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及全文时间: 2022-01-13信息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年 11月 29日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 责编:qgy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2134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市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有关单位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年 11月 29日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 “一干多支 ”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 ,着力下好 “先手棋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及《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 ,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 ,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 ,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 ,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 ,面积 2. 64万平方公里 ,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 2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 ,总面积 3. 31万平方公里 ,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 2966万人。

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 2025,远期展望到 2035年。 — 5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成都都市圈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 ,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具备共建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经济实力中西部领先 ,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 ,数字产业加速成长 ,文体旅游、现代物流、商业贸易、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2020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 10% ,成都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 2位。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凸显 ,是“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现 “两场一体 ”运营、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 ,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中欧班列 (成都)开行量居全国前列 ,国际空港、铁路港的 “双枢纽 ”格局加速形成。区域创新优势明显 ,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中西部前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 72,国家重点 (工程 )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 120,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6000家。生态宜居特色突出 ,资源禀赋优越、人文底蕴厚重 ,沿龙门山、龙泉山、岷江、沱江等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 “天府之国 ·安逸生活 ”吸引力不断提升。同城化发展起势见效 ,在规划统筹、设施对接、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方面形成良好局面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建设 ,青白江 —广汉、简阳 —雁江、蒲江—丹棱等 8个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 ,有利于成都都市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人口和经济势能 ,提升成渝地区极核功能 ,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 “一干多支 ”发展战略 ,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提高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四川发展 “主干 ”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性 ,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同时,成都都市圈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成熟都市圈相比 ,存在中心城市外溢效应不明显、交通通达深度不够、产业协作配套不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国土空间布局不优等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 “一干多支 ”发展战略为引领 ,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区位优势 ,推动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打造有机融合的经济共同体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尊重规律 ,同城融合。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 ,顺应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要求 ,循序渐进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筑牢生态绿色本底 ,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和保护 ,推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 ,创新驱动。突出问题导向 ,以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 ,破除利益藩篱和行政壁垒 ,着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科学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完善社会参与同城化发展重大规划政策协商机制 ,汇聚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建设都市圈的强大合力。安全发展 ,系统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安全源头治理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完善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 ,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理 ,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 ,持续推进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都市圈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聚焦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 ,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2025,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3. 3万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75% ,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基本实现。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构建形成内联外畅的开放大通道,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初步成网 ,城际 “断头路 ”基本消除 ,加快形成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一小时通勤圈 ,成都都市圈水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初步建立。西部 (成都 )科学城建设全面成势 ,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取得重大突破 ,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培育形成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特色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到 45%左右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标基本实现 ,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增强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0岁以上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全覆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得到更好满足。

———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充分显现。生态本底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城市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跨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100% ,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 90%以上 ,细颗粒物 ( PM2. 5 )年平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 GDP)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目标全部实现。

展望 2035,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高效基础设施全域同网 ,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 ,城乡环境美丽宜居 ,人民生活富庶安逸 ,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大幅提升 ,形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三章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 ,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 ,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支撑作用 ,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充分利用成都主城发展能级较高的优势 ,积极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心城区瘦身健体 ,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 ,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西部 (成都 )科学城 ,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立足各自发展基础 ,主动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 ,逐步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支持三级医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区在三市布局 ,增加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业水平。推动德阳强化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协作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优势。推动眉山充分利用四川天府新区平台资源 ,显著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商贸物流和休闲度假功能。推动资阳与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发展 ,积极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 ,打造临空经济高地、先进制造基地和生态文化江城。

增强县城 (县级市 )承载能力。立足自身特色资源 ,充分发挥与成都空间距离近、综合成本低的优势 ,培育形成若干卫星城 ,打造都市圈发展的节点支撑。统筹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 ,推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成都东部县市要把握成都东进契机 ,着力夯实制造业基础。成都西部县市要落实成都西控要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方式。外围县市要积极服务和融入中心城市发展。深化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和 “小县优城 ”试点 ,稳步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改市。

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支持小城镇对接大中小城市需求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 ,融入城市发展。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环境风貌、文化传承、城镇治理 “六大提升行动”。完善小城镇市政和公共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支持镇区常住人口 10万以上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 ,支持有条件的镇建成县域副中心。

专栏 1 县(县级市 )发展重点

01 支持成都东部县市着力夯实制造业基础简阳建设空港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 ,打造智能制造高地 ;金堂建设淮州新城,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职业教育。

02 支持成都西部县市强化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都江堰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水源涵养功能区 ;彭州、邛崃、崇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大邑围绕西岭雪山发展生态旅游 ;蒲江建设川藏铁路运营保障基地。

03 支持外围县市积极服务和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广汉发展能源装备和农产品加工 ;什邡做强中式雪茄产地品牌和植物蛋白饮品生产基地 ;中江融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打造德阳市域副中心 ;仁寿融入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 ,打造眉山市域副中心 ;青神、乐至建设都市圈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节 构建 “两轴 ”打造 “三带 ”

构建 “两轴”。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 ,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铁路 ,推动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 ,强化成都东部新区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作用 ,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 ,畅通天府大道眉山段 ,推动南北向市域 ()铁路有序发展 ,强化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成德眉发展轴。

打造 “三带”。统筹推进重大平台联动建设 ,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协同提升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 ,建设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 ,协同提升现代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 ,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专栏 2  “三带 ”建设重点任务

01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支撑 ,联动成都市青白江、新都、金堂、金牛、彭州 ,德阳市旌阳、罗江、广汉、凯州新城、什邡、绵竹、中江 ,打造形成 13个城市组团和 10个小城镇组团。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一体化运营 ,协同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绿色食品、医药健康等。

02 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四川天府新区为标杆引领 ,联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市高新南区、双流、新津 ,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眉山市彭山、东坡、仁寿 ,打造形成 16个城市组团和 12个小城镇组团。发挥国家级新区高能级发展平台集聚和重大政策汇聚的显著优势 ,打造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区域 “产业 +生态 ”融合发展示范 ,协同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

