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困境破局时间: 2015-11-12信息来源:石少春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文章认为,要想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明确该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做好定位,完善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其增长方式,按照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促进路径的转化。西部地区已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文章认为,此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根据西部地区的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核心区域经济增长的示范作用,使西部地区的不同区域能够协同一致,共同建设并完善该地区的发展机制,共同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路径转化;创新驱动
一、引言
从整体来看,两部地区面积较大,共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国土面积的71.4%。该地区属于多民族地区,优势明显,能源较为丰富,而且和亚欧接壤,在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发展空间较大。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度高达11.4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仍然不容乐观的是,直到2010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仍然只占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的45%。根据短板效应,只有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才能够使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更为协调,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2030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搞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维护生态平衡,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上一个台阶。从整体来看,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发展的总战略,就要把其放在优先位置,一方面,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努力扭转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经济增长的路径;另一方面,利用好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并配合东中部地区,实现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探究
(一)基础设施和核心工程的构建情况
据统计,2000—2012年,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共有187个项目获得了国家支持,投资规模约为3.68万亿元。2010—2012年,国家明显增强了该地区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不管是重点工程项目还是单项平均资助力度均获得了较大支持。在随后的2013年,国家支持力度有所下降,到了2014年,西部地区单项平均获得的国家支持力度基本和2010年保持在同一水平。
根据调查,在统计的2012—2014年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95个项目中,公路和铁路等建设项目获得的国家支持力度最大,数量最多,占据项目总数的37%;紧随其后的为水和太阳能等能源工程项目,占据统计项目总数的16%;名列第三和第四的分别为机场及沿线交通基建项目与石化工程项目,分别占据统计项目总数的14%和13%。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项目多集中在道路交通与能源产业。
(二)产业发展现状
若想全面把握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应该对该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究。笔者对2013—2014年西部各行政区域的产业生产总值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整理,并对比了东西部地区三大产业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情况。
从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各省市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针对独特的气候特点,发展农作物产业,因此该地区的第一产业发展良好。葡萄、棉花以及枸杞和各种中药材等地方特产,不仅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充分利用了区位优势,形成了地理品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东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最小的产业就是第一产业。另外,因为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对廉价,所以当前应该在原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依托科技创新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拓宽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以宁夏的特产枸杞为例,该自治区的枸杞产量大、质量高,对此应该在种植枸杞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制造果酒,增强品牌效应。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将创新理念引入并应用于特色农业方面,西部地区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对原有产业进行不断创新,西部地区才能够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迎来发展的新天地,实现产业的升级。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当前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问题,资金短缺、品牌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意识较差、农产品技术开发人员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大大缩小。从总体来看,该地区的农业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区域资源优势有待开发。而从第二产业来看,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种类较多,优势明显。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工业依旧处于能源产业的上游阶段,工业的发展长期依赖于各种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初步加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大降低,而且抑制了乘数作用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容易导致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迁移。另外,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均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西部地区共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较大,笔者在对比他们的产业生产总值和地域面积时发现:2013年和2014年,重庆、陕西和四川分别位居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前三甲,排名较为靠后的三个省区为青海、新疆和西藏,不同省区之间的差距较为悬殊,发展十分不平衡,贫富差距堪忧。第二,从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在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上存在较大差距,以2014年为例,该年度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为东部地区的33%,而次年前者也仅占后者的36%。当前,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技术断层现象普遍存在,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诸多问题的存在使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较为薄弱,新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规模有限,不仅阻碍了该地区第二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另外还导致工业产业结构的不完善,挤压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最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而且规模较小,发展时间较短,产业化水平不高,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就具体数字来看,2013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东部地区的30%,2014年该比重有所下降,为29%。虽然当前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仍然较为落后,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发展的潜力所在:西部地区为多民族地区,人文资源较为丰富,风土人情、自然地貌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大,未来若能够针对该地区的特色做好开发工作,将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力。
三、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定位
