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时间: 2014-08-28信息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 2012-04-10 作者:青岛市人民政府 责编:qgy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
  2012年3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战略意义5
  第一节发展基础5
  第二节战略意义7
  第二章总体要求8
  第一节指导思想8
  第二节发展原则9
  第三节战略定位10
  第四节发展目标11
  第三章优化空间布局12
  第一节新区中心区13
  第二节五大经济功能区13
  第四章构建海洋特色产业体系16
  第一节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17
  第二节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18
  第三节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19
  第五章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20
  第一节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20
  第二节培育海洋创新型企业21
  第三节集聚海洋高端人才22
  第六章建设国际航运枢纽22
  第一节推进枢纽港建设23
  第二节提升航运服务功能24
  第三节完善保税港区功能25
  第七章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27
  第一节综合交通网络27
  第二节能源保障体系30
  第三节水源保障体系31
  第四节市政基础设施33
  第八章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35
  第一节构筑生态屏障35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36
  第三节科学开发海洋资源37
  第九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8
  第一节推进新型城镇化38
  第二节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39
  第三节创新社会管理40
  第十章支撑保障41
  第一节体制创新41
  第二节开放合作42
  第三节政策保障44
  第四节组织实施45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的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为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探索青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之路,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黄岛区、胶南市全域,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139万。规划期为2011年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改革发展、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战略意义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资源条件优越。新区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面向太平洋的区位战略优势。海岸线282公里,滩涂83平方公里,岛屿21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23处。陆域开发空间广阔,适宜建设用地约450平方公里。
  综合经济实力雄厚。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5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工业总产值4372亿元,财政总收入37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等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新兴海洋产业集聚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区位示意图
  改革开放效应凸显。以前湾港为主体的青岛港是我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2010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5亿吨和1200万标箱。现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德生态园等国家级园区,近年来正在开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新区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
  海洋科技优势突出。青岛是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和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众多海洋科技平台,涉海专业两院院士19人,高级海洋专业人才约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为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为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积蓄巨大潜能。
  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台风登陆概率低。海岸多为山地基岩,近岸海域以清洁海区为主,水动力条件好,自净能力强。小珠山、铁镢山、藏马山和大珠山构成东北—西南向生态走廊,支脉蔓延全境,水系丰富,森林覆盖率44.2%,具备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战略意义
  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对青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推进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开展跨国经济合作试验,参与国际海洋资源、能源、科技、制度等方面交流合作,有利于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我国海洋经济走向深海、走向高端,促进更深层次开发开放。
  有利于探索我国科技兴海新模式。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建立海洋产学研有机结合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引领海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集约利用深水岸线、海湾、海岛资源,注重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切实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青岛港口、产业和政策优势,创新海陆统筹机制,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以青岛为核心的黄海西岸城市群,带动山东、辐射沿黄流域发展。
  有利于推动青岛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统一新区规划建设,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突破发展空间不足、城乡分割的局限,打造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有利于形成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大青岛格局,提高青岛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新区未来,以国际标准推进新区开发,以本土优势彰显新区特色,主动承担国家海洋经济走向深海、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外对内开放,着力构建海洋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辐射沿黄流域战略性经济增长极和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建设创新开放的海洋经济新区,再造一个新青岛。
  第二节 发展原则
  海陆统筹。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机制,把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统筹配置、产业统筹发展、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建设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
  以港兴区。依托前湾和董家口两大港口推进新区加速发展,将港口物流、交易功能与临港工业、航运服务业发展及城市功能统筹规划、有机结合,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实现港城联动、城乡一体。
  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建立集中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
