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时间: 2017-11-04信息来源:王海杰 陈 稳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部地区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较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崛起的严重瓶颈。文章借助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2010—2014年中部地区重点涉及的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的5年间,中部地区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以武汉、长沙、郑州为代表的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较高,半数以上城市与最优方案接近度较小,综合竞争力较差。归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并存在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中部各城市需要强优势补短板,并借助区域联动战略的牵引实现整体提升。
关键词: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4-0055-08
收稿日期:2017-04-10
作者简介:王海杰,男,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 450001)。
        陈稳,女,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生(郑州 45000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部崛起的压力和责任都空前加剧。借鉴全球经济发展的经验,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其与制造业的深层融合,可以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从根本上推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近年来,中部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质量较低、发展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那么如何鼓励、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使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据此,文章将围绕中部地区整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各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情况,影响中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1966年美国学者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此后国内外学者围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有关竞争力的研究从大卫·李嘉图、克鲁格曼等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等传统竞争力理论开始由来已久。Rubalcaba et al.(2001)通过研究服务业和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西班牙服务业竞争力和成本因素相关等结论。Peter W Daniels et al.(2007)借助研究表明,服务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孙丽文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通过与国内14个省市的对比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单元媛等(2015)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结果指出了该省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弊端,并给出实质性的提升建议。田家林等(2011)通过实证得到基于国家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并分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说明。万千欢等(2014)选取广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得出政府、工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曹银莹等(2016)从发展状况、支撑规模与增长速度三个角度出发,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李春贵等(2014)借助深圳、上海等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比较分析,并给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建议。郑英隆等(2013)选取广州、天津等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对这8个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并分行业对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陈艳莹等(2011)从国际角度出发,选取28个国家为对象集,实证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孙冀萍等(2014)从政府、产业、对外开放等三方面展开对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
    上述学者的研究均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多采用定性或是基于截面数据的定量分析,没有反应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情况。因此,本文在借鉴上述学者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并运用2010—2014年中部地区1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模型与最优因子接近度来描述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二、基本思想及实证模型
    1.基本思想
    1904年Charles Spearman提出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对主成分分析的扩展和深化,此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出发,依据相关性大小对原始变量分组,以达到简化变量维数,用较少个数的公因子得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始观测中每一个变量的目的,科学解释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但是传统的因子分析只能对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反映出某一时间段内评价对象总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本文采用基于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相对广义动态因子分析来说此模型不需要进行参数估计、平稳性检验等过程,以每一年横截面数据因子综合得分的最高和最低值分别组成最优和最劣向量,进而求出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与最优因子方案接近度。
    2.基于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
    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提出了Topsis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指标体系,设Pti(i=1,2,…,n)为研究的对象集,Vti(j=1,2,…,m)为指标集,t∈[t1,t2],n为研究对象的个数,若评价区间为l年,则有:l=t2-t1+1。
    第二,将对象集Pti中的每一元素都进行横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得出Pti的ft,k个因子(k≤m)以及每一元素的因子综合得分yt1,yt2,…,ym。其中,t为时间点,即得(Yti)n×l的矩阵。
    第三,用Topsis法对Pti(i=1,2,…,n)的各个综合因子得分yti进行最后的评价,共五个步骤。
    首先,构建新的指标体系,将年度l个截面数据的因子得分看作一个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借助面板数据,将有l个指标,n个评价对象,(yti)个数据;
    其次,将l个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
          
    再次,找出经处理后矩阵中每一列的最大值构成最优解向量,同时找出每一列中的最小值构成最劣解向量,分别记作:
最优:
             
    接着,对象集Pti中第i个评价元素和最优、最劣解向量的接近度,方法为:
            
    最后,对象集Pti中第i个评价元素和最优因子方案的接近度,方法为:
           

    若Ci越大,说明第i个城市在201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越好,越有竞争力;反之则反。

