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动能转化的持续推动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时间: 2019-03-15信息来源: 《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作者:喻 新 安 责编:qgy 平 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那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并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本文要讨论和探索的问题。


一、重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新趋势新现象

区域发展不协调在中国由来已久,但近几年这种不协调在“东强西弱”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区域分化,整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新趋势。

20174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走势分化的情况从‘东西差距’变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从南北地区的发展来看,位于东部、中部、西部同一区域内部日趋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格局。比如,同为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快一些;同为中部地区,中部之中的河南以及中南部的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发展较快;同为西部地区,西南省份如贵州等省份的发展也明显要快。

河南与山西的几个发展数据可以呈现出这种分化。一是经济总量。1980年、1990年、1995年、2015年、2017年山西的经济总量分别相当于河南经济总量的47.5%45.9%36%34.6%33.3%。二是经济增速。2012年、2017年,河南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1%7.8%,而山西的经济增速则分别为7.8%7.0%。三是进出口总额。2012年,河南进出口总额为517.5亿元,山西为150.43亿元,山西进出口总额相当于河南进出口总额的29%201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为5232.79亿元,山西为1161.9亿元,山西进出口总额相当于河南进出口总额的21.8%。总的来看,河南的发展态势比山西好得多。

中部大省河南省内的区域分化也很明显,表现为强市与弱市的状态今非昔比和位置互换。河南有18个省辖市,“十二五”以前分为三大阵容,郑州、洛阳、南阳为第一阵容;开封、新乡、焦作、鹤壁、济源、平顶山、漯河、许昌、安阳、三门峡等10个省辖市为第二阵容;驻马店、信阳、周口、商丘和濮阳为第三阵容。这三大阵容,“十二五”以来发展出现分化。“十二五”期间,许昌、濮阳年均经济增速达11.2%,并列第一名,增速倒数前三名的是安阳、平顶山、三门峡。2017年,许昌经济增速达8.7%,高于全省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仍然保持第一位。综合研判,许昌已进入全省第一阵容。第二、第三阵容的一些城市出现位置互换,如濮阳进入第二阵容。河南有15个资源型城市(三门峡、洛阳、焦作、鹤壁、濮阳、平顶山、南阳、登封、新密、巩义、荥阳、灵宝、永城、禹州、安阳县)也出现了发展分化的现象,表现为自然资源、发展基础基本相同的市县发展态势迥异和传统强市(县)陷入困境。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焦作,20世纪90年代初与煤炭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目前焦作已成功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传统产业中煤炭产业的产值在全市经济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3%,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初现,形成了铝、煤盐联合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生物、装备等6大战略支撑产业,正在成为中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和颇具影响的新兴旅游城市。而有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受诸如路径依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经济转型认识迟、力度小、行动慢,发展远远落后于同类城市。如平顶山“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全省垫底。县级城市荥阳曾多年位居河南市(县)综合实力前五位,但2018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速1.7%,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1%,进出口总值增速-37.1%,状况堪忧。


二、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与动能转化的差异性有关

全国出现区域发展走势分化的“南北差距”,以及河南省内的区域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业结构因素、转型升级因素、人才供给因素、新经济发展因素、体制机制因素、政治生态因素等,归结起来,最重要的是发展动能强弱的差异、新旧动能转化快慢的差异。

全国范围的南北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差异。如江苏推动错位发展,昔日“洼地”苏北地区异军突起,徐州大力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生态转型,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之路。福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生态+”文章,生态优势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发展优势。河南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推进交通枢纽建设,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跃居中部地区“双第一”。有的省份则战略选择摇摆不定,陷入长期被动。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区域发展动能强弱有别的重要原因。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差异。工业转型升级是区域动能转换的着力点。东南沿海地区的苏浙粤等省份,在轻工业领域和重工业的部分劳动密集环节实行“机器换人”,在消费品制造业领域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实现产品功能和质量升级,在汽车、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强化技术改造,保持和扩大了领先优势。比较而言,同为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缺少实质性动作。三是经济活跃度的差异。一些省份注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经济活跃度高。2017年,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达87.9%、群众满意度达94.7%。相反,由于营商环境不佳,导致“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东北经济低迷的痛点。四是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策略的差异。历史告诉我们,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区域经济崛起息息相关,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催生出新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地区竞争格局。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正在代替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区域竞争,面对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新调整和深刻变革,谁把握得好,谁就有可能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反之,则可能错失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陷入长期被动。2017年,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其增速超过GDP增速两倍以上;贵州经济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但也有一些地方反应迟钝,在地区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五是新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省份领时代先河,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类似电商、旅游等轻资产、低成本的平台经济模式。2017年,浙江“三新”经济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1%

河南省内的区域分化则与产业集聚的状态和行业分化纠缠在一起。“十二五”期间,河南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6%,成为工业增长的主阵地。与此同时,重点行业经济效益呈现分化趋势。2018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好转,但有色行业由上年同期盈利26亿元转为亏损5.3亿元,行业利润减少31.3亿元,电解铝产量下降17.5%,销量下降11.4%。不同市(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对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影响极大,也都源于动能转化的举措和力度的差异。


三、动力变革是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新动能的形成要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这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最终体现为质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但根本取决于动力的变革,动力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率。在要素成本上升、环境问题严峻、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若继续沿用传统的政府主导、要素投入、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一些结构性矛盾必然继续累积,并且加大经济风险。另外,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要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就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以,动力变革既是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推动三大变革的顺序,是率先加快动力变革,以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由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资源活力,加快区域动能的转换。

动力变革要以动能转换为切入点。新动能是与传统动能相比较而言的。传统动能主要指以传统技术、产业、模式为基础,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一般发展动能;新动能主要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发展动能。显然,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

2015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510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自此“新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开始出现在经济领域中,并被反复提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三处提及“新旧动能”,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提及“新旧动能转换”。2017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培育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第一份文件《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2018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20181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篇大文章,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在于“转换”,而非“替代”,一方面是改造提升还在发生作用的传统动能;另一方面是培育发展尚未完全形成的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间的稳妥续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增加发展活力,进而遏制区域发展分化态势,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四、重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深刻社会变革。只有思想再解放些,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发展趋势,把握发展大势,在更大范围内汇聚起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合力。着重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由总量发展导向向绿色发展导向转变。着重从守旧守成中解放出来,强化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意识,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努力做到创新领先发展;着重从机械的政策依赖中解放出来,强化政策创新意识,努力做到主动作为求发展。要改变思维定式,由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到遇到新矛盾新问题“向前看”,用创新的思维寻找解决办法。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联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查找导致区域发展滞后的症结和痛点,在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达成共识。

重点解决新动能培育问题。首先,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加快培育核心企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更加强调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布局培育“小巨人”企业。其次,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再次,要突出厚植高端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优化制度体系、社会氛围、生态环境。最后,要释放国家政策红利。认真研究国家赋予各地的先行先试、试点示范权利的政策内涵,最大限度地提高政策普惠面,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重点解决体制机制变革问题。体制机制不适应是一些地方经济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一要释放民营经济活力。要加大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力度,创造公平竞争条件,破除市场准入种种限制,为民营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创造环境。加快“放管服”改革。二要对现行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定等进行全面清理,加快推进立改废释,通过制度创新,把该放的权力放出去放下去,提高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效能。三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有效吸引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解决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四要加快领导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加快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五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作者简介:喻新安,男,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