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绿色转型与繁荣时间: 2015-10-07信息来源:徐雪 罗勇 作者:wl_admin 责编: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指出城市绿色发展将使城市进入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阶段。从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强化绿色城市建设管理和绿色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指出应建立城市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要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通过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资源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 城市 绿色转型 绿色繁荣
如何在绿色的原则下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质的升华,是中国城市转型应该考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面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多重挑战,我们应建立全面的应对战略。虽然“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市化”[1]。但城市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不断增强在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方面[2]。因此,城市必须以促进绿色繁荣为目标,即亦城市化,亦绿色化。
推进绿色繁荣是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全局着眼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民众无论是对发展内涵的理解,还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都日益趋于全面性。中国城市的未来必须在继续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于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融入绿色发展战略的城市转型将带动中国城市化向更高的水平推进。这样的城市发展是基于绿色繁荣的新背景和理念下的探索和挑战。
1.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思维
布伦特兰委员会(WCED)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两项基本原则为:需求性原则和限制性原则。第一是需求性原则,即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特别是穷人生存的需求,追求发展无可置疑;第二是限制性原则,即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系统和技术、体制及观念等能力的限制,发展必须讲求理性和适度。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要由以工业经济为中心转向以城市经济为中心。不再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作用,转而重视城市发展的综合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城市在知识生产、服务支撑、金融创新、科技革命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发挥城市公共服务的扩散作用。城市产业需要绿色转型,要走出依靠土地产出和升值、加大生产投入的封闭性的传统农业思维,转向注重规模效应和多元创新的开放性的城市经济思维。
2.转变城市化的推进模式
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仅仅靠技术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是不够的,需要全面的包括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在内的整体性变革。首先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选择绿色的途径和方式,采取绿色的城市化推进模式。城市化必须摆脱过度依赖于数量、规模的粗放扩张的模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必须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提高。城市化推进方式应由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外延城市化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城市化,并在发展中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率的问题。在城市化方向上,应由要素片面向城市流动的单向城市化转向要素自由流动的双向互动城市化。破除各种生产要素自由迁徙和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城市绿色转型,关注的重心应该是人。要由以物质为中心的形态城市化转向以人为本的社会城市化。城市绿色发展将使城市进入到“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阶段。
二、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
当前,绿色发展的目标应定位在努力建立一个以工业化振兴和城市化繁荣为基础,同时促进生态和谐与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体系,即寻求重点突破,实现有限意义的绿色发展,或称为“浅绿”的绿色繁荣。
1.发展城市绿色经济
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应该确定具有城市特点的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和实现高效高附加值的基本方略,提高整体经济的绿色性。
(1)调整产业结构。绿色繁荣的产业结构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性。第一,产业结构在经济上应该是有效与合理的,既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市情特点和国家经济大势;第二,产业结构及其演变方向符合城市绿色发展的原则要求。城市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应该相互适应,能够充分地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城市内部的产业应该提升绿色关联度,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演化应该适应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2)优化经济布局。城市应该整合自己的资源、环境容量和比较优势,打破行业与行政分割,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提出优化经济布局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可以从划分优先、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等类型功能区入手,坚决调整和淘汰不适合绿色发展的地域空间与产业。
(3)改善微观经济运行。企业应该以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生命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从源头上减轻城市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方式的转变,要从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消耗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消耗方式转变,要从传统末端污染治理和浓度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
(4)尝试低碳经济模式。从中国城市发展看,由于达到同等富裕程度城市的能源效率较高,城市化可以视为多数人口财富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脱钩”的一种过程。使二氧化碳排放与增长脱钩的更为适当的途径,就是改善能源结构、节能和减排,即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友善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基础设施,发展低碳生产、低碳运输和低碳社区等,全面进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维护稳定的能源供应,发展再生能源,确保每户家庭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能负担合理的能源价格。这种低碳经济模式为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绿色繁荣提供了新契机。
(5)实践绿色经济园区。绿色经济园区可以成为中国城市绿色繁荣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应该建立更科学的绿色经济园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注重工业产业布局的生态化,新兴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与传统产业的绿色型改造并重,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相互借力,融合发展。
2.推进绿色社会建设
绿色城市型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要内容,同时,还需在减少人口增长和高消耗生活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压力基础上,探索新型城市社会的管理模式,全面地改善民生。
(1)科学地规划城市人口。在常住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须科学地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减少人口超量、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下降造成的城市绿色繁荣的压力和损害。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经济功能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人口规模应当与城市经济功能相适应,并随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2)推行绿色消费方式。随着城市现代观念的转变,使生活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必须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引导建立具有城市特色的绿色繁荣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以有益人们身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要求,涵盖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城市绿色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将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城市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必须使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相得益彰,发展新型社区,探索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加快推进管理方式多元化,并实现管理职能的科技化、现代化。
(4)全面地改善民生。促进城市功能多层次发展,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缩小城市资源使用的贫富差距。一方面,依托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而非城市土地出让取得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市民生领域的投入,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向更高级的城市型社会迈进。另一方面,也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经济的进入门槛,稳定和扩大城市就业,保障低收入人群在城市中的权益。
3.强化绿色城市建设与管理
建设绿色城市要以促进绿色繁荣为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空间形态建设和功能建设。
(1)转变建设和管理模式。建设绿色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绿色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所以,转变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要由灰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紧凑城市、网络城市和智慧城市等,此外,还要进行绿色改造、绿色管理,治理城市病。
(2)优化建设布局。按照协调发展的思想,安排城市的绿色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推进重点区域的绿色发展,加快绿色新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郊区乡镇加快绿色产业的聚集。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绿色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符合资源环境禀赋特性的绿色城市形态结构。
(3)创造绿色空间。城市的绿色空间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绿色空间应该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来进行创造[3]。创造绿色空间,就要重点进行绿色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的建设与示范,结合推广绿色建筑与改造,迅速提升城市的绿色品质。
(4)推进绿色房地产开发。推进绿色房地产的开发,就要建立节约和高效使用资源的房地产生产和技术体系,包括以节地、节能、节材和高效率为中心的房地产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节时和高效为中心的房地产服务体系。倡导发展城镇居民节能式住宅和公寓式住宅,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园、公共体育休闲娱乐设施。在市场和政策领域,要建立起促进绿色房地产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包括绿色税收政策和绿色价格政策等。
(5)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繁荣,必须实施统一的绿色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绿色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交通、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文化和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合理布局,逐步弱化城乡的二元结构。
此外,城市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针对农村的合理投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与绿色发展。
三、建设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中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繁荣不是一个短期任务,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有效机制。所以,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时,应该明确地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树立通过绿色战略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共识。强调追求社会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城市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社会资源损失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成果。在发展的内容上,要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建设作为三大目标,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增长和城市现阶段发展可以承受的绿色化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在发展方式上,应该通过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传统的资源社会难以承受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社会可持续的绿色方式。这样,从内在机制上和源头上预防资源和社会问题的发生,使我们得以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城市的绿色繁荣与发展。
城市绿色繁荣之路,实质上也是一类社会运动。在城市绿色发展战略中,人始终是目标指向和依靠的力量。城市的核心是人,同时,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公众参与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其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这项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应该是城市绿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参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四、结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4%激增到2008年的44.9%[5]。然而,传统的、片面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中国城市规模扩张与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造成城市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压力加大、幸福指数下降等问题。面对城市发展的多重挑战,我们应建立全面的应对战略。中国城市的未来必须在继续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于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推进城市绿色繁荣应是中国城市发展长期坚持的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社会建设,强化绿色管理,建设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中国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实现城市的绿色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2).
[2]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城市林业,2004(5).
[4]罗勇.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城市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