  生态优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区,秉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相互衬托的山海城一体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集约节约用地用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低碳新区。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以保税港区、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新经济功能区,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研发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航运枢纽。发挥国家级深水大港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国际中转功能和航运服务功能,试行与国际接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
  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为载体,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海洋经济、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国际合作,构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
  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统筹海洋与陆城发展、对外与对内开放,构建国家层面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互动平台,带动内陆地区深度开发开放,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充分发挥新区在提升青岛城市核心功能的龙头作用,率先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和港、产、城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青岛—潍坊—日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极。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海洋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以新区北部城区和董家口港城带动全域发展的城市框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人口规模2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
  到2020年,建成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一流、城市功能完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0亿元,人口规模28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90%。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面积2096平方公里。其中,现状生态用地约59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0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约650平方公里,未来适宜建设用地约450平方公里,规划期内有序集约开发150—200平方公里。按照生态间隔、板块发展的思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统筹海陆资源,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构建“一心五区”空间开发格局。
  西海岸经济新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一节 新区中心区
  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胶南城区和黄岛部分城区,延伸放大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功能,形成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心区,规划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建设新区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科教中心和西海岸中心城区。依托唐岛湾、灵山湾滨海岸线,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高端商业、旅游度假,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培育西海岸金融聚集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和国际会议,推进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品牌建设,构建人文新区。依托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数字家电、风电装备、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五大经济功能区
  以保税功能区作为新区发展新的引擎,着力发挥国家级园区政策优势,依托两大港口,按照功能明确、机制创新、产业集聚、高端带动的思路,规划建设五个经济功能区,培育支撑青岛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一轮大开放格局。
  保税功能拓展区。前湾保税港区总面积9.72平方公里,一、二期5.44平方公里已封关。调整前湾保税港区封关区域,采取异地置换模式,在王台区域封关;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转型为进出口加工区或综合保税区,与保税港区整合联动;在董家口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逐步向保税港区过渡,形成4个保税功能核心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配套区,构筑胶州湾片区、董家口片区两大保税功能拓展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发挥口岸功能与保税功能叠加优势,争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航运金融、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等试点,促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临港制造、金融联动,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港航服务、航空、新材料和临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国家级航空产业和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争取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定价中心。
  国际经济合作区。包括红石崖、辛安、灵珠山、黄岛街道部分区域和王台镇,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中德生态园拓展区和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中德生态园核心区,加强与德方在生态城市改造和生态园区规划、节能环保产业、能源环境技术、节能生态示范建筑、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世界高端生态企业国际化聚集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中德生态园拓展区,加强与欧美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合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依托中日韩十城市签署的《青岛宣言》,加强与日韩在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合作,建设中日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及零部件、船舶零部件、临港装备制造、纺织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董家口经济区。包括泊里镇和琅琊镇全域,面积约23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和旅游宜居区。临港产业区,按照港口—物流—制造依次布局,优化开发空间,发展矿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物流、贸易和港航服务业,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储存、加工、物流基地和重要的交易中心。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铁等重化工业,培育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产业,承接青岛东部城区和新区中心区传统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旅游宜居区,传承琅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人文与自然景观,彰显文化魅力,建设琅琊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金融、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与董家口临港产业互补,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区、居住区间绿地建设和生态防护。