    三、实证研究
    本文借助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拟构建中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从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6省中选取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等6个省会城市(其中武汉、郑州为中部地区2个中心城市),洛阳、宜昌、襄阳、南阳、岳阳、常德、芜湖、安庆、赣州、九江、衡阳、株洲等12个核心城市,共18个样本从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定量评价,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及趋势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中部地区各城市间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中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为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思路和建议。
    1.评价指标选取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将影响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基础条件、发展规模、成长能力、科技创新等4方面。其中,基础条件为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环境,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基和方向;发展规模反映当下情况,代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成长能力反应未来前景,体现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速度;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评判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以上说明,本着客观、科学的评价原则,本文具体筛选出了以下各指标构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说明(见表1)。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部地区重点涉及的18个核心城市作为样本,对于缺失年份各行业的总产出、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分别采用增长率进行估算,所有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6省份的统计年鉴,各城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同时,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数据代表生产性服务业数据。
    3.基于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
    本文借助SPSS20.0软件对中部地区2010—2014年各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截面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
    对每一年指标数据分别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此处以2010年数据为例,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615,大于0.5,且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为0.00,小于0.01,即各个变量间显著相关,说明进行因子分析对当前的指标数据是合适的。
    对每一年的截面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即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贡献率情况如表2所示。从“初始特征值”一栏中可以看出,前3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方差分别为78.600%、76.677%、76.627%、80.396%、79.219%,后面公共因子的特征值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越来越小。因此,提取3个公因子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是合适的。   
    对2010—2014年每年的截面数据原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这一步骤是为了更加清楚合理地解释每一公因子的实际意义。结合表3,本文仅对2010年的最大方差法旋转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X1、X2、X3、X8、X12、X13、X15上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量,其中前三个指标X1、X2、X3从外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X8、X12、X13、X15体现城市发展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比重、科研投入量以及经济基础,可以定义为动力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X5、X7、X9、X11、X14上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量,其中X5、X7、X9反映了当前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X11反应的是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投资的增长能力,X14从侧面体现了城市的科研转化能力,可以定义为潜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X4、X6、X10上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量,其中X6、X10从从业人员角度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X4反映了城市外部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定义为成长因子。
    为了分析各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状况,根据SPSS软件提取的因子载荷量,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可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函数。
    2014年因子模型为:
   f2014,1=0.828x1+0.690x2+0.875x3+…+0.931x15
    f2014,2=0.074x1-0.260x2+0.227x3+…-0.051x15
    f2014,3=0.080x1-0.108x2+0.167x3+…+0.026x15
    2014年截面数据因子综合得分函数:
    
    同理可得,2010—2013年因子综合得分函数。根据以上综合得分函数,可计算出18个城市2010—2014年各年度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因子得分,如表4所示。
     
    从表4中的数据结果可知,中部地区18个城市在2010—2014年,每一年的综合因子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差分别为2.32、2.76、2.72、2.38、2.79,并且从表中年度数据可以看出,至少一半以上的城市综合因子得分为负。这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展相对落后。其中,武汉、郑州两个中心城市排名靠前,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
   
