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
近两年天津利用内资的新特点与招商引资对策时间: 2016-06-03信息来源:周晓波 周立群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为天津招商引资和集聚优质资源提供了契机。近两年,天津利用内资结构不断优化,资金到位额稳步增长,投资来源地不断扩展,落地超亿元大项目明显增多,服务业占比已达60%,民资占比达80%。北京产业外移和功能外溢使近远郊区县成为利用内资的主要承接地。对此,笔者提出精准引资、提升利用内资的质量和水平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内资结构;产业转移;远郊区县;环渤海地区;天津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2016)03-0035-03
[收稿日期]2016年3月
[作者简介]周晓波,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教授。
一、近两年天津利用内资的特点
(一)吸引内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高,民资占比大
2014年,天津共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3513个,到位资金3600.32亿元,同比增长15.36%。2015年1月~10月,引进项目1797个,到位资金3494.8亿元,同比增长13.06%。超亿元大项目明显增多,带动和促进了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的密集涌入。截至2015年10月,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29个,到位资金2697.11亿元,占比77%。
资金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已成为内资进入的主要领域,投资主体已转向民营企业为主导。2015年前10个月引进服务业项目765个,到位资金2123.48亿元,增长4.23%,占比60%;引进制造业项目945个,到位资金1283.33亿元,增长33.89%,占比37%。其中,外地民营企业在津投资项目1719个,到位资金2775.35亿元,占比80%;国有与其他类型企业投资到位资金719.45亿元,占比20%(见表1)。

(二)内资来源地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北京的比重和增幅最高
天津利用内资的主要来源地是环渤海地区,截至2015年10月占比已达53%,相比2014年,环渤海地区对津投资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京冀地区占比是43.6%,其次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占比分别为13%和9%(见表2)。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了北京的产业外移和功能外溢。2014年来源地为北京的招商引资项目增幅最快,比重占天津利用内资的34%,其次是广东和河北,分别占14%和7.3%(见表3)。

为了反映天津在京津冀地区吸引内资竞争力的强弱,在这里与河北做比较。发现2015年天津从京津冀地区引进内资比例呈上升态势,而河北从京津冀地区引进内资比例出现下滑。天津2014年从京冀引进资金1493亿元,占引进内资比重的41.5%,2015年前10个月这一比重提升到44%。而河北2014年从京津引进资金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51%,2015年前10个月下降至47.8%。天津吸引京津冀地区的内资比重相对于河北上升,间接说明了北京投资流向偏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表明天津自贸区和天津滨海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以来的政策优势和制度创新对北京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见表4)。

(三)近远郊区县已成为利用内资主要承接地
2014年,滨海新区引进内资892.45亿元,同比增长20.89%,占比25%;中心城区引进内资636.6亿元,同比增长12.13%,占比18%;其他区县引进内资2071.27亿元,同比增长14.13%,占比57%。从2011年~2014年天津各区县引进内资比重变化看,中心城区下降幅度最大,累计下降了6.43%;其他区县上升的幅度最大,累计上升了3.66%,其中北辰和宁河吸引内资占全市比重上升得最多。近远郊区县已成为招引内资的主体和主要承接地,这表明远郊区县日渐成熟的工业园区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现代制造和服务业配套的最佳投资地之一(见表5)。

二、精准引资、提升利用内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天津利用内资的力度和范围, 实现天津功能定位
天津招商引资50%以上内资的来源地是环渤海地区。这主要源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吸引。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在寻找适合现代制造和产业配套的投资地;工程建筑和房地产商在探寻区域布局中新工业园区和生活区的投资空间;电讯和网络公司在酝酿跨区交易结算及互联互通中的新方式、新网络。利用内资应将制度优势释放出来,把握区域内民间资本流转的特点和取向,在巩固京冀在津投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对山东、辽宁、山西和内蒙古的招商,提升利用内资的力度和范围。
(二)精准招商,拓展和优化利用内资结构
从利用内资构成看,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而滨海新区和其他区县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一方面,各区片应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精准招商,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内资项目指导目录,严格项目投入产出、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标准,在此基础上完善招商项目库,提升利用内资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以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审批为抓手,深化一站式集中和现场审批服务。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招商模式,整合各类招商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公司化运作,调动各方面招商积极性。
(三)培育内生增长能力, 用引资增量带动存量的优化和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等战略机遇不仅加快了要素在区际间流转的范围,而且也提升了招商引资的质量。近两年,来自北京的优质要素和新兴产业在引资项目中的比重在提高。应注重通过外部优势要素和高端项目来激活本地内部要素,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用增量来带动存量的优化和升级,让自身区位、资源特色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四)营造创新氛围浓、创业机会多、落地项目和企业成长发展快的生态环境
武清、宝坻、西青和东丽等区已成为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转移及服务功能延伸的重要承载地。首都商务、研发总部功能性机构的拓展和延伸为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机遇。然而,承接总部功能性机构对落地发展的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对于这些区域来说,应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园区软环境,营造标准高、机制新、服务优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创新氛围浓、创业机会多、企业成长发展快的生态环境,使地缘区位、资源特色及成本低廉等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参考文献]
[1]白扬昊. 外资管理优势分析与内资管理体系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外资,2009(12):25.
[2]张倩肖,董皓,赵万东. 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2014(6):78-85.
[3]范晓宁. 我国内外资融合发展——基于资本形成的实证分析 [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4]黄云云. 统筹外资和内资的使用研究 [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编辑:刘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