  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由海岛片区、大珠山生态片区、小珠山生态片区三部分组成,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海岛片区,包括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含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出版传媒、文化创意等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竹岔岛海上乐园,发展免税购物、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业。发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斋堂岛生态休闲旅游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岛、休闲岛和旅游度假胜地。大珠山生态片区,加强植被修复和石窟文化保护,发展观光旅游、民俗节庆、艺术创作和健身休闲,打造具有大唐特色的佛文化生态旅游区。小珠山生态片区,发挥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佛教文化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挖掘齐长城、佛教文化,建设新区中心区城市生态公园,形成文化内涵丰富、设施完善、舒适度高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古镇口服务保障区。包括滨海、张家楼两个街镇的部分区域,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大珠山东麓建设船舶保障产业园,发展船舶维修、装备维修等产业。大珠山西麓建设生活服务保障基地,发展商贸、居住、文化、教育、娱乐等配套服务业。


  专栏1: 率先启动的片区
  1、中德生态园
  2、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启动区
  3、董家口经济区临港产业区
  4、中心区中央商务区
  5、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凤凰岛片区
  6、董家口经济区旅游宜居区


  第四章 构建海洋特色产业体系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构建海洋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做大船舶制造业,发展大型油轮、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高档游艇、化学品船、特种船及关键零部件,突破发展邮轮制造。做强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深海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海洋科考装备、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争取引进轿车整车项目,发展新能源汽车、特种车及零部件。培育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港口机械、海洋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海洋装备、石化装备等特种钢材和高档钢材深加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型显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提升汽车电子、网络智能家电、数字视听、卫星组装产业,发展芯片、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核心产品。发展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服务、网络增值服务、软件服务等信息服务业。
  海洋高端石油化工产业。建设董家口石油化工基地,以大型炼油为龙头,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发展乙烯和高附加值大宗有机化工产品,以及树脂、橡胶、化纤等合成材料,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轻纺工业的高端石化产品。积极发展新兴海洋化工。
  航空产业。发展航空装备组装维修、飞机零部件生产、航空工业设计、航空教育培训、机载设备和航空新材料产业,构建直升机研发、总成、销售及商务机运营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商务机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试飞场,培育高端航空旅游业,打造通用航空制造、维修和服务基地。山东航空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航空产业园。
  海洋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发展海洋生物产品深加工、功能性海洋食品、海洋新材料和海洋医药产业,建设海藻深加工基地。发展规模化海水淡化产业,建设国家海水淡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海洋微量化学元素提取、海底矿产探采加工业,建设多金属结核矿业产业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
  海洋运输物流业。加快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加强海运与陆运、空运衔接,发展多式联运,开展以港口为龙头的全程物流服务业务。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发展保税物流等新业态。加快企业物流服务外包,实现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海洋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级黄金海岸旅游目的地。挖掘东夷文化、齐文化、琅琊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海洋文化元素,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出版策划、软件开发和文艺创作等产业,建设中影培训基地、中国影视制作和版权交易市场、动漫创意产业园、东夷文化产业园和达尼文化产业园,举办海洋文化节和金凤凰奖等活动,发展文化节庆旅游。积极发展邮轮经济,建设高端邮轮停靠港,鼓励兴建游艇码头,发展帆船、帆板、游艇等海上体验性旅游。提升海岛游和乡村渔村体验旅游档次。推进凤凰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小珠山、大珠山等4A级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山、海、城、文、旅、商一体的旅游链条。
  涉海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创新,扩大涉外金融业务,争取开展航运金融业务试点,发展船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和组织,争取组建黄海银行,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整体推进产融结合金融示范区建设。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培育和引进股权投资机构,探索设立新区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融资租赁试点。设立中国北方碳排放交易所。
  第三节 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提升积米崖国家级中心渔港服务功能,建设琅琊国家一级渔港,实施海外渔业工程,组建远洋船队,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和综合水产品交易中心,形成区域性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中心。发展深海养殖,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建设国家级海珍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规划建设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优质特色产品。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建设多渠道、便捷化配送体系。
  专栏2:重点产业项目
  制造业:董家口石油化工基地、中石化青岛炼化扩能改造、200万吨乙烯、200万吨PTA、200万吨芳烃、20万辆轿车等项目。
  服务业:凤凰岛影视文化演艺中心、瑞士摩科瑞能源集团石油交割库、中国华信能源橡胶战略储备、山东高速物流总部等项目。


  第五章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特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一节 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开放型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中科院材料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西海岸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新型显示、海洋工程、三网融合及互联网、石化装备等领域培育20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建设山东海洋船舶研究院,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等院校发展海洋学科和专业学院。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承接“蓝色硅谷”海洋科技研发成果,建设海洋科技成果孵化集聚区和产业化基地。以国家重质油加工工程中心、中国电子集团41所等为载体,建设石油化工工艺与装备、海洋工程与船舶、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家电及显示技术、民用航空、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创意八大产业研发转化集群。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筹建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科技债券、风险代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构建从风险投资、政策性融资到资本市场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第二节 培育海洋创新型企业
