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中部崛起

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和调适研究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受到包括生活富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社会阶层流动、空间解放技术和土地要素稀缺程度在内的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因素的趋势变化,可以预判其对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主要特征,探讨调适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因素分析;趋势;调适


  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综合实力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城市空间形态既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城市空间形态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和交往方式,因此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发展效应。①历次规划干预,杭州20世纪80年代已在近郊区建立半山重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祥符桥小河轻化工业区、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望江门外食品工业区等等,分解中心城区的工业职能。但是,随着中心城区的空间扩散和近郊工业区的向心移动,绝大多数工业区与中心城区很快粘连在一起,中心城区的空间范围大为扩展,空间结构日趋复杂。随着中心城区的空间范围大为扩展,原有杭州市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殆尽,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的拓展几乎没有余地,这种矛盾也直接危及到原有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与景观风貌的保护。2001年杭州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和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自此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200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勾画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一个城市规划的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构筑一个促进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则在外部力量和城市规划或政策的双重影响之下,既会产生符合规划或政策的目标和目的,还会产生不合需要的结果。根据城市规划或政策和外部力量作用于城市系统的差异,分成四种不同的城市规划:问题解决型、趋势调整型、发展导向型和目标导向型②。本文主要按照趋势调整型城市规划思路,提出未来影响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调适建议。


  1 影响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


  1.1 生活富裕水平提升


  1.1.1 趋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平稳发展阶段,杭州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还会在一段较长时期保持在10%或稍高,市民生活富裕水平还将提升。


  1.1.2 效应判断


  第一,随着富裕水平的提高,人均占有的城市空间将会加大,人们要求提高自己居住空间的舒适性。由于主城的可供开发的土地不断减少,这部分改善型居住需求更多依靠副城和组团在内的郊区土地开发来得到解决。第二,郊区生活方式逐步兴起和受到富裕人群的青睐。理想的郊区生活,既让人们享受到乡村新鲜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也能通过通勤在中心城市就业,兼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好处,满足人们追求享受、要求舒适的需求。因此,郊区地带可能将会出现若干个富裕阶层郊区居住区。


  1.2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1.2.1 趋势分析


  2011年杭州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9.3%,连续多年稳步提升,杭州正在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发展阶段。


  1.2.2 效应判断


  第一,杭州产业结构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决定着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空间范围之大小和持续力度之长短。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目的在于杭州重新寻找新的产业优势,利用新的产业优势集聚人口和资源,推动城市继续成长。第二,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行政权、财政权和优质的经济资源的“抱团”式密集难以根本改变,主城一方面可能还会继续从包括副城和组团在内的郊区区域吸引优质资本和产业,只是把部分低职能产业迁移到郊区;同时,主城也会通过集聚和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可为郊区制造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承接从主城转移出来的各类产业和要素。第三,主城的制造业就业机构向郊区迁移,但是,这些向郊区迁移的就业机构之中的就业人口多数仍居住主城,就业机构郊区化快于人口郊区化,“反向通勤”趋于严重。


  1.3 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1.3.1 趋势分析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刚刚越过50%,仍处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③。未来一段时间杭州城市人口数量还会由于新杭州人进入持续增长,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能够满足各个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城市人口空间布局。


  1.3.2 效应判断


  第一,从现实角度看,行政权财政权和优质的经济资源的“抱团”难以根本改变,高收入者可能还会继续向主城集聚,而新杭州人为主体的低收入者,甚至还有部分原住民迁出主城。第二,由于主城集聚优质资本和高收入阶层居住的趋势不变,城乡结合部将会成为新杭州人为主体的低收入者主要居住地,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成为杭州城市化的重点区域,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还会加大。第三,特别是在主城范围之内,作为高收入阶层居住区的私人汽车出行与逐步放大的公共交通工具通勤出行的矛盾可能趋于激烈,对于网状布局、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系统需求越来越大。


  1.4 技术革新持续影响


  1.4.1 趋势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往往会有那个阶段技术革新的鲜明特征。无疑,私人汽车日益进入家庭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成为影响杭州当前阶段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最为重要的两个技术革新。


  1.4.2 效应判断


  第一,企业可以更加随意地选择生产组织方式,例如企业总部可以放在城区,分部设在郊区。第二,随着网商、网购的发展,购物方式改变将会影响城市空间布局,实体店面的需求相对减少,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区将会减小。第三,由于汽车进入家庭,郊区购物反而方便,郊区购物中心大量出现。第四,普通家庭能够使用汽车,同时郊区房价相对城区便宜,由此生活在郊区、开车上下班的人群比重可能越来越大,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1.5 土地要素制约加剧


