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都市圈与城市群——肖金成在野三坡论坛上的发言时间: 2019-02-25信息来源:野三坡论坛公众号 作者: 责编:lsj
社会各界包括学者,对很多概念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我认为一定要对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讨论问题才能深化。我先讲一下城镇化概念,这个概念我觉得误解很多,认识差异也比较大,我认为城镇化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伴随着工业化,农民从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再简单一点,就是四个字:“农民进城”,农民进城就是城镇化,而且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区别,这不是两个概念,是一回事儿。有人就把它当成两个概念,认为城镇化就是发展小城镇,不让农民进入大城市,仅让他进入小城镇、小城市。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从理论上来讲这不是两个概念,是一个概念两种表述。城镇化概念是从国外传入的,开始译为城市化,后来又译为城镇化。
我们现在城镇化速度比较快,城镇化水平已比较高。目前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个质量怎么提高?不是把城市建得更漂亮,把楼建得更高,把路修得更宽,而且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的农民不能总顶着“农民工”的帽子,要让他成为市民,而且要让他全家成为市民。
我国的城镇化还是要推进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城镇化水平58%,我们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水平要达到70%,那时候我国的城市人口和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农村人口要减少到5亿。这是我预测的,我发现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一致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为什么要把农村人口搞到城市来?你这不是没事儿干吗?你不是自我添乱吗?实际上我觉得意义很大。第一是摆脱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就是说,六亿农村人口还是太多了,这个人口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巨大制约。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很重视,但很难解决,根本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农村人口太多了,农业GDP仅占全国GDP不到10%,但农村人口还有40%多。第二,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我觉得这个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农民仅靠农业,他的收入一定不会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认识到。让农民工都回到农村行不行?靠现在的耕地规模,靠农业能让现在七八亿农民致富吗?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很多人认为回到农村挺好,空气好、物价便宜,房价也便宜,仅物价便宜是不能让农民致富的。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在城市和城镇,你让儿童在农村上学,恐怕这个素质是不好提高的。现在,连农民都清楚,要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要送孩子到城镇上学。第三,城镇化有利于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压力。很多生态脆弱地区居住了很多人,不让他砍树,不让他开荒,他没事儿干啊,所以要想保护生态只有让他转移出来。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速度确实比较快,我给大家报个数字,新中国建立初期,城镇化水平只有10%左右,这个10%左右的比例也不低,但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只有5000万左右。到1978年,城镇化水平上升到17.9%,生活在城市的人口17000万,但农村人口仍有9亿。2000年,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6.22%,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是4.6亿,农村人口还有8亿。到了2017年,城乡人口比例发生反转,城镇化水平58.52%,生活在城市人口已达8亿,农村人口还有6亿。这就是中国城镇化的变化和成就。我们现在城镇化水平已不低,但2亿多农民工在城里的生活状态并不好,此外还有5000万留守儿童,5000万留守妇女,还有1亿留守老人,这是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下一步,这么多的城市人口,到底要到哪里去?未来还有很多人要进城,到哪里去呢?我们注意到十九大报告有这么一句话,“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认为,未来我国应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在都市圈基础上,加强与相邻城市的分工与合作,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市群之外,应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持的重点,增强这些城市对产业的吸纳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辐射周边地区包括大面积的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都市圈,第二个是城市群,两个概念经常混淆,很多人分不清楚。都市圈的前提是要有大都市,没有大都市就没有都市圈,不要认为二三十万人的城市也来个都市圈。
都市圈就是以大都市为核心,因为大都市的人口多,规模大,质量高,所以辐射半径就大,根据辐射半径画圆,这个圈域叫都市圈,当然,不可能到现场去划。现在很多人在地图上划圈,想划多大就划多大,划大一点大家都高兴。我认为不是想画多大就画多大,都市圈的扩大是自然的过程。一般情况辐射半径100公里,通勤时间1小时左右。
每一个城市都会对外辐射,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对外辐射的半径也在扩大,规模不大时叫城市圈,城市规模大,就成为都市圈。如果周边也有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就发展到了城市群阶段。
首都圈是都市圈的特殊形态,因为北京是首都,北京加上辐射到的周边地区就叫首都经济圈,简称首都圈,一个国家有很多都市圈,但只有一个首都圈。我认为北京的辐射半径100公里左右,保定及大部分县都是北京的辐射范围,廊坊全域、张家口、承德靠近北京的县,均是北京的辐射范围,不是说与北京接壤就在里面,不接壤就不在里面。
都市圈的理想场景,应该是随着城市的辐射,现代服务业在核心城市集聚,制造业扩散至外围地区,核心地区依托外围地区获得持续繁荣,外围地区通过参与分工实现发展,由于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分工使得都市圈均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现在讲城市群,城市群是都市圈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都市圈之外的城市也在发展,周围城市的圈域也在不断扩大,圈和圈连在一起了就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这个概念也是从国外传入的,城市群不是一群城市。很多人认为城市数量多了就是城市群。实际上不是。城市群的必要条件一定要有个大都市,有了大都市就有了都市圈,这个都市圈和其他城市圈联系起来,所以就形成了城市群,不是靠城市数量,不是数量多就是城市群。有人提出城镇群的概念,说有好几个城镇就成了城镇群。城市群是一个概念,既然是概念,就有定义,有内涵和外延。不能根据汉字去理解,不能望文生义。
城市群的定义是什么?所谓城市群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有相当数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一个以上都市圈,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一个城市集合体。
根据城市群的概念,我们做了一个测算,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城市群,我们发现城市群大都在东部,为什么?我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东部适合人类居住,东部的人口比较密集,人口密集就造成了城市密集,形成了很多大都市,这就为中国城市群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西部很多地区城市规模不大,城市的联系也不强,很难形成城市群。
我们也发现,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60%以上,人口的比重仅占30%,这就为我们未来人口的去向提供了依据,也就是未来我国的人口还要向城市群聚集,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刚才提到的问题,人往哪儿去?人往城市群里去,我国的城市群还有很大的潜力,这是我们研究的结论,也就是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要提高,还要推进。农村很多人还要出来,出来了到哪儿去?到城市群里去,我国的城市群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很多人说人来了住的地方不够,实际上人住不了多大地方,人不需要占很大的地方,哪里适合人类居住,哪里有就业,哪里有收入就到哪里去。很多学者给农民工出主意,说你不要到大城市去,你要到小城镇去,小城镇物价便宜,但是物价便宜收入也低,就业岗位也少,所以哪里有收入,哪里有工作岗位就到哪里去。不要强制农民工到哪里去,强制也没有用,人有两条腿,他自己会选择合适的地方。
京津冀城市群是十大城市群之一,北京是个大都市,天津也是个大都市,未来石家庄也会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在河北的南部还要再崛起一个大都市,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才比较合理。此外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分工要明确,功能要互补,才能减少恶性竞争,才能加强合作,才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谢谢!请批评指正。