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科学推进西部大开发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徐蔚冰 作者:admin 责编: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做出的关乎我国现代化全局的历史抉择。迄今为止,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10年有余,既取得了巨大进展,又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最紧迫的发展任务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还面临一些新的严峻挑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完之际,如何落实全会决定,分析和总结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候永志,请他谈谈如何客观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和问题,进一步推动西部科学发展。

    西部大开发进展显著

    中国经济时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你先介绍一下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的进展。

    候永志:从取得的进展来说,其一是西部经济增速加快,与其他地区发展协调性增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西部经济的增长速度。2000—2012年,西部地区GDP由1.6万亿元增长至11.4万亿元,占全国 GDP的比重由 16.8%上升至19.8%;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速达到12.74%,比1978—2000年期间高3.4个百分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跃升至四大板块之首,2000—2012年平均增速比东部地区高0.57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缩小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增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西部地区人均GDP只有4966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2%。而在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GDP达到31405元,超过了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东部最发达的省份与西部最落后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由开放之初的10倍以上缩小至5倍以下。

    其二是西部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内生增长能力增强了。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工业化长期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显著地改善了西部的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地优化了西部发展的政策环境,为西部借助区内外要素和市场资源推进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软硬条件。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探索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相符合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巩固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发展了能源、化工、装备、冶金、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孵化了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三是西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论是从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提升方面,还是从政策制度等软环境的改善方面都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交通通讯特别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西部城市之间的联系,缩小了西部城市与中东部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了城市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2000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只有29%,2011年则达到43%,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西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强化了城乡的经济社会联系,扩大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2011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城乡差距有所缩小,而其中的6个省份属于西部地区。

    其四是对外联系便利性显著增强,经济开放度提高。

    十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批重大旗舰工程相继建成。这些重大工程建设,极大改进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便利了西部的对外交往,促进了西部的对内对外开放。2011年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超3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4%,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3.6%提高到6.1%。

    其五是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增强。

    西部大开发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这些生态修复工程使西部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从开发之初的10.3%上升到2011年的17.3%,有效地防止了西部地区的脆弱生态进一步恶化,为西部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供了保障。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西部地区还加强了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建设。2011年西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已经接近1000个,比2000年增加了456个;保护区面积也从2000年的8279万公顷增长到2011年1.23亿公顷。这将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增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六是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

    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一直处于全国的“洼地”。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推动了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两基”攻坚计划等教育重大工程,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11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2001年的15.3%下降到7.1%。西部地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截至2011年,西部地区共有1042个县(市、区)开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农合实际人数达2.68亿人。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52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47万人,相当于2002年的5倍左右。

    应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存在或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肯定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发展方式粗放问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加强、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强等问题。请你具体谈谈好吗?

    候永志:在西部这样大的国土空间内进行大规模开发,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也确实不少。主要有:

    一是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更为凸显。

    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粗放问题更加突出。具体包括:投资结构不合理,基建投资占比大,产业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在投资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只注重物质资本的积累,较少考虑人力资本的提升;投资多用于缺乏技术内涵的项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投资的作用过大,经济增长对宏观经济波动过于敏感。2013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省份的增速大幅下降,四川、宁夏和陕西等省份降幅甚至超过2个百分点,与往年经济增速“西高东低”的情况形成较大反差。

    产业结构层次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层次依然不高: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东部地区的两倍左右;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重工业比重过高;制造业产业链条短,产品以初级产品、高耗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少精、深加工工业;轻工业发展不足,且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例如物流、金融等)发展滞后。

    二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加强。

    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更显低下。无论是从城镇化整体水平来看,还是从单个城市的水平来看,西部都与东部有较大差距,西部城市的经济规模普遍偏小。除了西安、成都、重庆等少数几个特大城市具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以外,西部诸多大、中、小城市主要是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力不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缺乏紧密的分工关系。

    城乡发展统筹不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能力弱。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容纳能力低,要素空间集聚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城乡产业分割情况突出,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不完整,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与乡村产业融合性差。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在西部地区更加严重。2011年,西部地区除了内蒙古、新疆和重庆外,城乡差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未来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交通基础设施总供给依然不足。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与东中部相比仍然相对落后,交通设施区域布局不均衡。除以成渝、西安和昆明为中心的西部较为发达区域外,其他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使得贫困地区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西部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但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偏远地区的交通设施后期维护费用投入巨大。财政实力有限使得地方政府无力对交通设施进行较好的后期维护。

