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时间: 2018-09-10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第4期 作者:李 雪 松 责编:qgy 平 萍
编者按: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跨越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那么,“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哪里?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些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本期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8)04-0001-10 收稿日期:2018-04-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一、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在现阶段,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城乡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以劳动生产率和区域(城乡)比较优势为关键指标,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长期高速非均衡发展积累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各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合理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中央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具体的政策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从逻辑关系上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支撑,区域协调是重要着力点,扩大开放是重要推动力,深化改革是保障。
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加快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一是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健全现有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加大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制。
二是要分类助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进一步围绕基础设施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和优势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三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区域内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科学布局卫星城和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合理疏解区域内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布局合理、相互协作配套、利益补偿共享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四是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拓展,推动经济要素沿黄金水道有序流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形成更加有效的上下游联动保护机制,以发展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经济为重点,保护好长江一江清水。
五是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六是走好乡村振兴这一盘大棋。乡村振兴是区域—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区域发展和城乡关系的大背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讨建立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途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三、建立更加有效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的在发展,难点在协调。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第一,完善城乡区域要素流动机制。努力打通国内资源配置的障碍,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发挥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完善城乡区域合作机制。通过统一市场为基础的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有效激励先进、更好帮扶落后、公平分享利益的制度和政策机制,更加有效地深化区域合作,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支持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共建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鼓励创新区域合作的组织保障、规划衔接、利益协调、激励约束、资金分担、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争议解决等机制。a
第三,完善城乡区域互助机制。完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创新帮扶方式,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帮扶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深化。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这块短板。要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