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地域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地位重要,是协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整个中国的经济才会出现整体性增长。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兼顾技术因素和制度创新;第二,不仅要拓展经济增长的内涵,还要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三,把握好经济发展阶段,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四,摒弃一元决定论的发展理念,基于不同视角对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回顾历史,当初之所以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想,主要是基于协调东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促进东西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富裕。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又对这一战略思想进行了调整,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色,明确指出了其经济发展方式,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十二五”规划,一方面,政府将为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更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集中精力搞好基建工作,强调科技教育,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增强创新能力,严格遵循人才科教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另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好环保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的发展,更要为未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人民的安康铺平道路、留足空间。
(二)当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应该全面把握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一旦确定好经济增长方式后,应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使其贴合发展的实际,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前,西部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阶段,在建设现代化西部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以下两个难题。
第一,产业发展的规模小、层次低,动力不足。2014年,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0%、37%和13%。其中,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短,多以采掘业和简单的材料加工为主,综合利用的程度较低。另外,当前部分西部地区面临“资源诅咒”的现象,这些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能源,但是能源的消耗量较大,极大地压缩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当前西部仍然以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大,产业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无法与东部地区进行产业互动。另外,西部地区基础建设较差,交通不便,阻碍了区域联动效应的发挥。虽然西部地区面积较大,地域辽阔,但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多数偏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仍然十分贫困。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的交通枢纽的综合密集度较低,前两者分别是后者运输线路密集度的2.7倍和2.3倍。在西部大开发长达十余年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当前这其中的部分基建项目依旧处于过渡阶段,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促进该地区产业的升级,联动效应较差。
第二,内需不足,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2010—2014年,西部GDP仅为全国GDP的17%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通信设备落后,垃圾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化设施和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受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大量优秀人才流往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导致了西部地区“一流的设备,三流的产品”等问题的产生。正是因为以上现象,西部的人均消费力不强,在经济增长乘数拉动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漏出效应。
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困境破局的建议
当前,在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现状,为西部制定下一轮发展的总计划、总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现就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提出若干建议。
(一)采取措施,实行三大产业升级
采取各种有效的可行措施,提升西部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三大产业的升级。这样,不仅能够使该地区在产业转移时消化、吸收相关技术,依托西部的后发优势缩短和东部地区的技术差距,提高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还能够促进该地区扭转原有的产业生产方式,为优势产业提供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强化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水平,促进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集中力量搞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众所周知,西部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气候特征较为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西部地区的特色,提高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突出区域经济的个性,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弱化东部沿海和中部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活力和动力。
(三)强化区域之间的协同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区域示范作用
西部地区内部已经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区域内部城乡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西部大开发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要注重协调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争取实现区域内部经济的整体性增长,不仅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增强区域内部的协同性,促进西部省份之间的合作共赢。从当前形势来看,西部已形成了几个经济发展高地,如重庆、四川和内蒙古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依托这些经济发展高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合作共赢,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并且利用这些集聚效应,构建区域内部和城乡互动、产业和文化互动的新格局。
(四)把握经济效率、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把握好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效率提升间的关系。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廉价的劳动资源,其资本的配置率较低,单纯依靠土地扩张和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无法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可以说得不偿失。据此,要想真正地扭转西部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扭转传统上单纯依靠投资扩张的发展理念,依托技术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支持。这就要做到:第一,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第二,为西部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引入国外和中东部地区的资本,改善西部的资本配置效率;第三,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生产与研究的通力合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使经济发展中三大需求协调一致,保持平衡。综合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使西部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多元化,如果这三者能够协调一致,西部经济的整体性增长将会得到保障。从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优势的合作互补上看,西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东部地区对能源和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对此西部的各省市应该把握住这一契机,做好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内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另外,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政府应尽快实现开发战略的大转移,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安全提供保障。
第三,既要做好经济建设工作,又要做好民生建设工作。西部大开发的宗旨就是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在做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民生建设,满足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使发展的成果惠及西部的各个省份。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解决好以下两大问题:第一,解决好城乡分割问题,消除生产活动流动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使这些地区摆脱贫困。对此,不仅要提升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更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一套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这些偏远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六、结语
西部地区由于在科技、人口等方面和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但是,西部地区还有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丰富等优势,因此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破局要着重放在特色产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