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如何实现?时间: 2019-05-30信息来源:国宏网 2019-06-14 作者:蔡潇彬 责编:qgy
——基于西部W县的调研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地区,既不利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也制约着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如何补足乡村发展短板,强化乡村发展活力,切实振兴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发展存在问题
(一)乡村空壳化
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正在经历着一个逐渐空壳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年乡村劳动力的长期外流。从调研情况来看,成年乡村劳动力的长期外流是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乡村的一个总体特征。乡村地区甚少看到当地务农青壮年,成年劳动力外流现象异常明显,有的村庄外流人员比例高达80%。二是适龄入学儿童外流。乡村小学的撤并导致乡村适龄入学儿童流向乡镇集中上学,适龄入学儿童的流出加剧了乡村整体的空壳化,使得乡村越来越没人气。三是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较少。在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中,返乡创业就业人员非常稀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少有返乡创业就业,另一方面是外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很少返乡创业就业。上述现象表明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在总体上呈现出空壳化趋势。
(二)乡村产业薄弱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没有繁荣的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无从谈起。西部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化发展相对薄弱和滞后,现有的乡村产业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政府主导的乡村产业。例如W县结合自身禀赋优势,引进生态食品加工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以板栗产业化发展带动该县乡村发展。二是村两委主导的乡村产业。有些乡村的村两委成员头脑灵活,带领本村村民扎根当地发展产业。三是村民主导的乡村产业。部分熟悉政策的村民,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承包流转土地,以个人力量带动本村产业发展。尽管存在上述几类乡村产业,但从总体上看,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产业依然相当薄弱,表现为数量偏少质量有待提升,目前尚无法支撑起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的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三)乡村农民老弱化
在成年劳动力持续外流、适龄入学儿童不断向乡镇聚集以及返乡创业就业人员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乡村人气越来越弱,从笔者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在村中的农民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老人。这些人要么是因为年事已高难以在外面谋得工作而留下,要么是因为家里已有孙辈需要照顾而留下。二是体弱多病者。这类人通常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因此赋闲在家,或带孙辈或种蔬菜水果,不一而足。三是小孩。一般是婴幼儿,少数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在没有村小学的地方,小学生基本都在乡镇中心小学住校上学,因此那些乡村很少看到学龄儿童。总体而言,在当前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中,农民呈现出明显的老弱化特征,即便是留守在农村的农民,也已经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更多的是受雇于当地产业化项目从事大规模种植养殖等新型农业,传统农业逐渐凋零的趋势难以避免。
(四)农民精神空虚化
在逐渐空壳化的乡村中,农民的精神生活贫乏,呈现出物质贫困之外的另一维度贫困,即精神贫困。西部贫困地区乡村中农民精神空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精神衰落。传统乡村的耕读精神几近凋零,乡村土地已大面积荒废,少数流转给村集体种植养殖用地也利用率不高,乡村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降低,辍学打工现象普遍。二是乡村民风衰朽。传统社会中所倡导的勤劳、吃苦、耐劳、团结、和睦等价值已逐渐被抛弃,宗族权威衰朽,人心不齐,德高望重的宗长的权威在下降。三是乡村娱乐贫乏。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基本没有现代娱乐项目,大部分农民仅有的娱乐项目是看电视,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和空虚。
二、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西部贫困地区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首先需要明确振兴主体是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参与,各级政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推动主体,农民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次要解决乡村空壳化的问题。应对乡村的空壳化,必须积极引导各类人力资源回流乡村,实现本乡本土就业。西部贫困地区要实现乡村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就业路径有三。一是大力推进各类乡村经济组织建设,以乡村产业化发展吸收本土人力资源。二是加强乡村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类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吸收就业聚集人气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乡镇集市建设,完善集市基础设施,促进集市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各类乡村人力资源能够实现本土化就业,乡村各类人力资源实现本土化充分就业则乡村人气兴旺,乡村人气兴旺乡村振兴便有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乡村振兴指日可待,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一)全面引导人力资源回归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要大力引导各类人力资源向乡村回流,吸引毕业大学生、外出农民工和退役士兵返乡就业创业,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的人力资源支撑。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进前沿人才。加强乡镇党委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考录应届毕业大学生力度,充实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重视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到乡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打造一支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工作队伍,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导作用。