03 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支点 ,联动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等龙泉山及其以东区域,资阳市雁江、乐至、安岳 ,眉山市眉东新城 ,打造形成 6个城市组团和 9个小城镇组团。强化天府国际航空港和东部新区铁路枢纽港 “双引擎 ”功能 ,加快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 ,协同发展航空航天、现代物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文旅 (体育)、临空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等。



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


第三节 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发挥成德眉资毗邻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 ,推动交界地带在规划布局、交通连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支持彭州—什邡、青白江 —广汉、金堂 —中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眉山片区、蒲江 —丹棱、新津 —彭山、简阳 —雁江 —乐至等区域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 ,推动其他交界地带融合发展。

专栏 3 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

01 彭州 —什邡率先启动濛阳新城 —马井新城联动发展区建设 ,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农副产品专业物流基地和集散交易中心。推动龙门山康养旅游联动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依托天府中药城 —天府蔬香协同发展区 ,打造国家级种植加工交易基地及三产融合示范区。

02 青白江 —广汉率先启动青白江大弯街道和德阳高新区狮象组团建设 ,打造 “凤凰湖 ·三星湖 ”城市公园组团和青广教育基地 ,推动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和德阳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城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 ,夯实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基础支撑。

03 金堂 —中江加强淮州新城和凯州新城关联产业协同招引 ,推动以应急安全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基础 ,规划建设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中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 ,共同打造 “灯笼之乡”、食用菌培植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04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区域推动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加快融入成都直管区以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为核心的产业功能区体系 ,协同发展总部基地 ,完善创新配套设施共建共管共用机制 ,打造成眉高新技术协作产业园。联动籍田街道和视高街道,开展 “产业 +生态 ”融合发展示范。

05 蒲江 —丹棱依托丹棱丹橙现代农业产业园、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大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力度 ,壮大以晚熟柑橘、樱桃为主打产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发挥区域生态资源禀赋优势 ,联合推广 “云顶水乡田园综合体 ”“幸福古村 ·齐乐桃源 ”等乡村休闲度假品牌 ,培育一批 “旅游 +”产业 ,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

06 新津 —彭山加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关联产业协作配套,支持开展智能化创新引领示范。以天府农业博览园、中法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 ,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博览产业。串联梨花溪文化旅游区、彭祖山一三产融合发展区 ,打造新津 —彭山岷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07 简阳 —雁江 —乐至以简阳江源镇天府田园、天府临空经济区资阳片区农业板块为核心承载 ,强化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的培育、种植和展示 ,发展具有临空特征的高端示范农业。依托简阳施家阳春玉桃产业园、简州大耳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乐至高寺阳化河种养循环融合园 ,积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 ,壮大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在简阳施家镇、雁江区老君镇、乐至县高寺镇建设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四章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聚焦 “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 ”,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

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两场一体 ”运营 ,强化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路互联互通 ,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枢纽运营效率 ,增强航空货运能力 ,建设引领西部民航发展的国际航空枢纽。推动成都空港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推进区域内通用机场建设 ,促进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协调发展。

强化全国性铁路枢纽功能。优化成都主枢纽 “三主三辅 ”客站布局 ,完善 “1+1+17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 ,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实施中欧班列 (成都 )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打造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的国际信息港 ,搭建 “通道+物流 +产业 ”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探索与重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推动德眉资物流港 (园区 )建设 ,优化完善多式联运型和干支结合型货运枢纽布局 ,构建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提升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 ,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完善综合枢纽周边铁 ()路货站、货物换装分拨中心、集装箱拼箱共享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物流设施。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 ,强化重要物流站场间快速直通。推行多式联运 “一单制 ”,推广电子运单 ,探索推进单证物权化,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 ,共同运营国际班列。

专栏 4 交通枢纽重点项目

01 航空枢纽完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设施 ,开工建设成都东站、眉山、资阳等城市候机楼。

02 客运枢纽加快推进成都铁路站扩能改造、天府、资阳西、乐至铁路站建设等工程。开工建设十陵南、简州、空港、金堂东等铁路站和三星堆旅游集散汽车站 ,强化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 ,打造一批综合交通枢纽。

03 货运枢纽统筹推进各类货运枢纽集约高效布局。加快完善青白江成都国际铁路港基础设施 ,建设资阳公铁物流港、眉山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 (黄许物流园)。开工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淮州辅港、资阳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农副产品专业物流港、什邡蓉北快运物流园 (一期)、成都天府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成都东部区域物流港 (简阳)


第二节 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 ()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 ”,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等干线铁路项目建设 ,研究规划成都外环等连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和都市圈市域 ()铁路 ,全面畅通铁路客货运输大通道 ,建立健全高效联通铁路网。加快推进成都铁路枢纽环线改造 ,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 ()列车 ,推进市域 ()铁路有序发展。探索以轨道交通方式合理衔接德眉资毗邻城镇 ,构建以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站、德阳北站、眉山北站、资阳北站等为核心节点 ,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成都都市圈轨道通勤网络。

畅通公路网。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 ,进一步提升成都都市圈高速路网衔接转换效率 ,形成 “3 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 ,加快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等城市联通轴线和成资大道等城际快速通道项目 ,构建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实施打通城际 “断头路 ”行动计划 ,力争 2025年基本消除城际 “断头路”。聚焦建设龙泉山、龙门山和沱江、岷江“两山两江 ”绿色交通廊道 ,发展 “交通 +”新兴产业 ,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促进轨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机衔接 ,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联合购置 (租赁 )新型公交化动车组 ,推动天府动车所、崇州动车所等配套设施建设 ,结合周边动车所利用情况 ,预留德阳动车所设置条件 ,进一步优化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成灌 ()铁路开行方案,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推动主要交通干线站点综合开发 ,优化设置公交站点和大型停车场。推进成都都市圈公交 “一卡互通、一码互通、优惠共享 ”,协同搭建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

专栏 5 交通路网重点项目

01 干线铁路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成自宜高速铁路、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等项目。

02 城际和市域 ()铁路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 ()铁路 ,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成都至眉山等成都都市圈市域 ()铁路 ,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

