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贵州农业生产形势调研时间: 2015-08-31信息来源:方言 宋元媛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当前,贵州夏收作物长势好于去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初现雏形,石漠化治理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流转后农民权益保护堪忧,粮食调出区的产能保护值得关注,仍须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明晰的土地利用政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关键词:贵州,农业生产,农村经济

  前不久,我们赴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进行了农业调研。这里,农业生产进展顺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雏形初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一、农业生产平稳

  去冬以来,贵州前期农业气候较好,基本无农业气象灾害,农田底墒充足,作物长势普遍好于上年。预计夏收小麦面积348.1万亩,比上年同期少29.2万亩;夏收油菜面积799.3万亩,比上年同期多17万亩。夏收小麦、油菜一、二类苗所占比例均在85%以上。主要农作物种子供应充足,质量较好,能够满足用种需要。其中,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种薯供种量为8629吨、1.6万吨和79.1万吨,分别占总需求量的82.6%、87.8%和95.2%,供需基本平衡。备化肥126.6万吨,占总需求的70.3%;备农膜1.67万吨,占总需求的79.2%,由于今年春节较晚,农时推迟,农资储备和销售普遍慢于去年,犁田、犁土也慢于去年同期。

  据农业部门预计,今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同比略增,蔬菜面积增加较多。粮食面积4721.1万亩,比上年增加13.5万亩;油料面积895.1万亩,减少4.3万亩;糖料面积39.5万亩,减少1.1万亩;蔬菜面积1500万亩,增加140万亩。

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初现雏形

  贵州大力推进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脱颖而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幅度推进,吸引和带动农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雏形初现。

  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三产融合奠定了基础。毕节市威宁县以“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著称,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威宁县紧紧抓住马铃薯这一特色优势作物,通过加强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为推进三产融合奠定了基础。一是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病害检测实验室,组织威宁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17家企业、组织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35.8万亩。二是建成了一批马铃薯交易市场,建立了各种马铃薯协会、马铃薯专业合作社46家,加大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形成“农户-经纪人-客商”和“公司+基地+农户”产销网络。三是积极开展马铃薯加工。加工农业采取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签订原料收购合同等多种方式,稳定原材料供应渠道,稳定农户分享产业发展成果的预期,保障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推进。目前,威宁县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65万亩,鲜薯总产量达330万吨,商品量达160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100元左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成为三产融合的重要形式。贵州积极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有利因素,结合农业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毕节市依托草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投资5000万元开发建设“银龙幸福小镇”,改造镇内民居,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种植绿化美化树木,扶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2014年,接待旅游住宿游客达1000余人次,农家乐就餐上万余人次。遵义市遵义县依托苟坝会址这一特色红色旅游资源,引进栽植2000多亩刺梨。一方面,通过刺梨产品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满山遍地的刺梨花,与苟坝会址形成观光旅游线,发展旅游产业。地方政府借此既整治了小流域周边山体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解决了在家群众就近务工、就业的问题,增加了群众财产性和务工收入。

  3.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三产融合增强了活力。近年来,贵州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引导要素资源集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接二连三”联动发展等方面开创良好局面。毕节市共建成70个省市县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园区44个。在此基础上,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共建成高标准种植业示范基地63万亩。2014年,农业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100.3亿元,销售收入81.6亿元,销售利润24.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38元,超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

三、石漠化治理稳步推进

  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全省78县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占全国石漠化面积1/4,土壤贫瘠,产出低,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2008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贵州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治理岩溶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5918.6平方公里,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据监测结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约1.5%,石漠化恶性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贵州科学配置农、林、水等各种治理措施,通过项目整合、综合治理等方式,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一是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主导型模式。纳雍县上鼠仲河小流域将轻度石漠化区域划定为保护治理区,采取全面封山育林的形式实施治理;在土层较厚、植被盖度较低的地段采用人工造林促进封育方式,恢复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增加林草覆盖。二是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织金县官寨乡联盟村积极发展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种草农户签订养殖协议,合作社负责无偿提供防疫、饲养技术,按市场价先赊销商品兔给养殖户饲养,并与养殖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通过这种方式稳定了种草户收益,保证了合作社原料供应,初步实现了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三是人工造林与农产品生产主导型模式。织金县为了解决农民近期收益问题,在经济林下种植经济效益好的黄豆、花生等矮秆作物,实现了以短养长、以耕带抚的效果。

四、问题与建议

  1.土地流转后农民权益保护堪忧。贵州某企业在遵义县流转耕地480亩,种植精品水果和景观苗木,流转租金为每年每亩700元,并以此为基数每年递增3%。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从农民手中把土地集中以后,实行以资本为主导的雇工农场模式,可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但是,这种公司制经营大多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上,从事非粮化、非农化生产,破坏性使用土地的问题突出。农民在耕地流转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处于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权益难以保障;土地流转后如果就业能力不强,就业渠道不畅,生计将难以维系。对此,建议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将个体小农组织起来,以合作经济法人而不再是单个的自然人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使农民“抱团”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2.粮食调出区的产能保护问题。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我国粮食生产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长,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此,国家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目标没有改变。贵州省山多,平坝少,优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万亩平坝仅有19个,耕地保护的任务尤为繁重。遵义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全市有9个县列入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均衡粮食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尤为重要。目前,遵义县152万亩耕地,已有12万亩流转种植苗木。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加快流转土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如果大范围推广耕地变苗圃的模式,将使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稳粮兴粮的压力大增。建议通过制定明晰的土地利用政策,进一步细化土地利用方式、流转途径、用途和规模,尤其是对耕地转建设用地、设施用地的比例,耕地用于非粮种植的规模,提出明确限定,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

  3.油菜种植比较效益继续下降。贵州省遵义县油菜籽亩产量136.99公斤,亩产值为684.25元,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费工费时,雇工费大幅增加,造成亩均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长,达到每亩763.47元,由此计算,种植油菜亩均亏损79.22元。面对种植油菜亩均收益大幅下降的情况,遵义县三岔镇政府2014年开始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周边愿意种植油菜的农户实行补助,每亩补助200元,以丰富田园景观。贵州是油菜主产区,油菜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连续处于亏损状态,农民种植油菜的积圾性受到打压,油菜种植面积有减少的可能,将影响国内食用油供给。建议国家加大油菜生产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加良种研发经费,尽快培育出适宜机械化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民收益。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