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

构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大开放格局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王玉清 扈恩邦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2010年至2030年将是西部的加速发展阶段。大开放格局的形成将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西部对外经济各项指标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其对外经济总量仍偏低。本文认为较低的对外经贸依存度,一方面说明西部未来的开放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将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西部大开放格局的构建,将出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的特征,也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下,探索对内对外协同开放之路。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放 西部对外经贸依存度


  一、构建西部大开放格局


  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①],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同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②]。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③]。2010年该地区人口为3.6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6.90%;GDP总量为81408.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0.19%[④]。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⑤]。本文探讨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中,西部开放格局的特征及其对未来西部发展以及我国国际经贸战略的重要性。


  2010年,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一轮,即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开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特征日益明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的启动期。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20年,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将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受到重点关注,这是持续提升西部地区发展保障能力的重中之重[⑥]。其次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与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未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将更加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再次是强化制度设计,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西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制度创新阶段。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2010年年底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完善的调节各地区利益关系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都是未来西部空间开发的重要指导。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人口迁移等制度攻坚战也都将在未来10~20年之内展开。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将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对于人口有序地向城市集中创造便利条件。最后是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是西部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大开发和大开放结合起来,将开放条件下的大开发和开发过程中的大开放相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西部大开放包含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今后一段时期,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将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除上述自身发展对扩大开放的需要以外,还缘于西部的地理位置条件。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蒙古的重要通道,地缘优势突出。长期看,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是西部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目前,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在开放的总体水平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与开放紧密相联的,紧闭国门、自我封闭式的改革和开发是难以奏效的,西部大开发也不例外。


  二、西部大开放格局的现阶段特征


  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都是西部构建大开放格局不可忽略的因素,也是西部构建大开放格局的第一个特征。对内开放,特别是对东部地区开放将是西部构建大开放格局的起点。东部大企业的全国布局不仅是其自身展开区域性布局的起点,也是西部改善投资环境、更新发展观念的开始。西部对内开放的重要性不亚于其对外开放。从现实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必然要求西部扩大对东部的开放。要创造有利条件,利用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吸引东部企业“西进”,到西部投资办厂、开发资源或改造企业,吸引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再投资和承包经营企业,培育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要继续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多种形式和全方位的科技合作、技术合作和人才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技术援助、人才引进和人才交流等,从而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技术研发过程,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来带动西部的发展。


  西部对外开放格局还在形成过程之中。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总量依然偏低的特征。2007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高峰年,但随后出现了巨大变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形成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恶化了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国际市场条件。西部地区逆流而上,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尽管西部地区的GDP增长率自2007年才超过东部地区,但从贸易总额增长率和外商投资增长率两项指标看,西部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速度已在2006年稳定高于其它各个地区了。从2006~2010年5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来看,进口、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投资4项指标中,除进口增长率稍低于中部地区外,西部地区其它3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其它地区的年均增长率。


  无可否认的是,尽管增速很快,其较低的基数仍是导致高增长的因素之一。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远低于东部地区(参见表1)。特别是对外经济方面,其利用外资部分的占比不足8%,其进出口贸易各项指标更低于5%。而且各省情况也不平衡,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只有一半,即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和新疆6省区。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不过对外贸易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大国而言,从常规经济模式的角度,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度更符合大国实际。多年来,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型的“两头在外”型加工贸易推动。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很容易夸大外贸依存度。而且,传统加工贸易中加工利润率低,技术难以提升,对环境约束条件重视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不断显现。西部在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中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外贸依存度也并非越高越好。但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数据,西部现时的外贸依存度还有上升的空间,其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将会持续。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外资依存度方面,外资流向和本土资本实力都与之高度相关。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和各地区的外资依存度都呈下滑趋势,对比我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事实,说明这一指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本国经济实力增强,本土投资扩大更快所造成。这也从侧面说明西部的大开放格局中,必须包含对内和对外两种开放。


  三、西部对外开放需要探索与东部不同的路径


  鉴于东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开放模式带来各种问题,未来西部的开放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构建起对外开放的格局。首先是开放范围要更广阔。西部开放既不能只针对欧美日等发达市场,也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地理范围。一方面由于地缘因素,西部边疆各省区都存在大量的边境贸易,与周边合作需要继续重视;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促使西部的开放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以及国内的先发展地区,都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要把外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与地缘经济格局和本地优势资源相结合。


  其次,要在更为完善政策环境下,多产业、多渠道利用外部资金。一是我国外商投资领域已经扩大,西部有条件鼓励外商更多投资于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二是我国促进开放的制度设计更为完善,并且已经搭建了多个国际合作平台,西部沿边地区更有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合作,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发展。三是制度完善的同时,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可以更好地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可采取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兼并重组、中外合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外资进入。


  再次,在利用外资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本地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人口的对外开放。过去30年,外地劳工参与了东部的工业化增长,但他们的城市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他们可以建设世界工厂,却无法建设世界城市;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他们更像机械化的工人,却没有成为城市公民。未来西部大开发与大开放中,除了工业化和土地建设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甚至国际化,也将成为一个显著特征。外资在西部建设的企业,将更多地雇佣本地农民工,外来工也有成为本土市民的倾向。他们将不再像以前东部的农民工那样愿意无限制地加班工作,他们在得到城市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需要城市化的生活条件,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的产业工人、城市公民。同时,随着开放的深入,人口的国际化也将与经济、产业和城市的国际化同步。


  最后,要明确在“走出去”过程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小于“引进来”阶段。我国“走出去”战略在过去10多年中取得了一定发展。我国初期的开放是渐进式展开的,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江、沿边、内陆城市4个阶段。由于这个以“引进来”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是一个从东向西的过程,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在“走出去”阶段,除资金实力和投资者意识外,并不受投资者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影响。西部地区仍有机会通过对内开放,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东部地区通往周边地区和国家的通道,布局区域竞争的重要节点,和他们共同实践我国的“走出去”战略。


  (作者:王玉清 扈恩邦 香港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2]曾培炎主编.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年.


  [3]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0,(11).


  [4]方洁铃.“走进来”与“走出去”[J].首席财务官,2010年08期.


  [5]刘世庆.谋划对外开放新局面[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年12期


  [6]王玉清.珠三角环境好,西三角商机多[N].信报,2012年3月19日.


  [7]王玉清,扈恩邦.珠三角以外,香港还有优势吗?[N].信报,2012年5月21日.


  [①]两个大局是指“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②]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曾培炎主编的《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一书,非常全面地介绍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西部蓝皮书》各期也有非常详实的资料和专业分析。


  [③]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雏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④]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期。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亦显示,2000年,西部的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18.87%。


  [⑤]根据中国西部开发网的内容,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分别是,1、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http://www chinawest.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55943。


  [⑥]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在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铁路、公路、民航都要在西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同时,国家还将在西部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完善国内外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输送管网:推讲“三网融合”,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