  扶持海洋科技小巨人。引导风险投资方向,重点扶持科研人员、产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留学生带头创业,大力培育初创型企业。梯次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创建海洋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设立企业上市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内外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
  做强重点企业。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先的重点企业,形成企业发展梯队,促进企业集聚。
  第三节 集聚海洋高端人才
  改善公共服务,营造宜业宜居环境,创建人才宜聚新区。加强人才需求研究、评估,实施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安家、创业和税收政策。注重人才结构调整,建立与新区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布局结构,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等重要领域人才引进培育,设立高级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专门人才、顶尖人才聚集。鼓励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发挥新区职业教育特色优势,规划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向培养。优先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对新区急需高层次人才,在引智引才工程中予以优先配置。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太赫兹技术”等20个创新人才团队。


  第六章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推进港口综合开发,建设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低碳环保的第四代国际化港口,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提升航运服务功能和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战略性转变。
  第一节 推进枢纽港建设
  优化港口资源开发。调整前湾港、董家口港功能布局,实现两港功能有机互补。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区基础设施、口岸查验监管设施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大型矿石、大型原油、通用码头、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建设,适时规划建设集装箱码头,争取国家批准董家口为一类开放口岸;前湾港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完成前湾港区航道扩建、集装箱码头四期、汽车滚装船码头等项目建设,配套建设餐饮文化休闲娱乐区,提升港区生活服务功能,建成现代化国际集装箱中转大港。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铁路、公路、管道等集疏港交通项目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连接海内外、沟通沿海地区、辐射内陆腹地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前湾港区与物流园区间、物流园区与高等级公路间交通联系,建设千山南路打通、疏港高架南延、黄河路高架等工程,实现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将胶黄铁路延伸至前湾南港区,扩建黄岛货运站上行系统,提高铁路疏港能力。推进董家口港区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建设,完善站场及配套设施。加开至中西部“五定”班列,发挥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散作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超前谋划青岛新机场建成后海空联运枢纽建设,增强海空联运能力。
  推进口岸跨区域合作。加强与烟台、威海、日照等周边港口的战略合作,实现港口间“海上直通”,打造进口货物中转、分拨中心,提升山东半岛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开展与黄河流域各口岸间合作,与腹地货主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与韩国、日本等港口合作,增强港口在国际航运体系中的资源配置能力。鼓励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到新区投资建港、经营码头和开辟航线。鼓励新区货运代理、综合物流服务等企业到无水港开展业务,加强揽货体系建设。
  提升港口管理协调能力。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山东电子口岸及正在筹建中的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海关、商检、外汇、税务等相关监管和主管部门数据信息,建立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服务优良、管理科学、国际一流的“大通关”口岸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前湾港与董家口港一体化管理机制,推进港口集团化运营。
  第二节 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供应、船员服务、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服务。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船舶融资租赁、船舶保险、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发展,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青岛航运交易所,开展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加强信息化服务,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船期公告,逐步形成典型航线货种运价指数。
  构建国际大宗贸易门户。创新市场功能和交易模式,积极发展期货和远期现货交易。在前湾保税港区建成全国最大棉花交易市场,发展成为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结算中心;支持中储股份等企业建设进口天然橡胶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争取赋予青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积极发展汽车、船舶、家电出口贸易。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在董家口港区建设矿石、煤炭、油品、液体化工、件杂货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运价指数中心;建设董家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石油交割库,实现由传统石油存储向能源储运中心转变;建设大型矿石保税堆场,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分拨中心。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前湾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仓储、运输、加工等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大宗生产资料交易、高附加值进出口加工等项目。推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巩固提高园区集疏运能力。推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储、配送流通加工、报关报检等一体化服务。加快董家口物流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王台物流中心等建设。
  第三节 完善保税港区功能
  扩大保税港区政策覆盖范围。整合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董家口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规划建设联动区,沿青兰、沈海、前湾疏港路和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区设置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形成保税仓储与运输的保税网络模式。在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保税配套产业区,以区内龙头企业带动区外协作配套企业发展。以保税港区特殊政策功能优势推动山东港口和特殊政策功能区资源整合,构建山东保税经济平台。
