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浙江实践时间: 2015-12-16信息来源:查志强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超常发达的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浙江提出“做强省域中心城市”,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并“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可以预见,在“十三五”,城市经济代替县域经济将成浙江“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改革先行的动力源泉。但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成为新的主体形态,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市化、经济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顺势应时,“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在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把握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坚决破除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聚焦提升中心城市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能力,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已成为浙江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全省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民生得到较快改善,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城市经济体制不断创新。稳步推进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时,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交通物流试点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等改革方面全面启动,大胆探索,力求实效。以深入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核心,深化“三权”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深化城镇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将地下空间作为新的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城市地铁、地下通道等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PPP模式。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联网,基本实现“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实现县以上“数字城管”全覆盖。各地创新人口管理制度,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全省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8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为抓手,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正加快形成,网络经济、智慧经济、时尚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221.5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达47.9%,高出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首次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发展成为新亮点,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主力军。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的近六分之一。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对规上工业和服务业增长贡献分别达到60%和70%。成功获批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类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载体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全省已在电动汽车、现代环保装备、医疗器械、机器人、信息经济等16条产业链建设了17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截至2014年共引进“千人”计划人才1144名。全省已累计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6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分别达44家和6家,居全国第2位;各地涌现了100多家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其中14家被纳入首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占全国的1/5。各级科技、财政部门设立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超过25亿元,全省创投机构达213家,管理资本达500亿元,均居全国第3位。

  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夯实。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区块建设。2014年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19.85平方公里,加快推进杭州钱江新城、宁波东部新城等新城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等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主平台。这些功能平台大大提升了浙江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如杭州成为2016年G20峰会和2022年亚运会举办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义乌开通经中亚直达马德里的“义新欧”国际班列等。

  省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目前已基本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结构。三群即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个城市群;四区即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七核即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五级即浙江城镇分作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杭、甬、温、金华—义乌)、省域中心城市(嘉兴、台州、湖州、绍兴、衢州、舟山、丽水)、县(市)域中心城市(60座左右)、中心镇(200个左右)和一般镇(400个左右)五个等级构成。

  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不断增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机制。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获得感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网巩固健全,人民群众的公平感增强,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0年的3.12%降至2014年的2.96%;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37∶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最多、差距最小的省份,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

  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单位土地资源、单位能源资源、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水平显著提高,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线性发展向循环发展、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的转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态势正在形成。截至2014年,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生态县、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7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湖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展望“十三五”,浙江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仍将是促进增长速度换挡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协调。因此,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仍将是浙江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县域经济模式掣肘,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为浙江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注入新动力。经过努力,“十三五”末,全省的城市化率有望达到70%以上,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发展质量将位居全国前列;浙江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国际门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