03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G5绵阳至成都段、G42南充至成都段、G0512成都至乐山段等扩容工程和成都经济区环线德阳至都江堰段、天府新区至邛崃等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 G76 / G85成渝、G4215成自泸、G4217成汶高速公路扩容和天府新区至乐山、邛崃经芦山至荥经、资中至铜梁、乐山至资中、峨眉山至荥经、蒲江经丹棱至夹江 (彭山至峨眉山)、德阳绕城等高速公路项目。开展乐至经自贡至犍为、成都经三台经大英至乐至、绵竹至茂县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04 成都都市圈城市联通轴线加快建设东西城市轴线成都东段、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大道眉山段。开工建设东西城市轴线资阳段。

05 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成新彭什快速通道、金简黄快速路一期、金简仁快速路二期、成资临空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彭广青淮快速通道、金简仁快速路北延线、湔三旅游大道、眉州大道东延线、梓州大道南延线、益州大道南延线、成渝高速至成宜高速联络线、东蒲快速路、锦江大道、滨江大道至郑园路、通江大道、S104东彭快速通道、彭邛快速路、眉山工业大道 (青龙互通至新津大件路外绕段) S422乐金快速通道、紫微大道等项目。开展遂宁至天府机场快速路乐简段、资简产业大道、资阳迎接至空港新城、彭蒲快速路、天邛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北延线、龙泉山旅游公路、S102资安快速通道、仁资 ()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

06 城际 “断头路 ”畅通工程加快建设成资大道、云大路、万罗路、放高路、简仁快速路、S401蒲丹路、彭什沿山路、积淮路。开工建设 (成德 )货运大道、青金快速路北延线等项目。


第三节        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

增强电网能力。构建环成都区域四川电网 “北立体双环 ”网架,加快甘孜 —天府南 —成都东、阿坝 —成都东 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建设 ,提高成都都市圈接纳清洁电力能力。推进成都新津、德阳南等 500千伏及配套输变电重点工程建设 ,统筹优化交界区域电网 500千伏主网架、同步优化完善成都市 220千伏电网结构 ,为保障负荷中心供电提供坚强网架支撑。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打造国际领先城市电网 ,积极构建坚强局部电网 ,为重点保障用户打造城市电网 “生命线 ”通道 ,提升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有序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 ,协同推进充电站 ()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智能电网需求管理和动态响应技术应用 ,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完善区域天然气设施布局。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的运营协调,整合区域终端燃气市场。加快液化天然气 ( LNG)应急调峰储配站 (二期)、四川中京燃气储气调峰扩能等项目建设 ,联通毗邻区域天然气管道 ,有序建设生物天然气、氢能设施。统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 ,

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探索公用设施跨市域运营 ,鼓励企业跨市域承接环卫绿化等市政服务项目。完善交界区域垃圾处置、污水污泥处置等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选址协商机制 ,协同推进垃圾、水力环保发电厂等重大公用设施建设。建立建材产品协调保供机制 ,推进砂石资源市场合作。

专栏 6  电网重点项目

01 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甘孜 —天府南 —成都东、阿坝 —成都东、天府南 —重庆铜梁 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02 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雅中 —江西、白鹤滩 —江苏、白鹤滩 —浙江等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03  500千伏工程完善四川电网 500千伏主网架 ,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成都区域四川电网 “北立体双环 ”网架。建设甘孜、阿坝、天府南、成都东等特高压交流配套 ,雅中等特高压直流配套 ,白鹤滩送出加强、沐溪 —叙府断面加强等工程。核准建设遂宁加强、邛崃、大林、新津、成都西 (温郫)、十陵、淮州、空港、南部、泸州东、绵阳南、德阳南等输变电工程。

04 成都市坚强智能电网核准建设后子门、沙西、黄忠大道等一批 220千伏输配电工程 ,完善县域电网 220千伏网架支撑。开展成都地区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建设。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

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 ,强化 “三水 ”统筹 ,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促进集蓄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 “双控 ”行动 ,推进节水型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协同开展 “再造都江堰 ”水利大提升行动,建设李家岩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 ,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三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完善成都都市圈水网体系。健全三岔湖等龙泉山以东灌区管理体制 ,创新毗河供水工程等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营机制 ,协同开展岷江、沱江干支流水库闸坝科学调度。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岷江、沱江、青衣江防洪治理工程 ,加强城市智能排水系统建设。建立防洪减灾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岷江、沱江干支流沿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跨行政区水源地保护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 “四库一点两线 ”重要饮用水水源及高速水道的保护与建设 ,统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推进成都都市圈水利行政执法协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 ,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严格落实岸线保护机制 ,新建项目不得违法违规侵占、破坏河湖水域岸线,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推行河湖长制。

专栏 7 水利重点项目

01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张家岩水库直接引水至老鹰水库管道工程、老鹰水库水源保护 —望水河泄水工程、李家岩水库。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三坝水库、久隆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开展沱江团结、通江水库、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羊毛沟水库等前期论证。

02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紫坪铺水库、黑龙滩水库、张家岩水库、老鹰水库、都江堰渠首、人民渠和东风渠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03 灌区配套工程实施都江堰灌区、通济堰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第五章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 ,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 ,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突出兴隆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创新布局 ,积极整合优势领域科研力量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 ,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 ,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 ,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 ,吸引集聚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产品等研发投入 ,争取更多 “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落地。在航空航天、精准医学、轨道交通、先进核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高标准建设西部 (成都 )科学城。优化 “一核四区 ”创新布局 ,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成都科学城重点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新经济活力区重点发展 5G通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 ,生命科学创新区建设新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未来科技城打造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聚区。

专栏 8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0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提升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能力。布局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02 科教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装置、西南交大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成都超算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

03 重点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现代交通领域 ,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网络安全、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 ,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

0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成都流体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燃机研发应用产业创新平台、电子科技大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0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眉山分中心、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 ,推动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示范机构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二节    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支持成都都市圈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 ,在国家级、省级新区和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校 ()地协同创新集群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档升级科教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 ,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引进科研院所 ,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依托省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大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 ,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联动推进创新创业。发挥西部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探索建设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构建完善 “众创空间 +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 +产业园 ”阶梯型孵化体系。持续举办 “双创周 ”“创响中国 ”等双创品牌活动 ,共建共享 “科创通 ”“盈创动力 ”等双创服务平台 ,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成都都市圈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 ,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合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 ,组建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专业人才市场联盟。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 ,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 “引育用留 ”自主权。创新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 ,鼓励中央单位科研人员参与成都都市圈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 ,提供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 ,优化科技项目组织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 ,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 ,完善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持续推进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

