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区域政策

京津冀:做好八大结合 突破七大难点时间: 2017-07-13信息来源:王晶晶  作者:ws 责编: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


  “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是当务之急。”日前,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就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地区以全国2.3%的地域面积承载了8%的人口,按照2016年的人均GDP总值来算它大约创造了10%的经济总量,其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而立,是我国最富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 之所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是当务之急,一是因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解决京津冀三地和区域整体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需要。二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合理确立、科学发挥首都功能。要推进京津冀三个地区若干个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同互补,应建设发展好都市圈。 范恒山表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早在2006年—2007年,范恒山就参与研究了“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课题。他认为,首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城市发展的长期深层次矛盾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如果北京的城市病解决了,中国其他城市病的解决基本没有问题,因为现在城市病最严重的就是北京。” 其次,有利于破解地方城市壁垒,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 再次,有利于完成城市群的形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四,有利于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京腹地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深化开发合作提供示范推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最后,有利于整体提高京津冀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范恒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首都日益出现大城市病倒逼出来的,而大城市病又是复杂的城市功能导引出来的,这就使我们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即要认清一个出发点,要解决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就是解决北京一般城市功能和首都功能叠加功能过杂的问题;一个落脚点就是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这两个点加起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与路径。 在京津冀三地的定位上,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要成为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区。三是要成为全国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四是要成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即北京要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环境支撑区。 另外,从空间格局上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二是要以战略性功能平台为载体。三是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建成功能互补、区域联动、逐项集聚、节点支撑的网络空间结构。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