2、培育新型人才。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具体而言,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业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安全知识、应急知识等培训,把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退伍军人等纳入培育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培育传统人才。高度重视乡村传统劳动力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业机械驾驶操作能手、维修能手和产业经营能手,培养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力培育石匠、篾匠等传统工艺技能人才、非遗传承人,每个村因地制宜组建传统工艺队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形成有利于传统人才培育的新时代农村发展环境。
(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组织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让农民安心留在乡村,必须解决其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就业,可行措施之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乡村经济组织,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1、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工程,支持县域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投身现代农业,引导工商资本“转向改行”发展农业产业,打造在蔬菜、茶、精品果业、生态畜牧业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各村通过入股或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房屋、建设用地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确权颁证,积极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乡村旅游等致富增收,不断繁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就业。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有能力的村干部、农村党员和带头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以农村合作社或农村企业带动农民就业。深入实施“雁归兴农”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社保补贴、场租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或灵活就业。要切实转变传统理念,促进村委平台化,为村民创业提供配套支持。
(三)高度重视教育支撑作用
强化乡村教育的支撑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乡村教育体系建设。不应一刀切地撤并乡村小学,乡村小学撤并易导致乡村“教育塌方”,乡村“教育塌方”则易导致乡村“人口塌方”,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乡村适龄入学儿童的外流,在乡村小学被撤并的地方,乡村小孩被迫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时前往城镇上学;二是乡村老人的外流,在成年劳动者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小孩进城镇上学导致老人也进城镇照顾小孩,本已逐渐空壳化的乡村因此更无人气,乡村振兴缺少人力资源基础。要强化乡村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乡村教育布局,强化财政投入,扩大乡村小学和乡村幼儿园建设,优化乡村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空间布局,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仅仅围绕乡村教育构筑乡村发展体系,以乡村教育凝聚乡村人气,以乡村本土人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2、开展扫盲和后继教育活动。不少乡村地区还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人群,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扫盲和后继教育活动,提升乡村地区农村文盲群体应知应会能力。依托现有农村大讲堂、道德讲堂等阵地,推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设,使“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村大讲堂”“道德讲堂”一方面成为农民扫盲和后继教育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成为丰富农民生活、充盈农民精神的重要平台。
3、强化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掌握的少,应重点围绕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普遍可及的实用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农民技能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可开展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针对16-20 岁留守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可开展技能教育长期培训。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动员有培训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并推荐就业,以技术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实现更加充分的乡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重点推进乡村集市建设
集市是村民们定期买卖商品的地方,一般在设在较大的乡镇中,作为简约粗放的交易市场,乡村集市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们不但通过集市卖出自家农产品,买入各种生活必须品,还通过定期赶集会见各类亲朋好友,了解彼此情况联络彼此感情,集市在农民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大力推进乡村集市建设,不但能够便利农民交易行为,繁荣农村集市经济,还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强化其与更广泛群体之间联系的重要舞台。
1、科学规划乡村集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乡村集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乡村集市,科学论证集市的空间布局、人口承载、功能划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创新乡村集市规划思路,把乡村集市建设成既能够为本地农民和经济组织提供交易场所的重要平台,也能够为外地民众和经济组织提供活动场所的重要枢纽,强化乡村集市的集散中心作用,发挥其联通上下连接左右的纽带作用。
2、优化乡村集市营商环境。完善乡村集市管理办法,提升服务效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坚决惩治在维护集市市场秩序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取信于投资者,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资本和项目入驻乡村集市,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乡村集市。
3、大力发展集市电商。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乡村集市的电商建设,全力打造乡村集市电商集散中心,力争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所有村庄,应注重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农业产业为依托,推行“互联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方式,坚持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依托互联网、电商、博览会等平台,拓展产品销售市场渠道,协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拓展增收空间、提升抗风险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互联网农业有机衔接。&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