加强创新政策协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共建科技创新基金池。促进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 ,扩大适用范围。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 ,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健全维权援助、非诉纠纷多元化解等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第六章        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

坚持 “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 ”,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 ,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 ,完善差异化协同的制造业发展布局。重点依托 “三带”建设 ,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 ,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 ,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 ,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 ,一体构建成都都市圈产业功能区。制定制造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 ,推动形成 “研发 +转化 ”“总部 + 基地 ”“终端产品 +协作配套 ”等产业分工模式。搭建覆盖生产采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 ,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产业技术基础瓶颈短板 ,协同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编制产业链全景图 ,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加大技术更迭、工艺优化、装备升级力度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 ,塑造新兴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 ,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引 ,促进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 ,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细分领域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 ,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整合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领域优势资源 ,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 ,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生产 ,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车联网 ,以智能(网联 )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 ,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壮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基地。

专栏 9 制造业重点领域

01 电子信息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 ,联动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崇州消费电子产业园、成都芯谷、德阳天府数谷、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资阳电子信息产业园等载体 ,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重点突破半导体、空天信息、智能 (网联 )等领域关键技术 ,协同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信息与服务 ,建设世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产业研发重要基地和国际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制造高地。

02 装备制造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联动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园、四川青神经济开发区、成眉绿色铸造智慧产业园区、资阳临空智能智造产业功能区等平台 ,促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制造、增材装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应用 ,重点发展环保装备、精密制造、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 ,推动应用服务与产品制造融合发展。支持德阳市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03 航空航天以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航空产业园、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为核心 ,联动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园区、什邡通航产业园区、资阳临空经济区等平台载体,强化航空航天研发与设计协同 ,重点发展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与再制造。依托枢纽机场与通航机场 ,积极拓展民用航空运营及维修、培训等航空领域专业服务。

04 新能源汽车以龙泉驿汽车城为核心 ,联动四川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乐至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功能区等平台载体 ,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 (网联 )汽车、汽车服务业、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提升竞争力 ,开放部分公共道路、公共交通等示范场景 ,推动智能 (网联 )汽车关键技术研发、车联网产品应用和示范。

05 轨道交通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和金牛坝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中德 (蒲江 )产业新城、资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一校五区 ”联动发展 ,聚焦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城际轨道等领域 ,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 ,发展轨道交通领域专业服务业,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和产学研用融合中心。

06 医药健康突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医美健康城核心支撑,联动成都未来医学城、资阳 “中国牙谷”、资阳医药食品产业新城、中江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眉山 “西部药谷 ”等载体 ,以生物医药前沿领域技术研发及医药产业原材料供应、医疗器械装备制造为重点 ,协同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支持资阳建设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07 先进材料强化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雁江临空配套产业新城等平台产业承载和协作配套能力 ,整合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链纵向资源 ,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关键技术 ,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眉山突出发展绿色建材等先进材料产业。

  

第二节    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科技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成都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建设 ,发挥技术、渠道、数据等优势改造提升加工制造环节 ,积极承接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营维护等外包服务。培育集聚会计审计、安全环保、法律服务、商务咨询等服务机构 ,加快提升中国 (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功能 ,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拓展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功能 ,加快成都物联网云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促进物流体系和组织结构创新 ,提高物流智能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能力。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将消费供给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结合。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 ,打造优势产业交易和服务平台 ,推动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 ,大力发展新零售等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 ,协同开发和整体推广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旅游资源 ,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都段 ,发展数字文化体育、智慧旅游、康养体育旅游、音乐文化产业等新业态。打造春熙路 —太古里等世界知名商圈 ,擦亮“夜游锦江 ”等夜间经济名片 ,丰富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产品。实施川菜传承与创新工程 ,振兴老字号川菜 ,发展绿色、智能餐饮 ,创建宽窄巷子、德阳文庙、东坡水街等美食地标 ,促进川派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医疗康养服务提升工程 ,推进 “中国牙谷”“医美之都 ”“西部药谷 ”建设 ,培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 ,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扩大家政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 ,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领跑者 ”行动重点推进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现代金融业集聚发展。支持成都开展共建 “一带一路 ”金融服务 ,以打造西部财富管理中心为重要抓手 ,助推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等创新工作 ,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对创新活动全生命周期的审慎管理,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 ,推动在蓉设立金融科技研究院。协同实施 “交子之星 ”上市企业培育计划 ,全方位共建共享交子金融 “5+2平台金融服务。依托 “银政通 ”扩大数据共享范围 ,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强化金融监管科技运用。加强金融审判专业化建设 ,健全金融审判组织体系。

专栏 10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01 现代金融依托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平台载体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医疗健康金融 ,配套发展金融科技、金融信息服务、金融安全服务和金融文化服务 ,促进消费金融信贷模式创新。支持成都开展共建 “一带一路”金融服务 ,打造综合信息、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汇率风险管理平台。

02 文化体育和旅游提升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等国际化配套服务能力 ,高标准建设西岭雪山运动康养产业功能区、大邑博物馆景区、三苏祠景区、黑龙滩风景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岳石刻文化休闲度假区、陈毅故里景区等 ,联合打造文化主题游、休闲度假游、户外运动游等特色精品游线。依托天府数字文创城、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成都影视城等文创街区 (园区 ),聚焦创意设计、音乐艺术、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 ,强化文化资源价值挖掘和产品供给业态创新 ,大力开发数字文创新产品。

03 现代商贸利用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势能 ,打造春熙路时尚活力区、德阳文庙、东坡水街等知名商圈 ,培育个性化专业化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第三方专业服务 ,构建枢纽型商贸商务中心。提升成都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集聚区功能和业态丰富度 ,建立和推广 “市场平台 +()产业 ”协同发展机制 ,重点发展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特色的国际贸易、中高端商贸等业态 ,推动优质 “川造 ” “川产 ”“川创 ”产品便利化出海。

