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
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探讨时间: 2017-03-10信息来源:刘刚 朱有余 作者:hjr_admin 责编:
■ 刘 刚1 副教授 朱有余2(1、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河北经贸大学办公室 石家庄 050061)▲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河北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13457512D);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 年度基金项目“河北建设特优果品产业化生产基地研究”(SQ123010);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01402)“产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河北农地生态保护对策研究”
◆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一条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构造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在农业经营者层面、产业层面、政府层面都有初步的协作。但是,这些协作无论从深度、广度和实质内容来看都不够,还没有构建起一体化的紧密型分工协作机制。当前,要加快形成京津冀紧密型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 绿色农业 分工协作 机制
受京津冀农业自然资源紧迫、农业生态环境形势制约、区域内对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必需率先走一条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当前,京津冀尤其河北绿色农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绿色农业分工还不明显,协同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为此要尽快形成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紧密型机制。
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基本状况
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双边接触为主,缺失整体布局与多边协作。政府层面的合作不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刚刚起步。绿色农业分工协作,还主要以自发、自为为主,缺乏顶层设计。当然,这种区域的分工、协作也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河北每年有大量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天津在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培育京津“菜篮子”及提供农业观光休闲上与北京展开多层次合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政府层面有了初步分工协作
京津冀相互间签订了一批与发展绿色农业相关的合作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合作意向,搭建了一些绿色农业发展的合作框架。2013年7月,北京市农委与承德市政府签约了12个农业区域合作项目,总投资141亿元,涉及多个方面。2014年4月,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与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率先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北京作为首都为了有效保障自身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河北、天津发展绿色农业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区域内毗邻县市在发展绿色农业上尝试相互对接
河北一些市县充分发挥环京津的腹地优势,主动与京津进行农业生产对接,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京津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和都市农业休闲基地。如:北京与张家口重点开展了蔬菜膜下滴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廊坊永清按照“高端销售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与北京京客隆、易初莲花、华润万家等20余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销关系。
(三)区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发的对接已经开展起来
京津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技术、人才、资金、运营经验、市场方面与河北比起来优势明显,他们普遍有对外拓展的强烈需求。京津的一些大型涉农企业,已先后在河北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与养殖场等。北京挑战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志用高科技的生物饲料产品来提供安全优质的畜产品,其在河北的唐山、石家庄和保定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万头示范试验猪场,并大力推进“公司+协会+农场”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制约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京津冀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缺乏有意识地对接分工与协作。当前,还没有形成常态的、明显的区域内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机制。制约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内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主动作为还不强
当前,在本区域内局部地域,对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总产量增加的意愿还很迫切,为此往往就忽视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资源的消耗、农业生产的排放、农业生产可持续等现代农业内涵问题。在区域内,三方的地域观念仍然较强,推动区域绿色农业发展问题上仍然主要考虑本行政区内安排,而不重视和善于运用跨区域积极因素。三方在区域一体化协作方面,缺乏便捷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行政壁垒高筑是京津冀三地难以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母爱英、何恬,2014)。在已有的一些区域绿色农业发展上的合作协作,仍以双边、局地合作为主,缺乏京津冀多边常态化合作机制与平台。
(二)区域内绿色农业同构化现象还较为突出
京津冀各地仍然主要依据本地的资源优势来做自己的农业产业规划,不能在更大区域整体布局与规划。这就使得在京津冀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存在布局散乱的现象,不能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例如,天津要培育现代种苗生产基地,河北也要做;天津要打造远郊平原休闲农业区就与河北平原区休闲农业存在强烈的同构性。在河北省内,多个地级市都提出要做京津的果蔬、肉蛋奶生产基地,都提出自己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这就造成了农产品及服务供求失衡,彼此之间形成的不是相互协作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关系。
(三)在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绿色农业有效产业承接和转移体系
京津地区非农产业、城镇化快速发展,绿色农业所需优质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将日益短缺。而河北农业地理资源独特,具有建设优质基地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京津的农业龙头企业应主要着眼于总部培育、绿色生产流程再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品牌的内涵建设等,应将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制造及辅助性产业向河北转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政府推动还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运作,很多仍然处在刚刚启动的接触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实质合作运行机制。
