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
金融协同与京津冀产业升级时间: 2017-02-21信息来源:陈建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已达成共识的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金融协同发展得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协同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下述三个方面的含义: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价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产业占比和产业所消耗资源比例方面的配置状况,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区域产业结构协产同化是指不同区域的产业之间配合得当、良性互动的状态。区域内各地的产业合理分工和产业链布局是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金融协同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一是资本形成机制。资本形成机制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对储蓄和投资供求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重新配置,进一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要素收益率,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随着产业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投入,将会促进生产规模扩大,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提高要素利用率和收益率,从而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二是资金导向机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即表现为产业资本在产业间实现新的市场化流动、配置和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发达的金融体系将会为资金的流向和配置提供充足的保障,将会引导资金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效率高的部门,从传统落后产业流向新兴战略产业部门,从而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也实现相应转移。
三是信用催化机制。金融的信用催化本质上讲主要是指用于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资本总量的扩大,即通过信用创造过程,加速产业资本的形成,提高生产资源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大规模的资金积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四是风险管理机制。金融的风险管理可以促进资本积累和长期投资,极大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当前,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协同化的核心要素。
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京津冀产业结构高级化情况
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度指标,来衡量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情况。通过指标计算结果可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但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尤其在高技术产业密集度方面,天津地区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河北与北京、天津均不在同一数量级上。这说明河北省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很少。
京津冀产业结构合理化情况
本文采用修改后的泰尔指数作为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经计算,得出京津冀三省市的泰尔指数(见图1)。根据图1可知,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最为合理,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泰尔指数均小于0.1(2004年除外),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接近均衡状态。天津市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除2004~2008年产业结构有所恶化,其余时间其泰尔指数稳定在0.17上下,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在三省市中最不合理,与京津两市差距非常明显;虽然近年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但距离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均衡状态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过程可知,河北省第一产业占比大、劳动生产率低是造成产业结构合理化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产业结构协同化情况
目前,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协同性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各地均竞相发展同一产业而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总体看,津冀之间产业重合度较高,若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容易造成政府间的恶性竞争;而京冀之间产业重合度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
金融协同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
间接金融主导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等融资需求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得以满足,金融体系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间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中,信贷资金是金融协同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和基本路径之一,其运行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方向。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芬兰、挪威、以色列等。
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金融主导的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于预期收益率的最大化,其信贷资金更偏向于那些技术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而对那些盈利能力弱、发展前景不理想、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则因风险问题而不愿放贷。因此,技术创新实力越强的企业越有能力获得所需的信贷资金,技术创新成果也越多,盈利能力越有保障,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获得金融支持。通过这种支持,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偿还贷款能力逐步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支持也对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某种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间技术创新的良性竞争,有效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真正实现间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直接金融导向型模式。该模式中,金融机构通过帮助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证券工具配置金融资源,引导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发行市场设置的准入门槛将一些不达标企业排除在外,使达标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大量发展资金,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调整升级;另一方面,在二级流通市场中,由于资金的趋利性特点,会使不同产业获取的资金支持额度不同,从而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在竞争中可能出现以股权转让实现企业的兼并与重组等情形,使优化金融资源再次重新配置,因而会推动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调整。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即通过证券的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流通交易市场,为从事主导产业的优势企业募集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投向,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政府导向型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相应金融措施或直接投资的方式,引导金融资金流向某些需要特定支持的产业,从而实现对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和政策帮助,或者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对某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进行金融限制投入,促进这些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一些投入大、期限长、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项目,或一些高风险、高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一些贫困地区的建设项目等极为缺乏资金,因而需要政策性金融对市场性金融的资金导向进行校正与补充。
在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对商业性银行信贷投向进行宏观干预,引导资金投向,如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扶持落后区域的产业发展;或以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银行信贷对技术创新型项目设置低利率,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成立一些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我国设立的政策性银行,专门用来扶持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些重点行业或薄弱环节。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可以使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以更好地发挥对市场性金融的补充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对于产业的支持往往反映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意图,且以政府信用担保,并对项目风险进行了过滤,因而会产生极大的诱导效果,带动商业银行和私人投资向这些需扶持的行业贷款,并产生资金集聚效应,推动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首先,京津冀应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结合工信部所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目录,尽快做好产业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出台三地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打破三地的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明确三地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尽快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其次,做好产业承接地的布局和规划。出台相关产业转移的配套实施细则,提高产业转移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相应的产业转移扶持、鼓励政策,建立京津冀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三地产业项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协同发展相关产业有序转移的积极性。要专门制定金融资源配置方案,出台相应金融政策和措施。
二是加强迁出和迁入地工作协调,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首先,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要有政策上的对接、倾斜和支持。双方要加强对推进事项和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对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问题的,要加强协调。要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及时提出需要协调推进的事项,积极主动推动问题解决。其次,要尽快实现金融对接。金融机构在项目转移、后续服务方面应快速跟进,要从经营理念、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结算渠道等方面提升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京津的产业转移意愿和速度。最后,加强政银企沟通协调。要搭建银行同业间、银行与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平台,定期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规划、政策指导、项目进展等信息,方便金融机构及时深入了解政府最新的政策与项目信息。
三是多措并举,发挥金融支撑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首先,金融机构要创新产品,提升市场服务能力。针对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项目,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帮助企业盘活现金流。配合京津冀区域产业整合升级中的业务需求,做实做深做透并购类投资银行业务。其次,推动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基金或专项资金。依照棚改模式,对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产业和项目,集中利用三地金融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再次,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加快企业直接融资信息库建设,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最后,建立平台,加强风险管控。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京津冀三地客户信息查询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方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控。
四是立足现状,合理选择产业升级融资手段。京津冀应结合各自的金融发展现状和产业升级的融资需求特点,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北京应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提升首都金融业的产业竞争力、资本辐射力、创新引领力,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注意和解决“虹吸”现象。天津要充分发挥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承京启冀”的功能,一方面,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疏解北京地区过剩金融资源;另一方面,要鼓励本地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带动河北地区经济发展。可依托滨海新区、于家堡新区、中新生态城的金融创新布局,积极整合政策优势与周边地区的市场、技术和科研优势,着力打造金融创新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对外金融合作和开放优势。河北应以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服务和后台支持基地为出发点,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和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做好承接准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开发满足产业转移需求的专业化金融产品,通过项目融资、并购贷款服务、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商圈担保等多种方式,积极满足协同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5020214)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行长
(责任编辑 马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