  赋予更多航运支持政策。推进保税港区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放宽船公司股权结构比例、船龄限制、船级社等准入条件。试行船舶购建预登记制度、第二船籍港制度,加强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国际航运船舶登记规模和质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航运税费政策,争取对企业海上国际航运业务收入和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收入等免征营业税,提高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制定和完善企业开设离岸账户政策。积极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经验,推动有关航运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试,加快集聚与航运相关的企业、船舶、货物、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
  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政策。创新海关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简化通关手续,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实行“分类通关”,以风险研判为依托,对低风险报关单由计算机自动径放。实行“无纸通关”,结合检验检疫通关单电子信息,进行“无纸通关、网上付税、电子放行”。实行“舱单分拨”模式,对一线海运进境即时配送的货物凭舱单直接入库分拨,简化申报手续,不实行备案清单。实行“分批配送,集中报关”模式,结合港区与国内进出的货物少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实行按月集中申报。特殊区域间货物采用“直通”模式,通过电子封志在海关信息化系统中进行发放、核注,企业只需要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货物不进行报关单申报,只在海关信息化系统中电子备案。
  专栏3:港口重点项目
  中石化LNG码头及罐区、青岛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中石化青岛港30万吨级大型原油码头、港投万邦集团大型矿石码头、摩科瑞大型原油码头、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四期、大唐集团煤炭码头等项目。


  第七章 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海陆、城乡布局,加快构建交通网络便捷畅通、能源保障安全清洁、水源保障充足高效和公用设施配套完善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网络
  适应青岛“三城联动”大都市发展趋势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地位需要,构筑新区对外两小时辐射圈,湾区一小时通勤圈,新区内部半小时通达圈,建设安全、快捷、高效、绿色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建设以城际铁路、高快速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对外交通网络,构建“廊道+枢纽”发展模式,承担新区与周边市区和青岛新机场、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铁路青岛集装箱中心站等重要枢纽交通联系功能。推进青连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薛家岛至团岛地铁,适时向新区中心区和董家口港城延伸。推进第二条海底隧道建设。建设莱州—胶南南北大通道、青兰高速—董家口港区联络线、开城路等道路工程。建设铁路青岛客运西站、西海岸汽车总站和黄岛汽车站等对外交通复合型枢纽,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隙衔接”。
  西海岸经济新区铁路及交通枢纽规划示意图
  区内交通。建设以快速主干道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网络,连接北部主城、董家口港城,实现半小时通行目标;建设以纵横干道、公交为主体的组团内道路交通系统。重点建设黄岛—胶南—董家口城市轨道交通、团结路西延至204国道、胶南现城区西外环二路、长江路西延与胶南前湾港东路对接、奋进路打通、嘉陵江路打通等工程。开展小珠山隧道打通研究。建设薛家岛旅游汽车站公交停车场、黄河路公交枢纽站、科技大学公交枢纽站、金沙滩公交枢纽站等大型公交场站。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县镇村级公路建设,加快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
  西海岸经济新区骨干道路规划示意图
  特色交通。结合山脉、河流、道路、景点、社区,构建“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绿道系统,发展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交通,形成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体验网络。以旅游码头为枢纽,开辟灵山湾、唐岛湾、琅琊台、董家口以及至东部城区多条海上交通。开展薛家岛旅游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在薛家岛轮渡区域设立空中交通枢纽,发展空中交通。
  第二节 能源保障体系
  电力。预计2020年用电负荷由2010年102万千瓦增加到450万千瓦。以黄岛电厂、琅琊500千伏变电站和新建大唐胶南城区热电、华能董家口热电为主要电源,推进黄岛电厂四期和琅琊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建设燃气循环电厂,配套建设黄岛电厂、船业、星火、张家楼、大唐胶南热电送出、华能董家口热电送出等6座220千伏变电站,安子、兰东、大学城、麦墩等15座110千伏变电站,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网架运行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
  天然气。推进山东液化天然气储运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中石化济青线、胶莱线、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中石油泰青威线气源,加强区域输气管网建设,建设胶州门站至黄岛、胶南以及董家口至胶南、黄岛高压管道,形成多气源联通的高压输气环网,完善中心区及各功能区次高压—中压供气环网建设,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新能源。建设大唐黄岛、国华宝山等风电发电场,积极开发海上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以及地源热泵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西海岸经济新区能源规划示意图
  第三节 水源保障体系
  2010年新区日需水量30万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日需水量达到80万立方米。按照区域统筹、开源节流原则,实现本地水源、客水与非常规水源的科学配置与综合利用,实现供需平衡。
  建设白马河至董家口水源配置工程,日供水4万立方米,保障董家口近期开发建设。推进沐官岛水库建设。加强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潮河、风河拦蓄水工程建设。研究建设张仓水库(铁山水库东库)。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实施董家口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大炼油二期配套海水淡化工程,扩大黄岛电厂海水淡化规模,实现日供水22万立方米。推进棘洪滩水库至黄岛水源配置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和日照、潍坊水源,扩大新区水源保障能力。
  西海岸经济新区水源及配置工程规划示意图
  加强水资源节约,全面推行阶梯式水价,对不同水源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和海水直接利用,发展分质供水。制定产业节水门槛,限制高耗水项目发展,提高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日再生水利用达到13万立方米。
  第四节 市政基础设施
  给排水。优化完善水厂布局,建设红石崖水厂、董家口水厂、黄岛海水淡化厂、董家口海水淡化厂,实施胶南第一水厂迁建、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加强供水配套管网、调蓄设施建设,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96万立方米。统筹污水处理设施配置,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体系,新建董家口、灵山卫等污水处理厂,扩建中科成、龙泉河、泥布湾、镰湾河等污水处理厂,到2020年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完善中水回用系统,回用率达到20%以上。
  供热。统筹扩建黄岛电厂、北部热源厂、黄岛南城区热源厂等热源,新建大唐胶南城区热电、华能董家口热电等热源及配套管网,整合新区热源厂及管网资源,实现供热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方式,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供热,提高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到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85%。