    人才资源总量少。西部地区各类统计口径下的人才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空间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合理。在所有制分布上,西部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中央、省属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分布上,服务于上层建筑的人才多,支撑经济基础的较少。

    财政支持机制不合理。我国很多财政拨款和国债资金存在 “钓鱼”式投放的问题,即在投放财政和国债资金时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由于富裕地方可供配套的资金较多,所以用起国家财政拨款或国债资金相对容易,而对于已处“吃饭财政”境况中的西部地区来讲,要对国家拨款进行配套则比较困难,面对国家的财政拨款常常只能望“钱”兴叹。这种情况下,财政拨款与国债资金的实际使用更加偏向富裕地区,成为地区差距拉大的动因之一。

    四是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的制约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

    西部本是生态脆弱地区,其生态虽经多年修复、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但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沙漠化趋势尚未得到扭转,部分地区水污染、土壤污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西部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其发展将更加受制于生态环境,推动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矛盾将比中东部地区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排污总需求与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下排污权有限供给的矛盾;西部在国家生态安全中肩负特殊使命与西部地区自身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弱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生态环境保护代价不菲、步履维艰的矛盾。

    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西部大开发

    中国经济时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国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你认为在这个新阶段,也可以说在这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最紧迫的发展任务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还面临哪些新的严峻挑战呢?并且我们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去化解矛盾,应对挑战,持续健康推进西部大开发呢?

    候永志: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虽经多年的加快发展,西部的发展依然严重落后于东部地区,广大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地方制定了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和规划。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必须注意到,有些地方的规划有急于求成之嫌,有些地方的战略依然过分倚重于资源开发。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扭转,不仅会破坏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基础,也会对我国整体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认为西部大开发务必走科学推进之路。

    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和开发观。

    首先要做好长期不懈努力的思想准备。发展取决于一组条件,受制于多重因素。事实上,任何贫困落后地区都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崛起。西部是地域大区,也是人口大区,还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的发展环境和存在的问题比一般地区更为复杂,其中的少部分问题可望在短期内有所改善或好转,但大部分问题在一二十年内难以根本改变,这决定了西部开发的长期性。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西部大开发片面理解为资源开发,把资源开发片面地理解为自然资源开发,而把自然资源开发又片面地理解为矿产资源开发。这是西部开发出现诸多问题的思想根源。要推进西部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根本转变开发观念,变西部“开发”为西部“发展”。要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缩小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使各地居民共同平等享有发展成果,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扩大居民就业,更加重视和提升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住房、道路、排给水、环境质量等人居环境建设。

    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又是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西部开发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西部不能模仿东部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是若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具有历史地理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优势以外,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好赶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能够引来外资和先进技术,也有机会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全球低端产品领域竞争激烈,西部地区如果重复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不加选择地引入东部即将淘汰的产业,那么,不仅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会面临市场方面的制约。

    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和技术选择上,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进步能力增强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支持不同规模的企业协作,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形成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要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西部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的经济效率较高,要以现有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努力强化和充分发挥其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西北地区以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西安、西宁为核心构筑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区和城市带;西南地区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核心构筑长江上游经济带。按照高效、集约、可持续的要求,完善中心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搞好中心城市的新区、新城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要完善西部发展的市场环境。

    过去十余年西部大开发的历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政府主导项目选择和产业投资,二是大型国有企业作用突出。其好处在于开发速度快,可以使西部大开发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其不利的方面在于:(1)由于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安排和考核制度下各地政府在产业选择上容易形成相似偏好,政府主导的项目选择和产业投资往往会忽视市场需求而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影响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由于大型国有企业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更强调体系内的垂直分工体系,致使国企所掌控的现代产业之发展难以发挥对当地传统产业的技术渗透效应和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未来,推动西部大开发,必须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搭建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平台,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以资金、技术、人才为主体的要素市场体系,形成开放有序的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体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经济环境。

    五是要有效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是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正能量。未来,在推动西部发展方面,中央政府依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予西部以更加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同时,引导各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要改进对各级政府官员考核方式,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地方官员能够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幸福、环境改善、社会和谐、行政效率等纳入决策考量。引导地方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念,反对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发展,促使地方政府行为与西部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西部广大群众的诉求相一致。

    中国经济时报: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候永志:不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