(四)绿色农业技术、区域高端农业人才缺乏分工与协作
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端农业人才的支持,北京有着相对充裕的高端农业人才,而天津、河北高端农业人才相对匮乏。天津、河北对高端农业人才与智力的需求与北京相比要大的多,急需北京高端农业人才与智力的协作、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还缺乏协作与分工的机制。高端农业人才与智力的使用上还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农业高端人才与智力流动还表现为很强的单向度性,即天津、河北高端农业人才与智力单向度向北京集聚,缺乏向津、冀地区的回流。
推进京津冀区域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区域内政府间绿色农业的联合助推机制
京津冀的政府部门,要把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基本产业形态来加快推进。要搭建政府间绿色农业协作对话交流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了解彼此的绿色农业发展状况、政策走向、产业结构升级意愿、农业资源缺项等,来找到京津冀绿色农业政府间协作的契合点。打破单纯着眼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发展农业的狭隘观念,加强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着眼京津冀绿色农业整体发展的层面制定区域绿色农业发展战略。京津冀的农业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绿色农业分工协作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本地域绿色农业发展目标定位、战略任务、承担的职能等。在区域绿色农业协同发展中,北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向区域内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总部支撑、创意引领、技术支持、品牌立足、展销平台;天津的目标定位则是现代都市休闲绿色农业与高端绿色农业并行发展;河北的目标定位则是基于农业清洁生产、农业经济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的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为主绿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并辅以发展绿色休闲农业。
(二)加快形成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产业对接机制
河北要抓好京津重要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为主体,建构相对完整的跨区域京津冀优质绿色农产品产供销产业化链条,形成各种“对接”机制。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走一条集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河北可以在环京津区域积极培育和打造高品质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发挥现代都会农业的新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创新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打造环京津农业休闲与现代养老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京津冀可以围绕农产品畅通流通、保障京津重要农产品供给这一重要战略任务,强化京津冀绿色农业物流产业对接。京津可以将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转移到河北去,而河北要合理布局重要农产品交易与物流网点,推动京津冀重点农业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对接协作。
(三)做好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的农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构建京津冀资源共享平台,充分整合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实现资金、人才、科技、基础创新设施及各种知识等创新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自由、顺畅地流动和共享(杜云飞等,2014)。打破区域的行政界线,从京津冀的全局配置农业经济资源,促使各种农业经济资源的占有者通过市场驱动去寻找自我最适宜的农业生产价值创造的空间。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构造新型农业经济资源整合机制,搭建起区域内各种资源有效的协作平台,将京津尤其北京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优势与河北农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通过创办京津冀农业行业协会、定期举办京津冀农产品展览会、农业发展协商会等途径来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共享。要在区域内形成绿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信息共享机制。要建立健全促进京津冀农业经济资源平等交换的各层面组织机构。
(四)要强化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
要着力改善京津冀农业分工协作的硬件设施和协同发展软环境,抓好培植绿色农业项目所需基础设施建设。京津要支持本土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河北等地开拓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北各县市要为京津农业经营企业落户做好政策服务、营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配备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效发挥区域内各类经营主体尤其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协作与对接的主导作用。提升区域内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创建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强势的龙头企业来培育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农业龙头企业协商合作机制、京津冀农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京津冀农业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京津冀政府间优质农业资源的联合匹配机制。
(五)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的绿色农业政策支持机制
探索建立常态化的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受益区向上述农产品供给区的补偿、补贴机制,以强化区域内优质农产品稳定供给。要建立区域内绿色农业受益地为绿色农业生产地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的常态支持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的协防机制与互认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农产品供求、价格等市场信息的共享机制,为本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供求双方和生产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推动京津冀农业经营企业供销的无障碍对接,发展区域内特色优质农产品跨区域直销。加强京津冀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的对接。构造区域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联合为绿色农业科技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碑店蔬菜进北京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先行 [EB/OL].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402/c70731—24808397.html,2014—04—02
2. 母爱英,何恬. 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思考 [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6)
3. 杜云飞,连建新,张爱国,胡宝民.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