沉睡’的工业遗产重现生机,成为追求创意与创新的创意产业的物质载体。老厂房在转型中寻求新生,新产业在中心城区寻找立足之地,即工业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集聚提供了成本低廉而文化附加值很高的载体,而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工业遗产的转型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杭州这样一个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和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当极具灵感的创意文化与古老破败的“工业遗产”邂逅后,将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创意LOFT改造,“工业遗产”迎来新生
20世纪40年代,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国纽约出现。当时,艺术家与设计师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等空间。他们构造各种生活方式,创作行为艺术或举办作品展。而这些厂房后来也变成最具个性、最前卫、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地方,并在20世纪后期,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在全球广为流传。
如果说,LOFT的诞生是源于贫困潦倒的艺术家们变废为宝,那么今天,创意LOFT改造手法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LOFT改造后的旧工业建筑架构起与繁华都市写字楼和喧嚣都市气息不同的独特工作、生活空间,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充满个性、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聚集地———利用旧工业时代留下的骨骼,打造新经济的发源地。
杭印路49号原是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锦纶厂旧厂区,随着杜雨波先生和他的美国DI设计公司的入驻,一批充满热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相继进入。短短几年,在这块废旧厂区上,形成了一块个性张扬、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成就了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创意品牌——LOFT49;随着京杭大运河(拱墅段)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位于拱墅区的八丈井工业园区管委会决定对园区内闲置的旧厂房、旧建筑进行改造利用,他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以LOFT表现手法,利用原有旧貌和构件对部分厂房进行改造、装饰,原来的工业建筑“脱胎换骨”成了A8艺术公社。
由原丝联厂改建、广受年轻人追捧的蜜桃咖啡,则是杭州最早将厂房改造成LOFT餐厅的先锋。店内选用了西式装修风格,白色的墙壁,复古深红色的地板,“松鹤延年,一九九二年春”的题字,无不体现了工业感和历史感,店内还有一个工业用途的鼓风机,混合了老工业产业遗留的沧桑,整个残存着工业时代的气息,完美地诠释了蜜桃咖啡工业与艺术共生。
工业遗产整体改造,催生了文化创意园
当文化创意产业从最初的个人行为转变为政府牵头、民间实施,而且区域从最初的小面积和室内设计为主的改造逐渐转变为注重整体规划,区域保护开发的大规模改造,基于工业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应运而生。
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实际上,杭州许多曾经被废弃的工业遗产都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成为培育创意产业最具营养的有机土壤和载体。
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便是其中成功的一例。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前身为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已关停多年的转塘双流水泥厂,通过中国美院教授俞坚等设计师不拘一格的改造,这座透着历史沧桑感的“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一跃而成为国际创意企业争相入驻的创意高地。同时,之江文化创意园利用毗邻西湖风景区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旅游和国际创意周活动,将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像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成为杭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丝联166”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依托运河历史文化和铁路遗址公园等现有资源,进行整体承租、规划,保留原有建筑外形外、有代表性的机械设备、工作场景、工艺流程等,并进行创意处理,融合科技与艺术,目前这里已成为集创意、休闲、观光、收藏、销售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繁华落尽后的沧桑
当工业遗产通过创意点化,实现业态“涅槃”、“升级”之后,摆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再利用面前的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存活下去?工业遗产创意与再利用,在延续城市文脉、推进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价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目前,全国由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大多处于简单粗放、模式单一、照搬复制的状态,由于一开始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很多文化创意园没有发展几年就迅速消亡,工业遗产面临第二次闲置。对此,深圳满京华艺象创意总经理梁田给出了一组数据:“虽然1933、红坊、M50等逐渐成为上海创意园的品牌象征,但这些表象实际上也有另外一面。比如上海的华联创意广场,生于2004,卒于2007,现在变成了一个建材市场,五角场800号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写字楼,五维空间变成了婚纱摄影基地,已经有越来越多创意园消亡和正在消亡。”
LOFT改造和文化创意园不是简单地改造几个老厂房,以创意或艺术为名,再吸引几十家、几百家创意工作室入驻就可以了。实际上,文化创意园集聚区的形成,本身只是打造了一个外壳,培育了一种形态,而如果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需要的四大资本的集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并不是所有园区都能在最初集齐这些资源。如果缺少四大资本的支撑,文化创意园就很难持久发展下去。同时,文化创意园区大多由废弃工厂改建,园区管理者的某些管理思路、眼界和服务意识未必能适合新兴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道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文化创意园的发展关键看建设者能否通过园区建设来优化整合相关资源。
英国是创意产业发源地,他们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创意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
一个真正的文化创意园,政府在吸引企业入驻之后,不能坐享其成不谋更好,应确定未来若干年相关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杭州立足自身在人才、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工业遗产所处的环境特点,探索发展出了多种文化创意园区开发模式。如旧建筑更新模式、街区更新模式、市校合作模式等。具体就LOFT49来说,杭州市政府对场地进行调整规划,将原来已经被确定的LOFT49及其周边地区住宅用地规划,调整为LOFT49创意产业发展用地,对原来被列为旧城改造的杭一棉、大河造船厂、长征化工厂等地块,调整为LOFT文化公园建设用地规划,经过规划调整,为创意产业预留了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根据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和LOFT49业主的要求,在进行城市系统化改造之前,对LOFT49周边的建筑主体和主要道路进行必要的整治,改变原有环境“脏、乱、差”现象。并成立园区工作服务机构,建设各种类型的支持服务平台,从而为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工业遗产的去与留,并非只有一拆了之一条道路可走,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创意”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会赋予其新生,再加上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工业遗产必能将“凤凰涅槃”的神话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