04 现代物流以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 ,联动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成都欧洲产业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眉山国际铁路港、资阳综合保税物流产业功能区等平台 ,鼓励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环节协同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建设 ,促进区域多式联运和城市物流配送一体发展。支持资阳建设西南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基地。


第三节    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联动实施 “米袋子 ”“菜篮子 ”工程,提升都江堰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 ,统筹各级农业园区 ,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跨区域协同实施优质蔬菜供应基地项目 ,推动蔬菜生产精品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增强蔬菜综合生产保障能力。依托区域生猪养殖大县和龙头企业 ,布局规模化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立农产品保供同城合作机制 ,协同布局农产品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点 ,推进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数字化建设 ,增强农产品调控配送能力。

高质量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对标国际一流 ,大力发展彰显 “观山水、品川味、慢生活 ”天府之国生活特质的现代都市农业。高标准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 ,发展品种专用、生产定制的精深加工新模式 ,推动川味、川果、川茶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促进郫都川菜、什邡雪茄、青神竹编等特色产业发展 ,打造眉山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和文化旅游类、三产融合类特色小镇。联动推广天府油菜、安岳柠檬、眉山春橘、罗江贵妃枣等特色农业知名品牌,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强化农商文化旅游体育整体运营联盟和信息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 ,培育一批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美丽休闲乡村。开展 “都市农景 ”试点 ,探索建设社区农场 ,再造都市农耕生活场景 ,催生一批都市农业新兴业态。

专栏 11 现代农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01 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新津、仁寿、乐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蒲江、邛崃、广汉、安岳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成都川菜产业园、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什邡雪茄现代农业产业园、绵竹名酒食品产业园、绵竹芳香产业园、中江挂面产业示范园、眉州东坡中国川菜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02 先导性支撑产业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 ,大力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四川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 ,打造种业创新基地。高质量建设四川 (乐至 )现代畜禽种业科技园 ,加强畜禽育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配中心建设 ,加快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西南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基地。与重庆合作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 ,开展全程机械化创建技术集成行动。

03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大农产品品牌认证、监管、评价和保护力度 ,搭建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培育壮大 “天府龙芽 ”“天府菜油 ”“天府好米 ”等区域公用品牌 ,提高成都 “天府源”、德阳 “蜀道”、资阳 “资味 ”和“味在眉山 ”等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加强郫县豆瓣、中江挂面、东坡泡菜、雁江蜜柑等名优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与开发。


第四节   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支撑。加快 5G和光纤超宽带 “双千兆”网络建设 ,深入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 IPv6)规模部署、商业化应用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实施先进数据中心示范工程 ,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 ,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依托成都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联动各类企业级数字化云平台 ,搭建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物联网 ,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 ,加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 ,构建城市智能感知网络。加强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推动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 “芯火 ”双创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完善 “蜀信链 ”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 ,在金融科技、产品溯源、医疗健康、物流仓储、知识产权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场景。实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计划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成都 )综合型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 ,加快建设行业二级节点 ,协同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改造、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

提升数字普惠服务能力。加快公共交通、养老托育、水电气等便民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 ,健全适应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推动“天府蓉易办 ”等平台互认互通 ,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能。整合政务服务移动端 ,拓展成都智慧治理中心平台功能 ,聚焦城市公共管理、公共安全 ,丰富 “城市大脑 ”“智能感知网络 ”“城市数据湖 ”等智慧场景应用 ,探索都市圈数字协同治理。构建云端集成、便捷高效的城镇社区智慧场景 ,积极培育流量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服务产品开发供给。


第七章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 ,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 ,深化开放合作 ,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沿成渝地区北中南三条发展轴线,依托高铁高速通道 ,深化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城市的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与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合作。沿长江黄金水道 ,与长江中游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产业链协作 ,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强化合作互动 ,延伸拓展与东北亚和美洲地区的国际经贸合作。

推进南向开放战略通道建设。强化与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以南向至东盟铁海联运、公铁联运班列为纽带 ,深化与黔桂滇西南传统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 ,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川港川澳合作会议、东西部产业协作等机制,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沿海经济带。

拓展提升西向联动开放能力。强化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协同发展 ,深化与青藏甘新宁等省区合作 ,推动特色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协作 ,依托西向国际航线和中欧班列拓展国际经贸合作 ,建设面向欧洲及中西亚的国际市场主枢纽及重要门户。共同推动北向出川开放合作。强化与川东北经济区的协同发展,

共同提升北上出川通道建设水平 ,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对接合作 ,延伸拓展与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华北、东北地区的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第二节 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标准建设中国 (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 ,深化制度创新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 ,推出更多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加大力度推进差别化探索 ,推动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 ,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中国 (重庆 )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协同创新。

高能级提升完善开放战略枢纽。协同建设国际门户枢纽 ,提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竞争力 ,加密国际航线航班 ,提升中转效率,积极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 (成都 )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推动中欧班列 (成都 )高质量发展 ,建设 “一带一路 ”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稳定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 ,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共建国际铁路物流大港区。提升开放口岸能级 ,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

高标准打造国际贸易投资平台。共建 “一带一路 ”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加快建设四川天府新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推动中国 —欧洲中心、中国 (四川 )—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升级。加快成都、德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 ( B2B)出口监管试点工作 ,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布局国家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建设中国 (成都 )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眉山川港合作示范园。

高水平举办重大展会活动。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国际影响力 ,做大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 “中国牙谷 ”国际峰会、世界柠檬发展大会等重大展会品牌 ,共同承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中国 —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活动。支持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建设智慧会展场馆 ,积极拓展智慧会展、云展览等新业态。

专栏 12 重大开放合作平台

01 自由贸易试验区 (协同改革先行区 )推动中国 (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加快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制度体系创新。加快德阳、眉山、资阳、温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

02 综合保税区及保税物流中心 (B)做好综合保税区工作统筹 ,加强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的评估分析 ,引导成都高新、成都高新西园、成都国际铁路港等综合保税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积极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提升成都空港、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等保税物流中心(B)物流功能 ,统筹保税物流中心 ( B)布局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保税物流中心 (B)

