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要走特色健康发展之路——第三届安仁论坛在成都安仁古镇论坛的主旨演讲时间: 2018-10-28信息来源:安仁智库公众号 9月27日 作者:范恒山 责编:qgy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 范恒山
编者按
9月27日,第三届安仁论坛在成都安仁古镇顺利召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先生受邀出席论坛并做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清晨,细雨初歇,我在镇上走了近一个小时,大约走遍了半个小镇或者大半个小镇,感到安仁小镇古朴与时尚交融、历史与现代辉映、山水与人文谐同、安宁与活力并在,更加增添了我对小镇的喜爱,也禁不住产生了一些思考。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借此机会谈谈这些思考。
我将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谈谈我对小城镇或者特色小镇的一些看法。这种宽泛的含义是:第一,它既包括新设立或经过一定程度改造形成的小镇,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总体来说是我们统计显示的两万多个小城镇。在我看来,现存的小城镇有没有特色是一回事,但从道理上它们都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现在不具特色,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慢慢的把它们改造出特色来,这正是我们推进小城镇建设的任务,也可以说正是我们今天开会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二,它既包括典型的文化小镇,也包括体现其他特点的小镇。所谓文化小镇,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之处在于它的主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其实,具有其他特色的小镇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文化,只要有人、有物,就必然有文化,因为人也好,物也好,要么是文化的创造者,要么是文化的载体。只是比之文化小镇,它们的“文化程度”低一些而已。
小城镇的建设至少要有这方面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社会单元。随着思想认知、运行方式、基础条件等的革命性改变,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在我看来,小城镇的建设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是区域经济特别是现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常说,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但县域经济靠什么支撑?在主体上靠特色小镇或者特色小城镇。这一点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发展中体现的非常充分。东莞市没有县级行政机构,是由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小镇组成的,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正是它们带来了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这么说,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充满活力,依靠其比较优势无孔不入,如树的根茎一样,蔓延占据了广大市场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兴旺,成为地区经济的有生力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它是促进城乡协调进而区域协调的重要依托。小城镇紧伴农村、贴近农民、连接城乡、亦城亦乡,且进入门槛低、各种束缚少,易于城市农村资源要素双向交易,易于农民深度融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平台。建设特色小城镇,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它是优化空间格局特别是城镇格局的重要基础。优化空间格局的核心是优化城镇格局。十九大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不仅是大中小城市的必要补充,也是连接它们的重要纽带,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支撑它们的基石。有了它们,城市体系才得以完整,运转运行才显得生动。因此,其发展与布局在优化城市格局中起着基础和关键作用。
第四,它是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实验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小城镇设计领域宽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无所不包,且政府体制构架比较完整,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一定程度上是省、县级行政体制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单个小城镇地域面积小,对区域的直接影响有限,推进相关变革的成本较低,总体风险可控。这样的特点使小城镇成为了推进相关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最佳实验场所。我们能看到,几十年来小城镇担负了众多的来自于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改革实验,这些实验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五,它是建设美丽中国和诗酒田园的重要载体。以自然面貌看,小城镇贴近自然,与山水田林草融为一体,具有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基础,往往只需要做锦上添花的工作。以现实状况看,小城镇处于城乡结合地带,可谓石泥混杂、高低相间,且城乡不分,管理宽严尺度不易把握,容易形成乱象。事实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间已无多大的差距,我国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但小城镇和乡村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以发展要求看,小城镇点多面广,与乡村一起在空间布局上处于主体位置,小城镇与乡村的面貌改善了,其美丽形象展现出来了,则美丽中国的主体构架也就呈现出来了。
有鉴于此,应该解放思想、统筹谋划,把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应当把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我认为小城镇建设不是个别地区的事,也不是某些小城镇的事,是所有地区的事,是全体小城镇的事。不要把这项工作看得很神秘、搞得很复杂。我们可以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试点示范,但一定要基于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这个大局来进行,试点示范工作应有利于使整个小城镇建设能够稳步健康的展开。
如何稳步健康的推进小城镇建设
如何基于形成特色而稳步健康的推进小城镇建设,我想借助几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要就汤下面。除非因为优化空间布局、拆村并镇等特殊情况的需要,小城镇建设不应另起炉灶易地新建。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以形成区域特色为导向适当进行改造。这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节约资源成本,也有利于加快建设进程。对已有小城镇的改造也要立足于维护现有的优美生态,不要破坏“听鸡鸣狗叫、看日出月落”的乡村神韵,不要抹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美景。对必须进行的新镇建设,不应随意布点,也不能借机大规模建城。
第二,要量力而行。就地改造原则上节省了资财、控制了成本。但即便是就地改造也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在小城镇的建设上一定不能搞另起炉灶、大拆大建,不能贪大求洋、追求奢华,不能政府包揽、负债经营,也不能重物轻人、重形轻魂。总体规划可以做的完备一些,注重于长远发展和各种功能配套,但在建设改造的步骤上应循序渐进、分步展开。
第三,要一石多鸟。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与建设美丽田园、保护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有些地方还要结合易地搬迁,把小城镇建设与实施扶贫攻坚、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第四,要群策群力。小城镇建设看似简单,实则牵涉面广泛。应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政府引导,又要市场推动;既要专业力量主导,又要社会力量支持。要切实采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建设,特别是采取有效方式帮当地老百姓参与其中。众人拾材火焰高,有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才能快速开展和持续健康的向前推进。
第五,要软硬兼施。一方面,要重视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配套建设、推进必要的城市立体形象建设,在这些硬件建设方面还应具有长远眼光、考虑系统功能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管理体制、运营方式、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高度重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比照先进水平,并持续改善优化。
第六,要互利共赢。应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应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普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一个途径和载体。应切实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仅注重保护当地农民和原住民的既有利益,还要通过机制性措施使其参与工程建设和利益分配,使小城镇建设与它们的发展提升相携相伴。
小城镇建设有其本质要求,如果将它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是资源、干是特色、枝是功能、叶是活力。体现了这些要求,小城镇的发展就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文化小镇是文化的承载和弘扬
文化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与其他特色小镇相比,它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的承载和弘扬。建设好文化小镇,我以为要特别重视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丰富文化门类,夯实基础底蕴。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元的,有诗书文化,有楼舍文化、庙宇文化、宅院文化,还有创意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应该广集博采、培育弘扬并重,形成集聚积累,实现厚积薄发。
第二,要提高文化品质,坚持积极导向。要科学区分糟粕与精华,使推出的各种文化品类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德行操守,有利于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第三,活跃文化消费,体现供需双赢。不断拓展文化产品,持续提高形象质量,做到产销两旺、供需受益。中央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指导意见》对文化消费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专家注意到文件中十七次提及文化,可见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我们应把握好这些内容,并把它们真正落实到文化小镇的建设发展之上。
第四,加强文化嫁接,促进持续发展。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先进科学技术和共享工具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拓展文化产业的链条;注重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体现深厚文化底蕴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品。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