  垃圾处理。统筹配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抓马山、红石崖、胶南城区、董家口及城镇大中型垃圾转运站,规划建设新的垃圾处理场。推进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西海岸经济新区给排水规划示意图
  专栏4: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交通:青连铁路、董家口港区疏港铁路、晋中南铁路至董家口联络线、第二条海底隧道、黄岛-胶南-董家口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
  能源:华能董家口热电联产、大唐胶南城区热电、黄岛电厂四期、琅琊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山东液化天然气储运基地、大唐黄岛风电、大唐六汪风电、国华宝山风电等项目。
  水源:沐官岛水库、董家口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大炼油二期配套海水淡化工程等项目。


  第八章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海陆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海域和岸线资源,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
  第一节 构筑生态屏障
  生态山系。加强小珠山、大珠山、藏马山—铁镢山等山系生态建设,实施植被修复、封山育林、水源涵养和环境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建设森林公园,适度发展旅游业和特色观光农业。依托山体天然屏障,实现城市与产业区、生产与生活区之间生态间隔,构筑滨海田园式城市形态。对齐长城沿线山体进行造林绿化和人文修复,打造横贯东西的生态走廊。
  生态廊道。推进沿海、沿河、沿路三大生态廊道建设。沿海岸线加大植被绿化投入,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生态景观,加强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消浪林带建设,修复岸林和林地资源。沿吉利河、白马河等主要河流两侧建设不低于100米的防护林带。沿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建设不低于100米的通道林带,国道、省道两侧建设不低于50米的绿化带。
  生态节点。加强滨海、风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吉利河、陡崖子、铁山等水库和白马河等水源地保护。统筹防洪、蓄水、生态、环保、景观和人居等功能,加强洋河、巨洋河、胶河、横河、吉利河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划定河道蓝线和绿线,打造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
  西海岸经济新区生态建设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胶州湾区域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逐步改善胶州湾生态。加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标准,有效控制陆域污染物排放。加强南辛安河、豆金河等河流污染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船舶航行、海上倾废导致海洋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为重点,加强对燃煤、机动车和董家口港区矿石、煤等扬尘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药、化肥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工程。
  强化台风、风暴潮、赤潮、浒苔等突发灾害预报预测。完善船舶溢油、化学品泄漏或爆炸等事故应急救助设施,强化突发性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实施海堤强化加固和重点功能区防洪工程,沿海重要地段防护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
  第三节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岸、滩、湾、岛等资源分类管理和指导,有偿、有度、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严格保护岸线。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与综合开发原则,重点保证公众休闲、滨海旅游、港口岸线需求。旅游岸线禁止布局工业项目,沿岸500米作为滨海观光带,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面向公众开放。生产岸线实施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离岸建设。生活岸线配套建设公共绿地、生态景观,近岸限制布局地产项目和高层建筑,为公众活动留出空间。自然岸线保护基岩完整、水质清洁和环境原态性。
  开发和保护岛屿。保护性开发灵山岛,发展海珍品增养殖和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竹岔岛和斋堂岛。推进牛岛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开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初始登记,探索无居民海岛使用招标、拍卖试点。限制开发其他岛屿,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强岛屿自然修复和原生态保护。


  第九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施新区城乡统一规划建设,引导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放宽落户条件,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构建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依托黄岛和胶南城区建设新区主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协调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统筹协调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升新区文化品质,集中展现高标准的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质量。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建设唐岛湾、中央商务区、胶南老城等商圈。到2020年,人口规模180万左右。以港口和经济功能区开发带动董家口港城建设,高标准建设港城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挖掘琅琊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宜商宜居、职住平衡、高效运行的现代化新港城。到2020年,人口规模60万左右。
  建设特色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城镇合并,完善中心镇驻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制定实施合村并居规划,有序推进村庄集聚改造和融合提升,增强新型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实施镇村集中连片供水,实现农村集中式安全饮水全覆盖。大力发展镇村管道天然气。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社区。
  第二节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逐步实现12年免费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高中和职业教育向主城和董家口港城聚集,新增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西海岸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教集团,发展以海洋学科为主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引进德国等国外职业教育学校、重点大学和优质教育资源。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功能,创建3—5所三级医院,建设董家口中心医院。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社区倾斜。推进综合性医院与街镇医院合作,实施村(社区)卫生室公有化。实现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全覆盖。
  统筹城乡文化事业。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新区体育中心。完善各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一新区农村社会保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应保尽保。扩大五项基本保险覆盖面,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加快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低保救助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建立适应老龄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