03 国际合作园区有序实施中日 (成都 )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提升成都中法生态园、中德 (蒲江 )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国际合作水平 ,建设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园区、中日产业合作园、中法农业科技园。

04 港澳台合作园区建设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川港合作示范园。


第三节 一体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 ,拓宽国际优质资本进入园区建设、城市管理、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检测维修出口基地、动漫游戏出口基地等。打造综合信息、货币交易、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汇率风险管理平台 ,支持成都都市圈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鼓励社会资本在成都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争取在成都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试点。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发债融资。

整体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探索智能化电子围网的海关监管模式 ,推动口岸物流信息全程采集共享、监管互认 ,扩大与国际班列目的地海关的通关互认。加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开辟创新创业 “绿色通道”。探索推进外国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相关驻外机构负责人试点。允许外国人才依托在川企事业单位 ,领衔实施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支持海外人才开展离岸研发。

增进多层次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深化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交流合作。依法依规办理外国在川设立领事机构事宜 ,支持设领国家开通国际直航航线 ()。提升现有友好城市交往质量 ,积极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大通道节点城市、南向开放重要城市、未来直航及开通班列潜力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关系。争取成都承办更多主场外交活动。


第八章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 ,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 ,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推动教育同城化发展

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 ,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联盟 ,优化成德眉资 4市中小学布局 ,鼓励成都优质中小学校与德眉资合作办学 ,促进优质网课资源全域共享 ,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改革发展。组建区域型、行业型及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 ,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资阳文旅职教城 ,支持德阳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高地 ,统筹布局共享型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系统、信息共享平台 ,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 ,协同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持在蓉高等院校到德阳、眉山、资阳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校长和教师跟岗研修常态化工作机制,联合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专栏 13 教育合作共享工程

01 优质教育发展联盟分教学阶段构建优质教育集团及办学共同体 ,打造学前教育联盟、基础教育联盟、特殊教育联盟 ,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教研科研、教学设施和学校治理共建共享。

02 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名师 (名校长 )工作室 ”“班主任工作坊 ”等为载体 ,开展教学重点问题专项教研 ,多形式开展教师培养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03 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智慧教育联盟 ,整合 “成都数字学校 ” “微师培 ” “成都七中网校 ” “石室祥云”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实现网络条件下的开放协作、资源共享。

04 研学实践基地遴选一批国家、省、市已命名的研学基地 (营地 ),联合制定实施研学实践计划 ,共同开发研学实践课程和路线 ,打造 “成德眉资大研学实践带”。

05 职业教育提升计划建立职业教育发展联盟 ,推动成都市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高地、德阳市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 ,支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 ”建设 ,推进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资阳口腔职业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提档升级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服务中心建设。

06 产教融合示范区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推进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汽车产教融合、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资阳市职业教育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

07 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在成都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有序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 ”,共同推动教育 “走出去”,打造教育国际化窗口。


第二节 共建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 ,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 ,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 ,优化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推进省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生物安全三级 ( P3)实验室建设 ,提升县 ()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区域审评分中心和审核查验分中心。推动开展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 ,发展专科联盟 ,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公立医院社会保障卡 (含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就医 “一码 ()通”,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 ,完善急救医疗网络联动协作机制。探索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推进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合作培养。

专栏 14 医疗卫生扩容延伸工程

01 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临床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德阳市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改扩建等项目 ,共同构建疫情防控网 ,定期交换疾控信息 ,共享风险评估信息和疾病防治实验结果 ,共同提升疫情和灾 ()备协同处置能力。

02 城市医疗集团及专科联盟建设工程建立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 ,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康复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网格化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推动优质医院共建专科联盟 ,率先建成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联盟。

03 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工程创建国家综合、口腔、高原病等医学中心和相关专业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华西医院集群、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第五代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省中医院 )德阳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项目。

04 互联网医疗协同发展工程推进 “5G+医疗健康 ”远程应用体系建设 ,促进医联体开展远程会诊协作。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推进实现居民就医 “一码 ()通”。


第三节 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成立成都都市圈演艺联盟 ,鼓励联合创作和演出优秀文艺作品 ,联合打造三星堆、大熊猫等天府文化名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 ,探索省级和市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联盟式运行模式 ,完善 “惠民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等共享服务 ,推动文化设施向成都都市圈居民全面开放。落实 “先考古、后出让 ”要求 ,将文物保护全面纳入城市建设前置审批 ,推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推动成都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建设 ,依托大遗址和重要石窟寺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遗址公园 ,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加强文物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资源统一规划开发 ,协同建设成都国际赛事名城 ,打造成都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国际青少年足球赛等赛事品牌 ,推进国际赛事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实施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联合培养计划 ,推进体育场馆全域开放。

第四节 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对接

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 ,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 ,推动政策衔接、异地通办 ,联动建设成都都市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区域创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网络学院 ,整体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 “一卡通 ”,加快社保医保服务同城化 ,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和缴费年限互认 ,实现工伤保险互通互认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促进医保基金监管流程和标准统一 ,依托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探索药品、医用耗材跨地区联合采购。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优化养老产业布局 ,合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康复中心、医养联合体 ,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 ,实行养老床位补贴跟随人走、异地结算。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有效衔接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多元化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促进住房保障共建共享。推进住房公积金政策协同 ,探索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同城缴存和同城使用。协同开展区域社会救助 ,共享困难家庭经济核对信息。加强儿童福利与保护交流合作 ,推动儿童康复、特殊教育等协同发展。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

第五节 协同开展社会治理

成立成都都市圈社会治理联盟 ,推广成都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深度运用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 “三社联动 ”,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机场、地铁站、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治安防控 ,开展交界地带协同共管 ,构建圈层联防联控网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 ,构建资源保障、信息沟通、风险预警、应急响应、疏散安置、恢复重建等一体化应急协同联动体系。统筹应急物资储备 ,完善城市间快速调用机制。联合建设综合监测预警体系 ,促进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全面消除因突发安全事故处理处置不当引发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完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和综合管网管廊应战应急功能。统筹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第九章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 “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 ”生态空间格局 ,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城市形态。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网络