  1.5.1 趋势分析


  根据预测2040年中国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会达到7.68亿亩到13亿亩,其中仅仅满足新增人口的粮食用地需要新增用地7.00亿亩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必须适应土地日益稀缺的中国国情。


  1.5.2 效应判断


  通过土地粗放利用支撑不了郊区发展,精明增长型郊区城市化将是杭州唯一可行的选择。第一,主城将会得到优化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此工作和娱乐,从而遏制城市更大程度地蔓延。第二,杭州副城建设,继续着力提高集居住、就业、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建设水平,承担中心城区的部分商业服务职能,同时强化对于副城周边地区的辐射和集聚能力。第四,组团将会加快与主城或副城的对接,承接部分产业的转移,成为满足一部分从主城或副城迁出的人群居住地。第四,改善性居住需求对于居住空间的追求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通过相关法律让人们更愿意购买小面积的住房。第六,村庄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增减挂钩”工作稳步推进。


  1.6 轨道交通建设加快


  1.6.1 趋势分析


  “十二五”末期,杭州确保建成包括杭长、杭甬、宁杭在内的客运专线,成为国内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同时,随着2011年地铁一期工程建成并且投入运行,地铁二期工程将会加快建设,初步形成市区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1.6.2 效应判断


  第一,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将会取代高速公路项目,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第二,高速铁路提高杭州城市的可达性,主城的空间竞争力更具优势,随之而来的包括拥挤、污染、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下降在内的规模不经济因素,则又会导致中心城区空间竞争力下降,推动人口和产业逐步向副城或组团转移。第三,轨道交通的节地和环保效应明显,主城、副城和组团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趋于上升,有助于减轻汽车快速进入家庭造成的城市交通压力。同时,可以扭转由于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引发的城市蔓延程度,使得有轨交通就像是一条线,将沿线的社区和城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避免走上美国式建立在汽车轮子之上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道路。


  2 未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个城市,每个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都会面临自身特有的趋势。对于这些趋势的成功应对就是在于这些城市运用自身特有的条件,实践体现自身特点的发展过程。根据以上这些趋势的分析,杭州未来比较理想的路径可以体现为三个特点:第一,轨道交通体系应当成为最为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用来满足整个城区的交通需求。轨道交通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舒适性好、正点率高、低碳环保、节约土地。杭州轨道交通最终构筑成中心城区密度大,延伸范围广,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轨道交通网应与公路交通网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城市蔓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原有的城乡结合部通过发展融入到成为城市建成区,新的城乡结合部得到规划引导,郊区居住地之间农村风貌得到保存,综合性郊区城镇将是人们居住和创业的空间主体。第三,主城的建成区范围得以大大扩大,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商务资源和企业总部仍然密集,但是这些资源分布相对均匀,主城建成区内部的中心性特征相对得到减弱,从整体看主城功能没有因为城市空间范围扩大而受到削弱。


  3 调适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建议


  3.1 适应生活富裕水平提升,适度满足空间居住需求


  一是稳步发展郊区型房地产业,依托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推进景观房产开发和高等级度假酒店的建设:还可依托农村村庄原有房屋资源,发展包括健身疗养和养老在内的新型服务业态。二是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引导对于别墅型房产需求。三是正视和解决农居的都市化演进对土地空间的占用问题。四是关注“居住在郊区,出行靠汽车”带来的通勤问题,着重发展郊区综合性城镇,减少通勤出行需求;同时,通过规划完善轨道交通实现主城与郊区综合性城镇的连接。五是通过发挥房地产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和鼓励出现若干个富裕阶层郊区居住区。


  3.2 推进城市产业有机更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是推进制造业中间在外的产业布局。主城、副城和组团合力打造战略产业链,共建产业转移园试点,研究完善科学合理、双方可以接受的税收分成机制,通过借地开发,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发展,同时主城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二是扩展服务业辐射空间的市场半径。继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环境,整合区域之间的优势服务行业资源,通过区域互动合作作大作强服务行业,提升发展杭州主城的中央商务区。三是提升都市农业经济、生态、文化的综合效应,推进都市农业向旅游服务业延伸,“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农家乐”产业。


