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间: 2024-11-0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郭志远 责编:万山
核心观点
黄河流域内部经济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塌陷,中游崛起,下游发达,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升空间较大,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缩小上游欠发达地区和下游发达地区的差距。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力度,沿黄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黄河流域内部经济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塌陷,中游崛起,下游发达,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升空间较大,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缩小上游欠发达地区和下游发达地区的差距。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除四川外全部位于北方地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扩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缓解我国南北经济失衡的现象。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是重要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要义,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造福人民是根本宗旨。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
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上游要重点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上下齐心、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在全流域范围内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导致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原因。继续抓牢水沙调节“牛鼻子”,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持续提升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重点支流防洪安全。优化沿黄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提高防洪避险能力。加快建设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平台,推进上中下游防汛抗旱联动,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绿色转型有新进展
黄河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鼓励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力。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机制,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度辩证统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一方面,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
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站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首先,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区域市场分割、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加强流域内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促进要素在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都能自由流动。其次,深化流域内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各类试点在黄河流域先行先试,分类实施垄断行业改革。最后,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立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分,对流域内的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重点开发地区和优化开发区域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优化。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要求,统筹好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动。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强化全流域协调、跨领域联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黄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沿黄各省区,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落在了后方。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和乡村贯通联动。继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减轻生态脆弱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立足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上中游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跨区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各地区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