打造城市绿心和生态屏障。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联合实施 “增绿增景 ”生态工程 ,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绿心。加强龙门山、邛崃山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 ,强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筑牢生态屏障。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开展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研究。建设典型生态系统科研观测站。坚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 ,使用原生表土及乡土物种 ,重建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 ,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构建沱江绿色发展轴 ,系统修复岷江、沱江等流域自然岸线和湿地 ,协同建设沿江生态廊道 ,促进与涪江支流绿色廊道贯通成带 ,完善生态、补水、防洪、健身、休闲等功能。联合实施跨境河道疏浚、防洪工程建设 ,统筹保障河流、湖泊生态基流 ,积极修复、恢复河流生境 ,恢复提升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与质量。

共筑城市生态绿环。联合建设以天府绿道为脉络的生态工程网络 ,健全形态丰富、类型多样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 ,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公园 ,构建成都环城生态区。提高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生态环绿色空间比重 ,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依托成都平原森林城市群建设 ,推进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景观绿化。协同推进高速路网绿化、国省干道绿化、村镇道路绿化 ,有效贯通城市间森林、湿地 ,联通生态绿楔 ,完善城市生态绿网体系 ,同步配套建设消防管网、消防站等基础设施 ,有效防控 “家火入林、林火进城”。高水平筹办 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专栏 15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01 城市绿心建设工程持续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 ,协同开展龙泉山生态系统综合调查评价 ,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 ,完善游憩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02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协同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瓦屋山等区域矿山、水电开发迹地为重点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岷山区域 (绵竹、什邡、都江堰、彭州)、邛崃山区域和大邑、洪雅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绿尾虹雉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03 生态水网建设工程推进沱江、岷江流域和涪江支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兴隆湖水质综合提升工程。加强九曲河、阳化河等重点小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04 生态绿环建设工程实施天府绿道体系工程、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成德眉资生态宜居细胞工程、互联互通骨干道路景观绿化工程。

05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新都毗河白鹭湾、空港新城绛溪河、都江堰天府源、崇州桤木河、德阳白鹭湖、天府北湖、罗江周家坝、东坡城市、仁寿、黑水寺、雁溪湖、蟠龙湖等湿地公园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开展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联合整治青白江、北河、鸭子河、府河等重点跨界河道 ,共同提升南河、通济堰等水质 ,持续推动流域上下游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水生生物保护 ,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加强珍稀濒危及特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的保护 ,实施以特有鱼类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效 ,做好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活动 ,坚决查处非法捕捞渔具制售和渔获物交易行为。系统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 ,深化排污口设置管理改革 ,加快建设沿江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完善岷江、沱江、人民渠流域联防联控机制 ,推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建立健全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机制 ,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实施成都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 ,推动细颗粒物 ( PM2. 5 )浓度持续下降 ,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工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污染治理 ,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 ,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 ,深入实施机场岸电改造工作 ,大力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建设通风廊道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开展交界地带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分级标准试点 ,建设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 ,推动大气污染跨界治理。

联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工业尾矿等污染防控 ,大力推行重点行业企业固废减量等措施 ,稳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 ,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 ,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开展 “无废城市 ”建设 ,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 ,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协同处置 ,强化跨行政区转移监管 ,推进城市间固废处置设施共建 ,鼓励垃圾环保发电厂跨市共用 ,开展 “无废城市 ”试点。重视和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开展试点工作。加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探索对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对周边耕地镉等重金属累积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大气重金属沉降、灌溉用水等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输出因素开展监测 ,共建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平台。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依据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噪声投诉情况,以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整治为重点 ,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提升城市声环境质量。开展隔声减噪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新建住宅噪声公示和交通干线两侧既有住宅建设单位落实《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 GB501182010)》《成都市交通设施沿线临街新建住宅噪声防护技术规定》等标准要求的情况。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建筑工地噪声监管。增设机动车违禁鸣笛自动抓拍设备。完成各自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

专栏 16 污染联防联控联治重点工程

01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联合实施沱江干流、青白江、北河、湔江 (鸭子河)、岷江 (外江)、府河 (含鹿溪河、柴桑河)、通济堰、阳化河、九曲河 (含老鹰水库)、球溪河等跨 ()界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杨柳河、绛溪河、九曲河、阳化河、小濛溪河、凯江、毛河、思蒙河、醴泉河、球溪河等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02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清理整治交界区域 “散乱污 ”企业。建设移动源排放监管平台 ,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动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严厉打击拆除尾气后处理装置、破坏篡改车载诊断系统等违法行为。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推进全流程挥发性有机物 (VOCs)排放管控 ,全面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 (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推进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 ,继续推动煤电机组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矿山综合整治 ,加强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拆除拆迁、绿化等各类工地扬尘控制。在成都北部、龙泉山脉东侧等建设一级通风廊道。

03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重点流域耕地安全利用工程。推进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拟收回或变更用途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

04固废危废处理建成投运成都危险废物处置 (三期)、资阳市危险废物处置等项目。实施固废资源回收处理、危废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县()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等工程。建设成都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源数据库。

05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成都基地)、成德眉资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成都平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 (专家 )工作站 (含重点实验室)、成都都市圈土壤环境质量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土壤污染防治工程中心、成德眉资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第三节 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控制要求。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积极筹建碳中和天府实验室 ,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完善 “碳惠天府 ”机制 ,实施碳资产提升行动。科学分解、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指标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有条件的地市率先达峰。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深入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共建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推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 ,引导企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建立环保产业联盟 ,联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运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促进塑料垃圾源头减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协同推广新能源汽车,统筹布局电动汽车配套设施。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 (成都 )中心 ,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争取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级试点 ,建立健全排污权、水权、林权交易市场。探索构建生态产权制度 ,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制度 ,清晰界定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开展基于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价值核算 ,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态产品经营联合开发机制 ,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健全沱江、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四节 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

