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时间: 2015-07-24信息来源:姚庆荣 作者:wyg_admin 责编:

——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文章以甘肃为例,全面审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促进甘肃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2012年6月27日,科技部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旨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各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紧抓良好的历史机遇和空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抓手,以加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为手段,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加速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本文以甘肃为例,全面审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促进甘肃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甘肃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健全

  近些年,甘肃省非常重视文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在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研究等5个方向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拓宽了研发能力和辐射范围。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也在甘肃安家落户。二是充分发挥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文化科技研究中心、科研集群基地、产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举办科技支撑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与文化产业博览会,建立文化与科技的“产、学、研”对接平台。

  (二)园区文化科技创新功能日益凸显

  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甘南羚城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和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体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初具成型。其内容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图书、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领域,在促进产业集聚、人力与科技资源整合,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已经成为甘肃省文化科技企业茁壮成长的孵化器和骨干文化企业壮大发展的助推器。

  (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逐步壮大

  目前,在兰州高新区已经集聚了像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甘肃艺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和兰州讯和网络科技公司等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文化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014年7月,从全省5100多家文化企业中认真评选出来的2013年《甘肃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名录》中,有20多家属于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这些集团和企业整合省内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资源,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和开发了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多种新兴文化业态,在提高我省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基地文化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日渐加强

  2012年5月,以兰州市高新区为主要建设载体的“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基地内聚集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国内影响力大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基地内共有各类企业169家,其中骨干企业25家,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驱动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2013年,10个项目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在甘肃省形成了良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五)科技服务文化事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甘肃有线不仅完成了高清数字电视平台和互动电视平台的建设,还创造性地在已运营的互动平台上,成功实现了3D电视的传送点播测试,并开始在有线网内试播体验信号,成为全国第一家在网内可提供3D电视点播的有线网络公司。此外,一批村村通广播电视、290万户“户户通”直播卫星、乡镇电子阅览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建成。由兰州远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甘肃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会议云项目和自助图书馆项目也即将建成使用,这标志着科技服务我省文化事业的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甘肃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取得了重要进展,科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显著提高,但是构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服务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和政策链尚不完整,在进一步融合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力度不够

  1.由于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等原因,长期以来,甘肃省文化事业与科技事业一直处于自我发展、互不往来的状态。科技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未能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因此,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

  2.由于甘肃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尚处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科研成果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对文化资源的高科技开发手段不足和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对文化内涵的植入不够。

  3.目前,以兰州市高新区为载体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虽然初具成型,但产业功能不强,大多数园区、基地、企业问运营相对独立,缺乏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先进技术和文化资源缺乏全面的、有效的融合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二)文化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甘肃省文化科技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除读者集团等几家国有大型文化集团外,其余企业因文化产业市场的分散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淡薄,加之资本市场融入度低,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年申请专利寥寥无几,尚未形成创新激励机制。以动漫行业为例,目前,甘肃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主营动漫企业有52家,兼营动漫企业46家,数量不算太少。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甘肃动漫产业产值只有1600余万元,与广东等地过百亿的产值相比,差距巨大。由此可见,甘肃省的动漫企业在研发、原创、生产制作和工艺流程等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三)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不足

  虽然甘肃在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出台了不少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甘肃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仍然严重不足,目前尚未出台文化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也未设立融合专项资金。此外,甘肃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对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等部门政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四)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五。但就文化品牌来讲,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无非是“一座窟、一本书、一部剧、一条河和一碗面”。由此可见,当前,甘肃对文化科技融合产品推广力度不够,对外缺乏媒体曝光和整体营销,对内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品牌意识不强,承载文化科技创新品牌宣传推广和融合产品品牌开发等措施尚未形成体系。

  (五)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视听、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甘肃省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问题日益凸现。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甘肃省主要缺乏产业开发创意人才,精于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缺乏既通晓科技又熟谙文化的高端数字动漫设计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甘肃文化自身的创作力、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严重阻碍了甘肃文化产业向新兴领域的纵深发展。

  三、促进甘肃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甘肃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

  1.要依托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主动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敦煌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2.要对重点文化科技企业进行引导、培养、确认和管理,并在资金引导、上市扶持、税收减免、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要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强对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持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同时,围绕古代壁画及土遗址保护技术与装备、保护材料与工艺、环境监测与控制、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凝聚优势力量与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与推广辐射,全面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真正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

  (二)实施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工程

  1.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继续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载体,依托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兰州贸易洽谈会、甘肃省文博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1313工程”等,在特色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名城古镇和省重点布局的功能新区,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重点示范工程,形成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区。

  2.在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开发、演艺、图书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领域包装和打造新的产业项目。

  3.在动漫游戏、数字试听、网络传媒、文化休闲等新兴文化产业前沿领域选拔一批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项目,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三)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体系

  1.研究出台《甘肃省关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制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文化科技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等无形资产的参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骨干科技人员持股比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地方立法,制订促进文化科技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条例,切实维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3.成立甘肃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牵头,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跨部门合作发展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体系。

  (四)构筑文化科技人才融合高地

  1.加快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支持高校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专业,培养一批专业教师,编制一批专门教材,设立一批专门研究机构,使文化、教育、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要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培养实践型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模式,着力培养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科技中介服务等领域兼具文化与科技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2.加大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需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幅度引进文化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并且积极营造一种用心留人的良好氛围,真正使人才有用武之地而元后顾之忧。

  3.探索建立文化新业态如动漫网游等文化科技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经有关程序可破格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单位性质限制;公益性文化科技事业单位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按有关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自主聘用。

  (五)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特色品牌

  1.继续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立足于专、精、特、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努力打造更多技术含量高、思想内涵深的文化产品,拓展文化科技融合品牌的广度和深度。

  2.积极开辟宣传渠道,努力搭建网络化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和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大对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甘肃特色文化精品,如《敦煌神女》的宣传推介力度。

  3.推进融合品牌建设工程,通过西部文博会和甘肃文博会集体设展等方式加大对知名文化科技融合品牌(如《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的宣传推广,鼓励、扶持这些知名品牌在全国各地开展品牌辐射和管理模式的输出。

  (六)提升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

  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等印刷企业和动漫企业借助当前先进的印刷技术提供高端印刷服务,促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相关艺术网,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出版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电子阅读、采用现代科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影视企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将特技、三维动画和视觉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影视产品中去。

  2.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保护和传承创新。甘肃省需要实施抢救保护的、生产性保护的以及整体性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因此要加大对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技术攻关力度,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3.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智能化、个性化、便捷性于一体的新兴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虚拟互动体验式科普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数字型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以拓宽人民群众对文化科技的消费利用渠道。

  注释:

  ①安君吉平《打造具有时代感国家级文化科技园区》,载于《兰州日报》2013年9月6日。

  ②施秀萍《三网融合的魅力》,载于《甘肃日报》2011年1月19日。

  ③李满福《动漫产业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新生力量》,载于《甘肃日报》2013年6月30日。

  ④陈伟《依托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倾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载于《发展》2013年第6期第21-22页。

  ⑤戴业炼、扬拉克《基于增强软实力的文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研究》,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2期第39-42页。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