    结合表5,以2014年各主因子得分和排名来看,武汉、郑州、长沙在第一主因子上排名分别是第一、二、三位,说明在第一主因子上,武汉处于领先地位,即武汉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发展环境,金融、科技等支撑要素、发展规模等方面优于其他两个中心城市,当然也优于剩余的核心城市。这主要得益于武汉先天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科教资源、大量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等因素。因此可以说,在2014年度18个中部城市中,武汉在第一主因子上最具竞争力。以此类推,可以对其他城市在各个主因子上进行分析,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在2010—2014年每一年度的截面因子得分中,各个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序都不尽相同,从这些截面数据不能反映出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究其根本,是由于对每一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即要得出相对较长时期内某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是不能将年度因子得分进行简单的求和加总。为了保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本文对18个城市5年的因子得分情况采用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以期解决因子分析在面板数据分析中的缺陷。
    通过前文对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的介绍,并借助Excel对各年度因子分析的综合因子得分进行处理,得到中部地区18个城市2010—2014年这一时间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和排名,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知,中部地区18个核心城市中武汉市的Ci值最高,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余5个城市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宜昌分列第二至六位,综合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前。洛阳、太原、襄阳、芜湖、南阳、岳阳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相比前述城市次之。其余城市排名靠后,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差。这一结果与前文中运用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法的区别在于,反映的是在整个样本时间段内,各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综合排名。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文章运用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及2010—2014年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中部崛起战略重点涉及的6大省份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实证得到,除了武汉、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大部分城市与最优方案接近程度较小,这说明中部地区大部分城市相比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较差,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存在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短板,远落后于省会城市及国内其他领先城市。
    中部地区各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主要与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潜力以及其成长能力相关,这三个因子在2014年对整体的解释方差分别为59.916%、11.289%、8.013%。在发展动力方面,各城市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规模、投资比重以及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科技、金融等因素,在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城市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源泉。具体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领先的城市在动力因子上得分较高,而落后的城市则得分较低。这也就意味着,落后城市需从外部资源着手,通过政策支持、扩大开放等手段吸引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加大对科技研发、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在发展潜力方面,若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强,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生产总值、增加值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大,即这个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投资比重大,科技研发转化能力也较强。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较差的城市应逐渐扭转发展方式,从现有产业中选取若干领域,加大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强化与优势地区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研转化能力。在成长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城市具有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能够刺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从业人员的规模、增长率也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落后城市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提升。
    2.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总体而言,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在提升过程中既要克服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又要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契机,强优势补短板,借助区域联动战略的牵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的提升。
    具体而言,第一,要以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为依托,引导行业集聚、高端化发展。对于武汉、长沙、郑州三大城市而言,其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领先于中部地区其他城市,故应以这三大城市为重点,凭借相对完善的发展设施、市场环境引导中部其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以武汉、长沙、郑州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并向外延伸布局其他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网络节点,形成以点带面、辐射范围广泛的战略性带动效应。同时,要充分意识到这三大城市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仍然相对滞后。因此,武汉、郑州、长沙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以总部经济为依托,合理优化投资结构,将更多的资本、资源向高端服务业倾斜,提高国际化水平,起到对整个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二,要以合肥、南昌、太原三大省会城市为示范,合理安排不同层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线。对于合肥、南昌、太原三个省会城市而言,应依靠其省会城市的优越地位,不断吸引社会资本集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以新兴业态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带动区。对于宜昌、洛阳、襄阳、芜湖、南阳、岳阳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较为次之,综合竞争力的平均水平一般。这些城市应该积极营造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树立短期目标开始,注重储备和开发人才、技术资源,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积极向省会城市靠拢。对于其余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较差,应从基础入手,加强基层设施建设,优化信息技术、交通设施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第三,集聚优化金融机构、资源,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生产性服务业流动。健全金融体系,进一步降低门槛,积极洽谈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进驻中部地区,并拓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业务。引导金融市场有序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等集聚中部,形成具有中部特色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注重开发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金融产品。为了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中部地区各城市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逐步加大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同时,中部各城市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各投资主体将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将生产性服务业向利用金融资源的领域进行拓展。
    第四,强化人才技术支撑,推动中部地区各城市间的协同合作与发展。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建立并不断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重点放在科技、金融等实用性人才的引进培养上。鼓励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才技术支撑的保障下,全局考虑中部地区不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性、异质性,特别是协调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在推动产业链协同竞争的同时,着重培育上下游紧密相关的优势产业集群。此外,中部地区各城市还应注重城市之间的互动合作,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外溢效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配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资源,协同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共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L.  Rubalcaba, D.  Gago.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Spanish Trade[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1,(1).
[2]Daniels P W,Harrington J W.Perspectives of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M].Aldershot:Ashgate,2007.
[3]孙丽文,王晓欣,李睿.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4).
[4]单元媛,朱冰清.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J].企业经济,2015,(1).
[5]田家林,蒋平,韩锋.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1,(4).
[6]万千欢,千庆兰,陈颖彪.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1).
[7]曹银莹,孙攀,刘梦洁.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6,(11).
[8]李贵春,才华,周涛.天津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开发研究,2014,(6).
[9]郑英隆,蔡程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广州天津等八城市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6).
[10]陈艳莹,王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多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9).
[11]任平泉.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
[12]罗国旺,刘衍民,黄建文,等.基于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在面板数据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经济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16).


The Evaluation of Six Province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in Central China
Wang Haijie  Chen Wen
Abstract: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speciall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t present,the central region is in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period,bu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low,especially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relatively low,the competitiveness is not strong,has become a serious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improved Factor Analysis Model of Topsis,by choosesing the production service panel data of 18 core cit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2010 to 2014,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and make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of the 18 core cit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ver 5 years. To Wuhan,Changsha,Zhengzhou,represented b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s higher,More than half of the city and the optimal program close to the smaller,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s poor.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Producer services are low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xistences of backward technology,talent shortage and other weaknesses. At the same time,the c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needs to play an advantage to make up for the weak,and with the regional joint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raction.
Key Words:Central Regio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Comprehensive Com petitiveness   (责任编辑:齐 双)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