  3.3 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培育城市科学发展活力


  一是顺应制造业郊区化趋势,培育工人居住区。针对工人居住区新杭州人居多的情况,应当完善相关管理推出适合于新杭州人居住的公寓住房提高新杭州人对杭州的归属感,让他们安心于提高技能水平。二是优化提升主城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通过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涵盖市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引导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商务资源和企业总部较为均匀的分布,提升主城生活环境的均质性。三是提倡没有必要把房子面积搞得太大的生活理念,同时也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设计也让人们更愿意购买小面积的住房。四是探索城乡结合部低收入者居住需求得以满足的实现机制。例如,适当保留或暂缓改造若干城中村,用于满足部分城市收入者的居住需求。五是目前轨道交通网络尚未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创造条件和相应规范让电动自行车更好发挥通勤作用。


  3.4 限制私人汽车通勤使用,扭转城市过度蔓延发展


  一是明确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不应学习美国城市的“大郊区、小城区”的城市形态,而应不断优化提升主城,尽快发展副城和组团,并与实现与主城的融合,创造一个能让公共交通得以运行和维持的市场需求。二是引导私人汽车的合理运用。家庭汽车主要用于郊游,通勤出行采用公共交通,构建起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相辅相成的出行体系,让两者可在不同时空发挥各自作用。三是公共交通站店或大型购物中心附近可以设立私人汽车的换乘点。例如,农村地区以及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边远地区的居民需要使用私人汽车,这些人进入中心城区可以换成公共交通。


  3.5 研究信息技术空间效应,把握网络生存方式机遇


  一是部分交通条件便利的郊区,可以利用郊区土地价格较为低廉的优势,完善相关配套条件,可以发展成为网商集聚区。二是中心商务区需要发挥时尚引领功能,化挑战为机遇,注重于满足消费者体验式购物的需求,抓好包括时尚展示和娱乐消费在内的高端服务需求开发。三是加快物流中心型城市节点建设。例如,配合网商集聚区的打造,可为建设物流中心提供场所,合理开发利用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经营规模效应,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


  3.6 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完善城市开放空间保护


  一是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按照一个较长时期的土地开发需要,确定一个目前还包含大量农业耕作区域的发展边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在这一发展边界之内进行,甚至可以探索上下水系统的“城市”服务不能超出规划所规定的服务区范围。二是新农村建设应与主城乃至副城和组团的发展边界政策相互结合,引导农居逐步向城市发展边界转移。二是推进土地开发权转让工作。通过遵循因地制宜、依法、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农民原有居住用地转变成为农业用地,这样获得的新增土地开发权利主要向城镇转移。四是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杭州城市规划确定的六条生态带保护责任,切实维护组团式的空间形态,把城市建成区和周围开放的空间、农田、森林、湿地和公园等正式分割开来。


  3.7 抓住轨道交通发展机遇,实施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一是抓住城市铁路加快建设的难得机遇。杭州面临着城市铁路加快建设的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特别是日本城市经验,超前谋划城市铁路的规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二是实施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杭州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开发可以借鉴新加坡新城镇开发模式。新加坡的一个新市镇的规模约在15万~20万人口,基本都设有地铁(轻轨)站公共汽车交通换乘站和商业中心,按邻里、邻区分级组织住宅群,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开发策略上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在新市镇开发之初,主要建造大量的住宅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地铁附近的商业用地暂不开发,待新市镇形成一定规模、土地价值上升后再有计划地通过拍卖招标方式逐步交由私人发展商开发,吸引高密度投资使新市镇中心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⑤三是抓住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机遇通过高速铁路的延伸和扩大杭州最大通勤圈和经济辐射圈。


  3.8 创新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保障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层面,调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需要采用综合整体的视角。一是创新区域规划编制、实施调整和问责的机制。对于规划编制实施、调整和问责应当建立相应的程序,相关区(县)和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二是探索创新“市管组团”体制目前“省直管县”体制已经成为几乎不可逾越的、甚至也是较短时期之内不可变更的体制背景。基于这种体制背景,杭州可以积极向上争取探索创新“市管组团”体制,选择若干个组团接受市本级政府的直接管理,推进这些组团的强镇扩权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组团的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功能。三是建立公共交通和土地使用的区域协调机制。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编制、建设和运行,需要市级和区(县)政府之间成立相关机构,承担起协调土地使用和交通的责任。四是探索部分财政资源实现共享的机制,这部分财政资源主要用于支付整个城市公共品的成本开支,例如,江河流域的环境保护费用和城市公共交通的补贴支出。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刘怡君、牛文元.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综合实力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3-19.


  [2][美]贝利.比较城市化[M].顾朝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195-203.


  [3]陆学艺,李培林: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37-45.


  [4]周天勇:未来30年我国土地供给缺口巨大[N].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3(5).


  [5]郑捷奋、刘洪玉:新加坡城市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发展模式[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11):4-7.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