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采
共同探索新方式,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时间: 2017-03-04信息来源:李伟 作者:qgy_admin 责编:
2017-3-3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15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在伦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英发展论坛”。今天,我们新老朋友又汇聚北京,参加由DRC、英国国际发展部、英国牛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英发展论坛”,以“中国与世界: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就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交流探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DRC,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百年大计,发展为本。人类福祉不断增进,从根本上依赖于可持续发展。然而,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当前,全球发展尚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中,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明朗,政治、社会等领域也不时出现各类问题,人们对未来既有憧憬和期盼,也有不少疑虑甚至担忧。要化“危”为“机”,我们就必须分析当前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矛盾的根本之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道路。当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也是一道十分难解的永恒命题。
借此机会,我想就这一重大命题谈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当前,人类发展正处在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口,需要着眼长远,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回顾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遭遇的巨大波折,都源于在旧发展方式下各种矛盾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要走出发展困境,不能仅仅依靠短期手段或政策,必须从长期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符合世界变化潮流的新发展方式。
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平衡列强的关系,战胜国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成立了国际联盟,一些人认为人类持久和平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从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来看,一战爆发的根源在于当时主要工业国过度放任市场的工业化模式,使得国内财富高度集中,普通民众消费能力有限,经济持续增长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对殖民地资源和市场的开发,而在扩张和争夺殖民地领土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一战结束后所进行的各种国际和国内制度安排,并没有改变这种发展方式,也没能根本解决以往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突出矛盾。于是,二十年后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一战不同的是,二战结束之后,无论从全球层面来看,还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并随着形势的重大变化而调整。在全球层面,建立了联合国,成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以此对全球发展进程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层面,主要工业化国家重构了各自的发展方式。在美国,先后有杜鲁门政府制定的“公平施政”、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的“现代共和党主义”、约翰逊政府制定的“伟大社会”等政策纲领;在西欧,英、法等国纷纷实行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滞胀现象,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系列安排,人类社会在二战后才实现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和平和较快的发展。
当前,全球发展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关节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十年。危机爆发之初,不少国家只是把经济衰退看作宏观经济运行的一次短期波动,试图通过采取量化宽松等短期政策来走出困境,但全球经济并没有因此走上复苏的道路。
截止到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经济层面,扩大到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失业问题加重,社会问题丛生,政局持续动荡。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发展走势之所以与一些人的乐观判断形成巨大反差,原因在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逐步演化形成的过于倚重自由市场的西方主流发展方式,积累了深刻的结构性矛盾。2016年,包括四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内的十三名经济学家,联合发布了“斯德哥尔摩声明”,明确指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正是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导致的巨大不平等。在不少国家国内不平等加剧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显著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0年,OECD国家的人均GDP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2.6倍;而到了200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7.9倍。
人类社会近代、现代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缺乏有效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能高效地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它与生俱来的缺陷也导致地区间、国家间以及社会阶层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恶化,乃至社会动荡、分裂。美国新世纪以来,所谓1%和99%的社会冲突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缩影。
巨大的不平等,势必削弱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从当前的发展困境中走出,工业化国家应当正视其发展方式的固有缺陷,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发展方式;发展中国家也要正视自身的问题,转变旧的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协力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使全球发展更具普惠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让发展中国家分享更多的全球化红利。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有着鲜明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解放之初的1952年,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2.23%(现价),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5%,城镇化率仅有12.5%。经过接近7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中国人均GDP(8280美元)上升到美国(55836美元)的14.8%;一产比重2016年已下降到8.6%,城镇化率提高到57.35%。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先发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符合民意、体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道路。系统概括中国的发展方式并非易事,但至少有如下几条鲜明的经验。
第一,在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推进现代化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不断通过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分配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现代化建设。在体制转轨及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不断通过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发展与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时期,中国都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启动现代化进程,积累现代化所需要的大规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尽管中国把国民经济计划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但政府作用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还是在应对危机冲击方面,都得以体现。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重视发展的包容性。现代化既是一个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因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平均水平而产生相对贫困。如果不能很好地照顾这些人的利益,就会引发社会矛盾甚至严重的社会冲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注重推进共同富裕。在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始终没有忘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8亿多人的脱贫,为加快世界脱贫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从实践来看,中国在消除贫困、普及基础教育、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数一数二。
第三,在开放中实现发展,注重国际合作和参与全球化。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和实现现代化。但是,我们也非常注重通过国际合作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来获得先发国家的技术、资本和经验。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国门也并非完全关闭,依然和西方国家发展了经济和技术合作关系。1978年之后,中国“把国门打得更开”,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现在,中国已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国。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发展困境,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这面旧旗,而中国坚决主张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完善和建立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新规则,通过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做大世界经济这块蛋糕,在推动全球发展的同时实现各国自身发展。
第四,重视自身发展能力的建设,注重产业体系的相对完整,在技术上不断学习和积累,在制度上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经济发展的短期绩效,但更注重打牢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深知,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只有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应对各种形式的外部冲击。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设,依据联合国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国已成为产业门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同时,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持续的研发投入、大规模地培养人才,中国不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还通过改革,不断增强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高国家驾驭发展过程的能力。
当然,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发展方式有其特殊的国情条件和时代背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走过弯路,也积淀了诸如社会分配、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其本身也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改革、完善,其他国家不可能采取“拿来主义”而照搬照抄。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探索研究优化发展方式。过去,各国都形成了有着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每一种发展方式,都有其形成的条件及成因,也都有其优点或缺陷。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要对一国的发展方式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各国应以开放的态度,学习他国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希望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也非常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DRC有幸承担了组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的重任,当前正落实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DRC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开展的中英发展知识伙伴项目,正是研究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探索共同发展新方式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本届论坛能够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进行初步总结,对全球治理新趋势和各国应发挥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二是对下一步深入研究各国发展方式、交流互鉴发展知识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2017年3月2日在2017年“中英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