  改革社会管理组织结构,推进网格化社区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街(镇)、社区(村)、居民单元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坚持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强化街(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安全监督等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开展扩权强街(镇)试点。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发挥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构建公、检、法、司、信访“五位一体”综合调解格局。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风险评估机制。


  第十章 支撑保障
  突出体制创新,加强开放合作,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构筑支撑新区开发建设的保障体系和动力机制。
  第一节 体制创新
  创新行政体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适时推进黄岛区、胶南市合并,设立新行政区。区划调整前,设立西海岸经济新区管委会,作为青岛市政府派出机构,享有市级人民政府审批权限。适时整合黄岛区、胶南市政府部门和人员,设置新区管委职能部门,加强集中统一管理,保留黄岛区、胶南市人民政府牌子。按照“党政联动、职能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形成大规划、大建设、大监管、大文化、大保障的工作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经济功能区设立管委会,负责功能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由区内街(镇)管理。
  创新海陆统筹机制。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涉海部门职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海域、海岛、海岸带、内陆腹地规划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海陆联动。实施与内陆地区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交流合作,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合作服务体系,探讨建立跨行政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科技创新协作机制和能源、土地、水资源利用合作机制。
  培育新型市场体系。发展期货市场,争取在新区设立期货交割库。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完善棉花、橡胶、矿石、贵金属、原油、水产品等商品交易市场,规范推广远期现货交易模式,构建海洋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体系。发展外汇市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结售汇服务,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品种,开发离岸金融业务。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韩元结算试点,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土地利用管理考核体系,完善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探讨委托整理、发行土地债券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多渠道筹集土地储备收购资金。建设新区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公开交易。探索土地一级市场“包片开发”。
  第二节 开放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在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中日韩海洋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循环经济合作园区和清洁能源合作项目。依托东亚十城市联盟和“环黄海行动”计划,扩大日韩高新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争取开通韩国仁川、平泽铁路轮渡航线和中韩海陆货运联运通道,探索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国际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交流合作。构筑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发展平台。以中德生态园为载体,扩大与德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能效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欧盟国家产业和技术合作,举办中欧商品交易会、商品展、商务论坛等重要展会,推进双边、多边技术贸易交流与合作开发。落实金砖伙伴城市《青岛倡议》,依托金砖广场和金砖伙伴城市论坛,扩大经贸合作,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领域合作。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展现开放、包容、创新的新区文化特质。
  加强国内合作。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发展,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连互通和港口、铁路运营管理合作,引导企业在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等领域跨区域相互投资。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带、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在港航物流、产业发展等领域合作互补。发挥新区作为黄河流域主要出海口和临近新欧亚大陆桥端点优势,依托青银、青兰高速公路构建西部能源、资源东送通道和东西部能源资源集散交易中心。
  加强半岛城市合作。着眼建设新区、提升青岛、引领山东、辐射沿黄,推动青潍日一体化发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市核心合作圈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统筹、铁路港口交通动脉贯通、能源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与烟台、威海、日照在港口、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山东半岛黄金海岸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与潍坊、淄博、泰安、莱芜在产业发展、物流贸易、资源开发等方面合作,带动鲁中、鲁西地区发展。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和产业梯度转移,辐射带动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鲁西南地区发展。
  第三节 政策保障
  财税政策。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新区事权与财权。以2010年为基数,“十二五”期间,新区新增的地方财政收入,按适当比例用于新区开发建设启动专项资金,以投资入股、定额补助、对发行企业债券和贷款实行贴息等方式,支持初期征地动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中外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高新区内资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加速折旧(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对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从获利年度起3年内,税前扣除风险补偿金。给予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税收优惠政策。
  土地政策。根据新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及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基本农田保有量,新区基本农田在省内实行异地代保,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新区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返还,优先用于新区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深化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海域政策。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管理试点、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减免新区重点项目海域使用金。国家海域使用金分配向青岛倾斜。支持董家口、薛家岛等海域开展集中集约用海。
  第四节 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有序推进新区规划建设、改革发展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指导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