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管控制度统筹 ,推动生态共建共保。推动区域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 ,加强与区域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的衔接联动。客观评价、动态跟踪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群众健康的长期影响 ,重点监测评估资源占用、污染排放等。对规划涉及的产业园区及相关建设项目均应依法依规开展环评工作 ,严控环境准入 ,优化产业布局 ,科学选址选线 ,节约集约用地。把环境影响作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的重要因素 ,视情适时优化调整规划相关内容。


第十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 ,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开展同城化综合试验 ,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探索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和改革经验 ,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

第一节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探索建立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 ,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依托成都农交所联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跨行政区配置改革 ,健全成都都市圈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完善城乡区域空间保护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协同创新投融资模式 ,联合争取有关政府投资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同城化重点项目 , 4市政府为主体 ,探索发展投资基金 ,支撑同城化建设。打造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联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 ,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跨区域合理流动。建立省市联动、成德眉资协同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联合制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 ,协同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 ,共同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

专栏 17 要素市场一体化平台

01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合资共建农村产权市场林权市场 ,推动将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纳入平台统一公开交易 ,促进林权跨地域交易。推动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服务标准、共享项目信息、互认市场主体、共用专家资源、互通电子服务 ,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同城发展、交易环境同步优化。

02 人力资源协作平台联合提供就业咨询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 ,共同开展人才招聘、创业指导 ,协同招引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按照职称管理权限 ,实现职称资格互认和高层次人才评价互认。推进就业援助信息互通互认。

03 知识产权评估平台依托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联合资产评估机构及相关合作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 ,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区域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平台 ,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 ,促进知识产权跨区域交易。


第二节 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共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共同搭建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 ,构建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和联网通办的服务体系。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 ,联合推动政务服务 “最多跑一次 ”改革 ,协同发布 “零跑腿”事项清单 ,促进 “放管服 ”改革向基层延伸。扩大政务服务跨市“无差别化 ”受理事项范围 ,统一项目审批标准和流程。推动政务数据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促进政务服务结果联网互认 ,基本实现政务跨市域事项通办。常态化运行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绿色通道。

共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制度。联合开展移动端执法、非现场执法 ,推动执法结果互认。依托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 ,联合打造仲裁、调解中心 ,促进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领域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失信行为标准互认 ,完善失信主体名单制度和信用修复管理。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 ,完善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发挥好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 ,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第三节 协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支持条件成熟的毗邻地区开展同等试点 ,加快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成果 ,在成都都市圈复制推广。调整完善成都市双轨并行户籍制度 ,探索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 ,推进成都都市圈内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 ,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享受相关权益。规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统筹调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共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共同开发适农金融产品。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统筹城乡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一体推进 “多规合一”。健全区域衔接、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机制 ,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和衔接便利的公交网络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推动供水、燃气、污水收集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 ,持续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和智慧广电网络、智能电网建设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教师编制配置 ,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 ,联动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 ,共建城乡教育联合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持续推进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 ,支持县域内医生交流轮岗。

第四节 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路径。建立跨行政区一体运营的组织管理机制 ,共同推动市场化开发建设。统一项目准入标准 ,完善项目联合申报、协同实施机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 ,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健全经济统计分算机制 ,探索制定独立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成都都市圈规划管理体制。

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依托成都东部新区及简阳城区、淮州新城、凯州新城、眉东新城、资阳临空经济区等 ,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 ,积极探索同城化有效路径。率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消除交界地带 “瓶颈路”。率先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 ,在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上先行突破。率先推动对外开放协同共进 ,整体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衔接和可持续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率先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筑牢龙泉山、沱江生态屏障。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统一高效、协调顺畅的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政策协同和要素保障 ,确保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成都都市圈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 ,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本规划 ,形成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充分发挥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 ,完善 “领导小组会议、同城化办公室主任会议、专项合作组协调会议、联络员工作会议 ”多层次常态化组织协调机制 ,构建“领导小组决策统筹、同城化办公室组织落实、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 )对口指导、分管市领导协调调度、专项合作组对接联动、市级部门和县 (市、区)主体推进 ”的工作体系。

第二节 强化政策协同

积极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及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都平原经济区 “十四五 ”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及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编制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 ,以及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 ,制定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方案 ,配套出台科技创新、产业协作、项目管理、财政金融、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措施。

第三节 统筹推进实施

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本规划实施 ,研提年度工作安排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作为推进成都都市圈发展的责任主体 ,要明确工作分工 ,完善工作机制 ,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 ,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 )要按照职责分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 ,在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点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安排、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良好氛围。 — 57


名词解释

1.三主三辅 :三个主站为成都站、成都东站、十陵站 ;三个辅站为天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

2. “1+1+17:城厢为一级物流基地 ;新兴镇为二级物流基地 ;三级物流基地 17(大弯镇、普兴、宝胜、龙潭寺、新都、龙泉驿、黄堰、金堂、青白江、天回镇、双流、公兴、青龙场、洪安乡、淮口、龙简工业园、空港)

3. “3 17射” :3绕”为成都绕城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 ;17射 ”为蓉昌高速 (成灌高速 —都汶高速)、成万高速 (成彭高速 —成什绵高速)、成绵高速、成绵高速扩容、成巴高速、成南高速、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 —成资渝高速、成宜高速、成自泸高速、天眉乐高速、成雅高速、成乐高速、成名高速、天邛雅高速、成汶高速。

4.四库一点两线 :即紫坪铺水库、黑龙滩水库、张家岩水库、老鹰水库 ;都江堰渠首 ;人民渠和东风渠。

5.交子金融 “5+2平台 :即科创通、盈创动力、农贷通、天府融通、创富天府和地方金融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6.一核四区 :“一核 ”即成都科学城 ;“四区 ”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7.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 :“一心 ”,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 ;“一屏 ”,即龙门山 —邛崃山生态屏障 ;“三网 ”,即岷江、沱江干流及其支流、涪江支流形成的生态水系网 ;“三环 ”,即以环城生态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为骨架 ,串联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环都市圈森林湿地公园 ,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环 ;“多片 ”主要依托城市通风廊道、生态绿楔等 ,划定联系各类生态斑块、防止城市连片发展的生态绿隔区 ,发挥生态维育、城市隔离、农田保护功能。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