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更强调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的繁荣时间: 2020-09-19信息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杨开忠 余思毅 2020-05-21 责编:qgy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表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是继20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关意见发布10年之后,西部大开发再次迎来重磅政策。
西部大开发已持续推进20年,而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过去20年西部开发取得什么成绩、经验、教训?《意见》发布的36条,将在哪些方面能带来突破?5月19日下午,时代财经专访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杨开忠教授。
杨开忠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曾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西部空间格局不经济说”,认为西部地区总体上远离世界经济地理中心,内部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过小、密度过低且相互间分散与分割,这使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规模经济不足、对内对外交易成本高,缺乏竞争力。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的“不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出路。
回顾这20年,杨开忠表示,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西部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但主要是投资驱动,而创新驱动、人才驱动的增长成分较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仍显滞后。
他提出,未来15年虽然字面上还是“西部大开发”,但在内涵上已不是过去那个“大开发”,而是“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将更加强调3亿多人的普遍幸福,更加重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非近700万平方公里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
西部大开发内涵已改变
时代财经:早在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开发已持续推进20年。你怎么评价此前西部开发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杨开忠:西部大开发是1999年提出来的,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了一定问题,除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加强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相对增长率明显提高,不仅与全国差距趋于缩小,而且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高的区域。但我们应该看到,西部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人才驱动的增长成分较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其次,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对外开放发生了向高水平迈进的转折性变化。但我们应该看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主要还是局限于“点”,高水平开放的“国际交通走廊”建设尚在起飞阶段,与建设成为具有洲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求相差甚远。
第三,生态保护工作发生了向好的根本性、全局性和转折性变化,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第四,脱贫致富不断迈上新台阶,贫困地区即将全部脱贫摘帽而转入乡村振兴,但离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差距大。
时代财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意见》要求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你认为,相对过去20年西部大开发,未来15年西部大开发内涵有哪些新特点呢?
杨开忠:未来15年虽然字面上还是“西部大开发”,但在内涵上已不是过去那个“大开发”,而是“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理念和方式来看,我个人认为,与过去20年相比,未来15年西部大开发,除了突出“大保护、大开放、大创新”外,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即强调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的。
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达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但人口约3.5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长期以来,如何看待人民的普遍幸福,还是地理普遍繁荣,一直是西部大开发面临重大选择。未来15年将更加强调3亿多人的普遍幸福,更加重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非近700万平方公里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
这意味着,未来更加重视人们生活水平均等化提升,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更加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人口迁徙,通过自由流动让人民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过上更好的生活;更加鼓励人口从条件差、潜力小的地区,向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迁移,更好地推动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集中发展,把人口和开发建设压缩到10%左右的西部国土空间上来,更好地处理人口和经济布局与国土生态安全的关系。
这些特点是与新时代西部地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两个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适的。如“大保护”进一步转向绿色发展,是与西部作为“美丽中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和作用相适的,“大开放”是与西部地区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沿海经济陆上交通必经之中间地带的地位和作用相适的。
规避西部空间格局的“不经济性”
时代财经:你早些年曾提出西部大开发空间格局“不经济”说。从空间格局“不经济”说出发,怎么来理解和把握《意见》关键内容的逻辑?贯彻落实《意见》可以从哪些方面规避和克服西部空间格局的“不经济”?
杨开忠:我对西部地区开发进行专门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长期研究中逐渐认识到,空间格局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书中提出“西部空间格局不经济说”。
西部地区总体上远离世界经济地理中心,内部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过小、密度过低且相互间分散与分割,这使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规模经济不足、对内对外交易成本高,相对缺乏竞争力。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的“不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出路。
过去20年来,西部大开发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条件和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作为西部大开发内在逻辑并未改变。从这个逻辑来看,《意见》强调大保护、大开放、大融合,凸显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向:
首先,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打造别具一格的产品和服务,是摆脱空间格局不经济对西部高质量发展制约的重要基本路径和方向。在我看来,打造别具一格的产品和服务是《意见》关键取向之一,主要表现在,强调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发展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高产、高效、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为依托的旅游业和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
其次,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规避克服实体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的十分重要方向。从空间格局“不经济”说来讲,西部地区更要注重经济社会活动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
第三,建立紧凑、可持续人口和经济空间格局,是尽快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必由之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要更加注重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注重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与鼓励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适度集中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着力规划建设宜居的紧凑城市、紧凑都市圈,紧凑城市群,避免盲目追求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半径范围。无论从人口规模和密度来看,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核心,西部不可能再有一个人口规模与成渝地区在一个等级的城市群,但目前一些西部城市群的半径却显著大于成渝城市群,表现出过于分散的态势,应该大力紧凑化。
第四,融入国际经济走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并正在积极建设经由我国西部地区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走廊。这些走廊正在并将继续把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和西部连接起来,给西部地区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加强清洁能源建设
时代财经:《意见》中有很多涉及金融方面的政策,如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西部大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需要怎样的政策“护航”?
杨开忠:大开放、大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需要推进基于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综合配套的大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血脉,政府的大政策要在强调综合配套创新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活化西部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配套的大政策要瞄准大开放、大保护,要指向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的具体路径和方向。《意见》在分类考核、财税支持、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帮扶政策等方面指出了综合配套的政策创新方向。
时代财经:《意见》强调西部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利用。你能解释一下我国新时代如此重视西部清洁能源建设的原因吗?
杨开忠:能源是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的命脉。我国西部疆域辽阔,能源矿产丰富、潜力大,是我国国内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新时代加强清洁能源西部建设意义重大。我想特别强调两点:
第一,维护国家安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创新高。201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5.3%。为国家安全,我国应在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对国内自给比例。 加强西部能源勘探,发挥西部能源优势,加快建设集清洁能源、水电、风能、太阳能于一体的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对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第二,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之一。能源消耗是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清洁化是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向。推进煤炭清洁化、发挥西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建设清洁能源西部,对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